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19-05-08邵小晗邵辉毕海普

关键词:考核体系互联网+互联网

邵小晗 邵辉 毕海普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学改革中形成“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基础知识考核、学习行为表现、解决问题能力三大基本考核要素,应用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的考核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考核。“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更贴近工程,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4-0056-03

“互联网+”是当今应用频率很高的热词,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首次将“互联网+”作为十大新词。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融入各行各业,从而促进、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产力与创造力,为各种社会变革、创新、发展提供了综合性网络平台,知识的共享已经成为必然。就高等教育而言,“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仅仅局限于学校集中时间的课堂教学(包括理论、实验、实践、设计等)的学习行为[1],学生不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松地获取各种知识。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教学必须从知识传授的模式,向帮助学生构造知识结构、引导系统思维、训练工程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变革特征

“互联网+”使得高等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2013年一群顶尖的美国教育家创造了一项崭新的本科大学教育——密涅瓦计划(The Minerva Project),构建了没有校园、全球游学、整合课程、在线研讨的大学教育新模式。密涅瓦大学认为“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全球化的、互联网的,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保证真正无地域限制、无歧视招生,能够为学生提供现代化课程、沉浸式的全球化体验与终身的成就支持。

密涅瓦发给每位新生一个神秘的木盒,木盒上写着“好奇心”,里面装着一台定制的iPad,iPad中装有密涅瓦自主开发的教学互动系统,该系统可以收集学生与教授在课堂上的交互数据、学生自主学习等数据,从而应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给每位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改变了“一视同仁”的传统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与平台,与传统的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它可以是一种没有时空限制的在线研讨、全球化体验与支持终身学习的教育形态。当然也可以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另一种形态,如通过教育专用网、移动终端,形成“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教师由你选”的教育格局。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互联网+”背景下,为知识学习与获取路径提供了无限可能,如可以用计算机、手机、电视机、智能终端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与获取。“互联网+”下的知识学习与获取打破了传统学校的概念与界限,改变了知识获取途径和方式,这使得学习行为模式随之变化,学习者对互联网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传统的读、写、记等学习心理与行为模式逐渐淡化,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进一步渗入到人的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之中。改革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时,要探讨“互联网+”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模式,才能形成“互聯网+”背景下的“教—学”融合的有效教学路径。

2.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设计师”。教师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上突破,坚持“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在自身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互联网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不断学习、变革与提升,努力成为合格的人才培养的“设计师”。

3.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动系统要突破传统的教学

与考核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应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知识结构—系统思维—创新方法—工程能力”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4.突破时空界限,强化交流,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学习”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限制在课堂这个时空,教师主导控制着学习的进度和方法,学生由教师安排的步骤、内容、进度来进行学习,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处在“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局限了学习“视野”、扼杀了创新思维。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一)教学模式的路径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路径改革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导向,形成“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的教学模式[2],这一教学模式可以用于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如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一堂课的教学、一门课的教学、大学四年的教学等。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混合式的,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混合(教材、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工程现场、互联网资源等)、教学方法的混合(包括课堂讲授、分组研讨、网络视频、工程案例、虚拟现实等)、学习路径的混合(课堂、线上、线下、企业现场、社会实践等)、考核方式的混合(自学笔记、研讨交流、课程小论文、平时作业、笔试、面试等)。教学的平台是“互联网+学校+社会”,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当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设计师”时,必须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专业的普遍性、工程性和教学的引导性。提出“问题”,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主观认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过程需要认识的方法与路径,要从实际出发,去伪存真,起到抛砖引玉,引导启发的作用。

2.主动思考。通过第一环节,能否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是教学的第二(关键)环节,这一环节通过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包括质疑思维、假设推断思维、探案思维、想象(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顿悟(灵感)思维七个方面的思维能力综合。

3.系统学习。能否针对“问题”展开系统学习是教学的基础,要为学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共享资源,开发教学互动系统,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强化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

4.实践体验。这是回归工程的重要过程,针对“问题”的学习要落脚在实践体验,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出发,利用“互联网+”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实”结合、“校—政—企”融合的实践平台,为学习提供工程情景再现的实践体验。

5.素质养成。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素质养成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具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由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方法体系、综合技能构成。这一教学过程以知识内化为手段,融合教师讲授、学生自学、研讨讲述、案例引导、工程体验,最终达到素质养成。利用这一素质再去发现新题、解决新问题,创新实践、循环往复、持继改进。

上述教学路径的5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

联,构成了有机的教学过程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往复循环、持续改进。

(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评价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效果如何,要有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估,评价体系主要由评价要素与评价模式组成。

1.评价要素。围绕教学目标,评价要素由三级要素组成,第一级要素(A):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下面有3个二级要素(Bi)组成。B1:学生的基础知识考核;B2:学习行为表现;B3:解決问题能力。

B1:基础知识考核,又由4个三级要素(Ci)组成。C1:知识点的正确率;C2:单元测验的及格率;C3:视频随堂测验符合性;C4:讨论、交流有效性。

B2:学习行为表现,又由8个三级要素(Ci)组成。C5:需求资源浏览率;C6:线上学习出勤率;C7:平时作业有效率;C8:单元互评参与率;C9:讨论交流点赞率、C10:自主学习主动性;C11:学习方法有效性;C12:学习思维创新性。

B3:解决问题能力,又由6个三级要素(Ci)组成。C13:作品(案例)科学性;C14:作品(案例)逻辑性;C15:作品(案例)创新性;C16:作品(案例)经济性;C17:作品(案例)实用性;C18:作品(案例)展示性。

根据上述要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所有的三级指标要素都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可以是定量的、定性的,或者是综合的),并能够形成考核结果[3]。

2.评价模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按照图2的评价模式进行。

由图2可见,根据培养目标(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确立课程体系,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分析,制定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为实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服务,最终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因此,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是基础。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1)要确定考核方法,考核方法要满足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的需要,同时还要适合课程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条件等。既要有定量的,又要有定性的考核;既要有客观的,又要有主观的考核。我们尝试着用自学笔记、小组研讨代表讲述、课程作业、课程小论文、试卷考试相结合的混合式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2)根据三级评价指标形成三层嵌套的考核循环(如图2所示),评价从三级考核指标Ci开始,只有当所有的Ci考核合格,Bi才会考核合格;再者当所有的Bi考核合格,Ai考核合格,直到一级考核指标Ai考核完毕并合格,教学目标才能合格。(3)对考核结果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通过分析查找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比例等方面的不足,进而确定教学目标的持续改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思考

1.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现行的教学机制,还涉及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相关方的需求矛盾,同时又涉及教学资源的需求与分配矛盾。这不是教师单独能够解决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教师与学生等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2.教学模式改革的抓手与落脚点是课程,要充分认识现在的“课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课程所依托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学生更应该是课程的主导者。课程是为需求服务的,要开发与提供学习者个性化选择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要做好课程教学的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要有吸引力、要有效果。课程教学方式可从精读、讲解、阐释出发。精读,即有选择性的(如重要定义)精读;讲解,就是将教材的书面语言表达转换成与学生交互的口头语言表达;阐释,就是把教材的重点细化、引伸与扩展,特别对专业课,要通过“阐释”的方式,把教材的理论、思想和方法浸透到工程实际中,使学生在听课中能感受到理论、思想和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讲课效果。

3.“互联网+”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无限的平台,使教学模式改革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提供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为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需求提供了可能。“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成都宣言”已吹响了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军号。

参考文献:

[1]邵小晗.在线课程建设的网络思维与视频拍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

[2]邵辉,张东,葛秀坤,等.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

[3]邵辉,陈群,徐守坤,等.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的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猜你喜欢

考核体系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