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荣:敢言直谏 青史留名

2019-05-05杨燕芬

闽南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琉球尚书水仙

杨燕芬

福建省漳州市建置以来境内廉吏频出,特别是如今的龙海市清官廉吏青史留名者诸多,一如我的乡贤潘荣尚书,为官四十年,为人恬淡谨慎,遇事敢言,奉职无过,是一位办案循法制,出使扬国威的正直官员。

潘荣(1419~1496),字尊用,号疏庵,明朝英宗年间,龙溪县十二三都潘田社(今福建省龙海市颜厝镇官田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都给事中,南京太常少卿、南京户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于明弘治九年(1496)在漳州逝世,享年78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另一说为“太子太保”), 赐葬“尚书墓”。他的职卑识大体、位重诚相见事迹,得到百姓的一致称赞。

职卑不忘存大体

明正统十三年(1448),潘荣30岁时考中进士。明制,选进士的能文工书者为翰林院庶吉士,经三年考试,留院的按二三甲分授编修、检讨,不留院的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潘荣依制奉命到广东劳军,回京后,受任吏科给事中,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

潘荣不以位卑为念,光明磊落,认真履行稽察官员违误职责;从不言人过,参驳弹劾却存大体识大局。旧时封建礼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房长孙,自听到噩耗之日起,不得任官、应考、嫁娶,现任官员需离职,要在家守孝27个月,叫守制。守制期满方能继续任职。明景泰元年(1450),即潘荣任吏科给事中的两年后,有些官员为争名利,在服丧期间,采取不正当手段,谋求提前复官。这种违犯礼制的“起复”风气,潘荣认为应该及时抑止,以树立守法新风。为此,他上疏提出“停起复、抑奔竞”的几项意见,要求服丧要遵从礼制,服未满不得藉故复官,力图消除官场上热衷奔竞、失礼违法等弊端。

学士倪谦在服丧期内,还是千方百计谋求起复,“以经筵官丁忧”。按当时律令,朝廷官员丁忧必须辞官,为父母守孝报恩。但倪谦弄虚作假,守制未满出来应职。尚为正九品给事中的潘荣得知后,对这种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恶劣习气,深恶痛绝,又一次上疏指斥说:“服丧三年,古今一样的规制,倪谦接到讣闻还逗留京师干啥?这种人哪里可以担任经筵讲官,列侍左右?”他在给皇帝的上疏中,痛斥倪谦不孝、可耻的行为,申明大义,闻者称快。

代宗皇帝虽表示采纳他的建议,却未能贯彻实行,“起复之风”在官场中依然“禁而不止”。后只给潘荣升为右给事中。

力陈时弊开言路

明景泰四年(1453)九月,潘荣鉴于当时言事之官,常为进言,不合皇上心意,代宗皇帝下谕礼部对言官“严加审察”;或认为建言只是互相报复的手段,应由礼部具奏加以制裁。此令一下,朝臣没有不垂头丧气的。潘荣认为朝廷此举容易阻塞言路,有些奸恶之人乘机打击直言者,使邪气上升正气下降。于是上疏力言此举不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听取不同的正确意见。如果因为与皇上的意见不同,就通知有关部门,对提意见者严加审察,甚至打击报复,造成朝廷官员以提意见为恐惧。这样,国家的利弊,群众的疾苦,官员的忠奸,谁也不敢说,皇上又怎么了解情况呢?”并指出现今盗贼跳梁,边疆多事,正应多征求意见,为何反阻塞言路?请求皇上颁发诏令,责成执掌弹劾进谏大权的大臣,敢于直言,且知无不言,言则存大体。如有知而不言的,就治他不称职之罪。同时,还要提醒阁部大臣,不要对进谏者挑挑剔剔,甚至挖空心思寻求批驳指摘,以免伤害国家的体统。潘荣这种敢于“拈虎须”的忠直作风,在当时是很难得的。明成化元年(1465),宪宗朱见深即位,宠信万贵妃。万贵妃得宠,先是谗废吴皇后,后又害死纪淑妃,恃宠骄横,亲奸疏忠。一些朝中媚宠的朝臣,专投万贵妃所好,搜刮民财、盗窃府库、进献珍宝,以博取万贵妃的欢心,并从中捞取一把。从此,朝政纷扰,民心怨愤。潘荣眼见朝纲如此不振,本已忧心如焚,加上明成化五年冬天至六年(1469至1470)春天亢旱,雨雪不降,赤旱千里,民间困苦异常。但宪宗及一些大臣却崇尚迷信,讲究排场,祭祀上天祈雨,非但無补于事,而且浪费国库。潘荣认为,人君敬天不在于斋戒祈祷,而在于所作所为是不是合乎民意、顺乎天理。

明成化六年(1470)三月,潘荣慨然和同僚上疏,直言时政之失,“近来雨雪失期,灾害屡见,皇上虽降诏自责,并令大臣尽言,却不能上格天心,应是政令乖宜,下民失所,崇尚珍玩,费用无度,后宫无序,滥施爵赏所致。”恳切希望皇帝遏制当时官员宝玩贿赂泛滥之风,深入研究政令得失,改革时弊,才能消除灾变。结果触怒万贵妃,这一年,宪宗把潘荣外调南京太常少卿,敷衍了事。严明公正循法制明成化十三年(1477),潘荣擢升南京户部右侍郎,奉令总督粮储;不久,以十三道推举,改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然总督南京粮储事项,兼理屯田事项。在职四年,他秉公奉职,制服奸宄,清理积弊,储积余粮数万石,以备灾荒。

明成化十七年(1481),潘荣入京任户部左侍郎,特旨掌管户部事务。他认真守法,办理本职公务,即使遇到有权势的朝臣违犯法制,居功请禄、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他也敢于顶住和制止。当时,英国公张懋等43位官员无端集体“上访”,自称祖先因大功赐爵,子孙继承,但有司却屡减岁禄,非祖宗报功意,要求增加官俸。对此,潘荣受理此事之后,经过多方面查访询问,得知张懋的父亲张辅,早在仁宗时就掌管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支二俸,且因为他三定交南(泛指五岭以南),历事四朝,连姻帝室,所以受到优厚待遇。张懋承袭父职以后,虽亦称职,但他生活豪奢无度,又有盘剥军士粮饷的不法行为。潘荣认为,张懋等于无事时妄请增禄,如果有功,何以劝赏?况且连年水旱,国家财力困难,所请不可照准。因此,潘荣对此坚决抵制,严正拒绝,最终驳回张懋等人的请求。

又如,中官赵阳等人,不顾国法规定,采取瞒上欺下手法,申请批给他们两淮公盐十万引(每大引400斤、小引200斤,10万引相当于2千万斤至4千万斤),准备私卖牟取暴利。宪宗受蒙蔽,已经答应他们。潘荣等人依法据实揭发、据理力争:近来禁止权势之家贩卖私鹽,诏令刚颁布,而赵阳等人多次违犯,应该定罪追责。宪宗听后,当场对赵阳等大加斥责,禁止了赵阳一伙的违法行为。

明成化十九年(1483),南京户部尚书黄镐罢职。明成化二十年(1484),潘荣升任南京户部尚书。

出使琉球扬国威

古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地),自明洪武五年(1372)以来,一向亲善明王朝,每逢琉球国新君嗣位,明朝廷都以钦命派出正副使前往册封,保持藩属关系。至明崇祯六年(1634)二百六十年间,明朝中央政府曾经十六次派遣使节到琉球,巩固、发展了两国的友好往来。漳州人潘荣出使琉球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他也是明代第一个出使琉球的福建籍使者。这次出使,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明天顺六年(1462)三月,琉球国中山王尚泰久逝世,他的第三子尚德派人来朝廷报丧,并请求按照两国以往的外交惯例,册封尚德继承王位。朝廷派遣吏科给事中潘荣受一品官服,充任琉球国册封正使,行人司行人蔡哲充副使,“假以玉带、蟒衣、极品服色”,前往册封。

当时官场视航海历险为畏途。一怕遇上倭寇、海匪,御赐之物遭劫;二怕台风频繁,风涛叵测,舟破人亡。但潘荣是闽南人,航海之事,视为寻常。他领旨后便到福州船坞监造大船“封舟”,认真选用素质良好的随行人员和熟谙水道的水手、富有操舟经验的掌舵等,还有为琉球提供的造船、航海、手工业等技术人才,组成一支近400人的使团。明天顺七年(1463)六月,潘荣带着册封诏书和使团乘大型封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封舟航行七昼夜才到达琉球国。潘荣一行到达琉球国后,即遵旨谕祭了故王尚泰久,册封了世子尚德为新王。

潘荣在此前二年,曾以册封副使赴蜀国封蜀王,取得第一次出使经验。这次出使琉球,更显得持重圆熟。在守候信风返国期间,他细心访查琉球国各方面情况,发现年轻的嗣王尚德,虽然“资质敏捷,才利过人”,但“知谋自用,不纳贤谏”,且“巧言饰非,擅杀良民”。但他作为外交使者,碍于外交礼节,不便直言,便在与尚德的多次会谈中,刻意反复宣扬天朝的德威,隐谕新王戒骄戒躁、施行仁政之意,并按诏书予以褒奖,希望新王能广开言路,省刑薄敛,治好邦国。之后,潘荣等在琉球考察风土民情,写成《中山八景记》一文,记录出使所得,暗喻新王广施德政。作为闽人第一任册封使,潘荣早已青史留名,他所著《中山八景记》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册封使录,弥足珍贵。潘荣回朝后,以其出使有功被擢升吏科都给事中,参与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管理。

御赐黑地白月旗

此番出使,潘荣以品秩不高的吏科给事中之职肩负重任,率领使团跨海远航,出使属国琉球,战胜各种困难,盛宣朝廷威德,成功举行“册封”典礼,不辱使命。英宗皇帝大悦,于明天顺七年(1463)夏末秋初举行国宴庆祝。席间,英宗皇帝看到潘荣手臂上的疤痕,笑问其故,潘荣说出了幼时看划龙船不慎落水一事。

潘荣7岁那年,五月初一随母亲回到马州娘家,白天看划龙舟,晚上到庙里烧香拜水仙尊王。五月初七那天,由于人太多,在岸上的他不小心被挤进九龙江中,幸好袖口挂在一竹排上,才没被冲走,但右手却被竹杈划了一大口子。潘荣得救后苏醒过来说,还有一个人救了我。他看见神位上的水仙尊王的神像,就用手指着说:“是这个老爷爷把我托出水的,我才没让水冲走!”人们模糊一听,都说:水仙尊王显灵啦!是水仙尊王救了小潘荣。

众百官听后惊奇万分,有感于“水仙尊王”之灵验,都说应感谢马州水仙尊王的救命之恩。这时,英宗皇帝金口大开:“朕给他加封,赐‘黑地白月旗,让水仙尊王保护马州百姓安康,合境平安。”便把奉旨归国贡船上的“黑地白月”旗帜,赏赐给马州村。

据说,由于当时琉球有63岛,其中13岛上有住人,潘荣在琉球期间,励精图治,在这13个岛上带领渔民兴业,因此,明英宗当时共赐13支“黑地白月旗”,潘荣是官田人,其中一支带到了官田,另外12支留在了马州。而从赐御旗的那年起,马州的龙舟赛,从每年的五月初五,改成了潘荣获救的五月初七举行。

从此,马州村将“黑地白月旗”作为本村龙舟旗帜,每年端午竞渡九龙江的习俗相传至今。所以,古时每当漳州划龙舟时,必须让这黑地白月旗先过新桥,这是定例。

“尚书”遗迹今犹在

明成化二十三年已升任南京户部尚书三年的潘荣,第三次上疏乞求,言辞恳切地要求告老还乡。明弘治元年(1488)70岁高龄的潘荣辞官回到故土漳州。

他是漳州明代名宦乡贤,历经500多个春秋,至今在漳州地区还遗存许多与之有关或以“尚书”为名的府第、巷、岭、墓、桥、阁、像等景物,供人们追思仰望。

潘荣出生地潘田古称“瓜田”,后因潘氏肇基于此,以姓名社称“潘田”,等到潘荣登第后“潘田”亦改称“官田”,今属龙海市顔厝镇宅前村官田社。漳州市区的给事巷和尚书巷也是因他的官衔而得名,至今在尚书巷仍保留着其故居尚书府。

潘荣告老还乡时新建的府第,俗称“尚书府”,位于漳州城内东铺头街(在南,今新华西路中一段)与渔头庙街(在北,今南昌路中段)之间,现存建筑占地面积836平方米,坐北朝南,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第五进为双层楼,抬梁式砖木结构,硬山顶,中隔天井。1988年6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潘荣以户部尚书官衔归里,皇帝还赐予他享受原有的待遇九年,其府第通向大街的小巷就叫做“尚书巷”,地名沿用至今。如今,这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名人故居,在商业繁华的新华西路一带,已被辟为各式美食、美发、服饰等商店,在鳞次栉比的商业街中艰难残存。“尚书巷”也已拓宽为小街了。

2016年,馬州村民为纪念传说中潘尚书为马州“水仙尊王”获皇帝赏予12面“黑地白月旗”的功德和弘扬潘荣忠心爱国、爱乡惠民的精神,特意建造了一尊高6米多的白石雕像,矗立在水仙尊王庙前广场。

《龙溪县志》记载:长大后的潘荣挺拔伟岸,器宇不凡。今天,如果你来到马州村水仙尊王庙广场,一定会被广场上那尊高达6米、俊朗丰仪而又朴实无华的石像所深深吸引。他身着明代官服,头戴官帽,右手执卷,左手做捻须状轻放于胸前,双眸深情地凝视着浩瀚的九龙江。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正如人们对乡贤的思念,永远不会中断。

另外,在龙海市海澄镇黎明村的田美社与八斗社之间的小溪上,有一座石板桥,相传乃潘荣回田美谒祖,看到田美交通不便,且要涉过一条潮起潮落的小溪,于是出资在小溪上建桥。该桥2跨3道,长20多米,用长6米多、宽0.6米的巨石板铺设,人称“尚书桥”,牢固耐磨,至今仍在使用。在平和三平寺的第三进塔殿,祀奉有潘荣、颜颐仲两位尚书的神像,人称“潘颜尚书”,至今香火不绝;寺内山门(天王殿)前广场右侧,有一坐北向南的“尚书阁”,六柱六角三门二层,碑文分志《颜颐仲尚书》《潘荣尚书》小传。

明弘治九年(1496) 潘荣在漳州逝世,享年78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另一说为“太子太保”), 赐葬“尚书墓”于龙溪南厢(今龙海市九湖镇岭兜村帽子岭) ,墓碑篆文为“明故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潘公墓”,该岭因此得名“尚书岭”;墓前路口有一口半月形池塘,面积约3亩,人们称“尚书潭”,至今犹存。

潘荣生平“端方耿介,凛然有水檗声”。在朝宽宏乐易,有大臣风度;居家十来年,“杜门谢客,足不履公庭”,清修俊雅,布衣蔬食淡泊与普通百姓一般,与乡人坦诚相见。每逢家庙朔望时祭,潘荣亲临打躬行礼,毕恭毕敬。乡人子弟以其年事已高劝止,他却说:我在外居官四十载,祭祀祖先之礼缺失太多,如今能够竭尽自己心力的只有这个了,怎么敢贪图安逸而放弃呢?乡人以为楷模,迄今称公长者。

潘荣一生经历七任皇帝,仕途中直接为五位皇帝效力,有遗著《历朝统论》。明朝皇帝二度为潘荣立坊旌表:一是正统年间立于东铺街的“宫保坊”;一是嘉靖年间立于渔头庙的“都宪坊”(今皆不存)。明代,入祀漳州“乡贤祠”。

猜你喜欢

琉球尚书水仙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谦虚
自大的马谡
《尚书》
水仙
我喜欢洋水仙
一期一会洋水仙
琉球王国
悲愤琉球
蒲松龄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