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文本人物价值的教学策略例谈

2019-05-04吉丽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4期

吉丽娟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叙事记人类文章,对文本人物的感知与洞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要凸显文本人物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本文提出要通过资料拓展,陌生人物亲切化;对应解构,隐晦人物放大化;链接生活等方式,抽象人物具体化,凸显文本中的人物。

[关键词] 资料拓展;对应解构;链接生活;凸显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多为叙事记人类文章,对文本人物的感知与洞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要凸显文本人物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小学教材中人物类型非常丰富,如何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铸造一条认知的高速通道呢?

一、资料拓展,陌生人物亲切化

陌生感源自距离,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教材中的选文又涉及古今中外,就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上的陌生感。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人物经历,为学生深入感知人物和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奠定基础。

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通讯报道时,由于作者着力于“骨灰撒大海”这件事情的描写,对邓小平这个人物的介绍并没有真正展开,但对于当下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多不了解这位伟人,如何消除学生对这位伟人的陌生感呢?笔者补充了两个方面的材料:首先,紧扣第一自然段中“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伟人”一句,为学生拓展了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之后中华大地的巨变,运用鲜活的数据和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邓小平同志的历史伟绩;其次,紧扣“骨灰撒大海”的高潮部分,为学生补充了这篇通讯报道的原文,了解了国家领导人、妻儿、警卫员分别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感人场景,拓展在不同人眼中的邓小平形象,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其人,拉近学生与邓小平爷爷之间的距离。

在这一案例中,教師通过对背景资料进行补充,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认知。

二、对应解构,隐晦人物放大化

很多文本对人物并没有展开直接描写,而是借助于某种事物、某一场景进行侧面的烘托。比如采用借物喻人写法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如此。整篇文章中,所有的描写都指向了这两棵樟树,通过描写樟树的崇高品质描写了宋庆龄的崇高品质。如果缺乏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了解,缺乏对借物喻人这一些写法的洞察,文本中的“石榴”象征着什么、“樟树”象征着什么就很难理解。面对相对隐晦的人物形象,我们除了要为学生拓展必要的材料之外,更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材料,并将其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机统整,帮助学生形成对人物形象的真正体悟。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描写樟树的语句,并结合拓展的关于宋庆龄的生平材料,探寻樟树特点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比如作者这样描写樟树:“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表面上,这段文字只是描写樟树,但却处处指向宋庆龄,教师可以紧扣“本身有一种香气”让学生感受宋庆龄一身的浩然正气,从“香气能永久保持”感受宋庆龄坚韧不拔的气势,从“虫类就怕它一天”感受宋庆龄的立场坚定,对敌人形成了巨大的震慑力……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原本蕴藏在文本中的人物特点就逐渐从语言中浮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人物的亲切,体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内涵。

三、链接生活,抽象人物具体化

在很多文本中,有些人物并不指向于具体的哪个人。比如中国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如此,以符号化的人物代表生活中某一类人。

以《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为例,他不学无术,“整天靠着混在人群中谋取利益,最终露出原形,落荒而逃。”这一寓言中的南郭先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它所指的是某一类具体的人群。因此,教师对南郭先生的人物定位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一篇文章中,而需要将人物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滥竽充数”的人或者事。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陈述了自己看到的现象,还对“滥竽充数”的人进行了细致刻画。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在集体背诵时,有不少学生压根就不会背,但仍旧混在人群中假装背诵,会发现这样是不对的。

原本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就是非常深刻的,教师通过对故事、对人物进行生活化处理,让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人物进行体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本中的人物被置放在教学实践的系统中,成为可以影响人、塑造人、陶冶人的重要元素。只有根据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文本人物的全面体悟,引导学生洞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才能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兴安.从“人格征服”走向“人格陶冶”——文本人物教学价值定位的个案研究[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0(3).

[2]黄兴安.文本人物教学价值的确立及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6(20).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