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

2019-04-30刘亚奎

牡丹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境界周礼颜回

“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经过先秦儒家的发展,儒家形成了高尚的精神情操、崇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孔颜乐处”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夸赞,孔子见其弟子颜回虽居陋室,喝粗茶,吃淡饭,但是每天仍然过得很欢乐,于是他称赞颜回“乐而忘忧”。而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孔颜乐处”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对其精神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的多重阐释。

一、高尚的精神情操

儒家学派是对我国历史影响最深的学派,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这是一个周礼不存的时代,同时也是需要周礼复兴的时代。孔子站了出来,他看到周礼盛行时西周的国泰民安与现在社会的混乱不堪,对比鲜明,故而孔子对周礼产生向往之情,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孔子认识到恢复周礼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情操,从修身养性开始。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厉,在生活贫苦、无法温饱的时候,却不担忧自己的生活,反而乐在其中。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坚持自己的原则。孔子认为,勤苦和教育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弟子颜回,孔子对其非常肯定,夸赞颜用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粗烂的木瓢饮水,住在破旧的老巷,这种贫苦一般人都无法接受,颜回却自得其乐。对于孔子和颜回来说,幸福不是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情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颜乐处”是一种没有物质欲望困扰的主体的内在乐趣。它可以被理解为人在贫苦的环境中可以保持高尚的精神情操。《孟子》中也有“万物皆有备于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等精神超越精神。儒家的代表人物都将“道”看得特别重要,正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所反映的是追求“道”的一种精神力量,养心中的浩然之气。故而,儒家十分注重对心性的修养。周敦颐曾言:“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展现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

二、崇高的审美境界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曾说,与西方文化精神不同,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为“乐感文化”。“孔颜乐处”是指孔子和颜回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而保持乐观。当人们不被欲望所诱惑,坚持本心,“孔颜乐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道德自觉。一方面,人的本性决定了人在贫苦的环境中会遭遇精神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人通过高尚精神的建立,实现对痛苦现实的超越。这两方面作用在一起就构成了“孔颜乐处”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成为判断现代人行为的标准。

人们固然可以放纵自己,从而得到短暂的满足与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无法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心境无法得到平静。这种快乐由功利性引导,当人们达到这种目的,就会周而复始,变本加厉地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会带来更大的痛苦,违背了“孔颜乐处”的初衷。人们要像孔子和颜回一般做到超越感官的快乐,进入崇高审美境界的主体内在之乐、自由之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这种没有功利性的“乐”,当然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尚审美境界。放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孔颜乐处”的内涵并不是在物质贫困中苦恼,而是被普遍化为一种在现实中的道德秩序,顽固地根植在公众心中。

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更需要“孔颜乐处”乐感文化的熏陶,不忘初心,坚持“君子谋道不谋食”“道不忧贫”的儒家价值追求,跨越日常生活的窘境,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三、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仁爱之心,是儒家的价值追求。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诸侯争霸,社会秩序混乱,迫切需要“仁”的传播。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这句话十分中肯。而孔子做得很简单,就是把周礼流传下来,起到了传播者的作用。人们都说孔子对待礼乐文化是“述而不作”,孔子觉得只要恢复西周制度的“仁”,社会就会安定。

孔子提出的“仁”是道德标准,是为人的重要准则。孔子将构成人各个方面的道德要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当然,这里所说的“仁”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仁小义,而是为民族、为国家的大仁大义。“仁”的理念体现在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人际交往和政治生活方面。孔子提出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道徳追求,而作为统治者要关爱臣下,以仁爱之心治民。作为个体要修身,关爱父母、兄弟、朋友,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境界。《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要想治国必须“亲民”,而要亲近民众必然要对百姓实行“仁政”,关爱百姓。

追求“孔颜乐处”的崇高境界,是孔子以后中国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孟子所谓“大丈夫”,其表现之一就是“贫贱不能移”。西汉扬雄则在《法言·学行》中明确指出:“纡朱怀金者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颜氏子之乐也,内;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在这里,“孔颜乐处”被推崇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凌驾于世俗之乐之上,而关于心性的修养,在宋明理学家的“心学”发展之后,也得到了很大的传播。

“孔颜乐处”自孔子和颜回创始后,在后世儒学大师的发扬和传播下,其不仅仅成为儒家的哲理名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颜乐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植入每个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儿女的代名词,成为中华儿女的道德自觉。由此可见,孔子对我国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孔子发现“仁”并借助“仁”,使中国文化得以从西周敬德保民思想延续开来,使我国文化不致断绝。同时,后世又发展“仁”,使华夏五千年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四、结语

总之,“孔颜乐处”作为人们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是儒家一直追求“内圣”君子人格的道德自觉,今天社会仍需要这种精神。那么,怎样做到“孔颜之乐”呢?首先,面对逆境不要被吓到,要坚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顺心、难以解决的事,但人生下来不就是要解决这些事情吗?如何解决人生中的难事,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新生,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们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孔子和颜回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看到人生中重要的是坚持去做,所以他们心灵得到解放,很快乐。其次,在为自己努力的同时,还要牢记社会使命。人们在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同时,要坚持原则,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坚决不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担负民族、国家使命,这样的人哪里能不快乐。孔子和颜回不也是如此吗?孔子在贫苦的时候仍然想着要恢复周礼,操心的是为国为民之道。然后,善美统一,因善而乐。孔子和颜回重视个人道德,重视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贡献,主张以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体现了以善为美、善美统一的审美价值。再次,人们要顺其自然,天人合一。“孔颜乐处”的快乐是因为他们达到了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后,“孔颜乐处”之乐的核心是修道、守道、弘道。“孔颜乐处”是孔子、颜回的一种生活境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心境,值得当代人学习、去弘扬,做一个传道者,而不是学习者,更好地形成道德自觉。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作者简介:刘亚奎(1996-),男,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方向:儒家文化。

猜你喜欢

精神境界周礼颜回
话说企业家精神境界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颜回偷食
推己及人
颜回之乐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