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服装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

2019-04-30

纺织科技进展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西服饰调研

张 媛

(郑州轻工业学院 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中西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只有了解各个历史朝代中出现的主要服装类型、主要文化特征,并充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在风格上产生的不同变化,并能够从这些现象中把握服装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探索服装发展、变化、流行的规律,才能为服装设计提供重要的创作资料。现阶段中西服装史课程存在理论讲授大于实践、课时量和课程内容不匹配、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在课程思路上,将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指导实践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重视史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现象,分小组让学生自主完成历史朝代的调研,并以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介——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呈现;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考试或论文的考核方式,改为1∶2小人台的服饰复制。

1 中西服装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讲授偏多,枯燥无味

传统的中西服装史课程偏重理论教学,以图片展示、罗列教材知识点等PPT讲授的方式为主,学生仅仅填鸭式地被动接受信息,并没有自己动脑思考的过程,更没有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由于学生没有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气氛沉闷,有效知识的接收率不高。

1.2 课时较少,内容较多,课堂效率低

以本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为例,整个课程分为绪论、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三大部分内容,总课时为32学时。绪论部分涉及服装的起源、中西服饰文化比较2个大知识点;中国服装史部分涵盖原始社会服装、奴隶社会服装、封建社会前期服装、封建社会中期服装、封建社会后期服装、近代社会服装等20个大知识点;西方服装史部分涵盖古代服装、中世纪服装、近代前期服装、近代后期服装、20世纪服装(上)、20世纪服装(下)等10个大知识点。其中涉及朝代较多,每个朝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男子服饰、女子服饰、服饰纹样、后世影响等内容。如此多的授课内容,较少的课程,直接导致每个课时只能大概罗列课本知识点,走马观花将教材读一遍,并没过多的时间进行深入展开,更没有实践课程探索。

1.3 授课模式单一

传统的中西服装史课程采用文字、图片等多媒体播放的方式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念PPT,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使课程效率低下,学生接收到的有效信息有局限性,课堂气氛沉闷。

1.4 考核方式单一

大多高校中西服装史课程的结课方式多以试卷考试、3 0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为主。试卷考试和小论文的撰写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达不到实践应用的目的。

1.5 忽略实践教学

在中西服装史课程安排中,实践的课时几乎没有。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支撑实践,特别是实操性很强的服装设计专业,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视觉性的元素,形成新的服装符号。如果只是理论研究,没有将有效的理论应用在当下的设计中,这无疑引导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2 中西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选定教材思路

在前期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基础之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能够熟练辨别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服装类型、风格特点、文化特征等;(2)能够将各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并准确地提炼出各个历史时期服饰元素并应用在当下的设计中。所以选用的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的《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三版,该教材涉及内容全面、讲解比较细致、易懂,改变了以往以朝代为主的内容讲解,改为以历史时期为主线,将各个朝代放在历史背景下讲述服装,思路较清晰,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进行比较、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设计中学生还可反复参考。课程内容参考了袁仄《中国服装史》、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书中的阅读资料、小资料、链接等内容,以白话文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树立学生重佐证的意识,正确对待历史。同时还参考了华梅的《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将服装以故事讲解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史论课枯燥的不足。以及将王鸣《中国服装史》中涉及到的设计、面料、制衣、展示等各环节真正地落实到实践教学中,避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学生将传统元素应用在当下设计中的思维能力。

2.2 多种手段的讲授方法

以多媒体理论讲授为主的直观演示法:用影视作品中的图片、出土的文物图片、秀场视频、泥塑实物等直观展示不同历史朝代服饰的特点;讨论法:用提问的方式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并达到回顾前面所讲内容的目的;任务驱动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慕课、微课、公开课、参观博物馆、相关链接等方式进行每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调研。

2.3 实操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公众号调研汇报 结合当下流行的宣传媒体,让学生将调研内容制作成公众号的形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够防止学生不经过思考大片复制粘贴的现象,最后以点赞率和点击率为主要考核依据,更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研内容的准确性和认真程度。

人台模型法 在中西服装史的课程设置中大胆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理论课程仅仅以论文或者考试的形式,将理论研究、服装结构、立体裁剪等课程融入到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形制、服装风格、服饰纹样、主要工艺等,以1∶2的比例进行实物复制,最后以小人台展示呈现,并在影棚进行系列拍摄,效果良好。

3 中西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3.1 增加自主调研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每个历史阶段的调研环节,将学生按照3~5人为一小组,通过图书、网络寻找佐证,分析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别对所抽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包括此时期服饰形制、服饰纹样、纺织工艺等具体内容,此时期服装承上启下的变化关系或对后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社会环境及对服饰的影响关系等。

3.2 以公众号的方式汇报调研内容

每组以抽到的历史时期为依据,做一篇公众号,包含调研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另必须加上小组人员简介(头像+分工),形式不限,图文丰富,题目诙谐,内容有趣新颖,制作形式手法丰富(视频、动图、音乐、图片等),最后以点击量和点赞量为评分标准,并以公众号的内容作汇报讲解。每调研小组选出1人或多人完成15至20分钟左右的汇报陈述,汇报内容丰富全面、有重点、有深度、有依据,思路清晰、表达流畅、逻辑分明。

3.3 增加实践环节,二分之一小人台制作

以描述历史朝代服饰的绘画作品、诗歌、陶俑等为原形,进行1∶2的实物复制。以前期的调研内容为依据,分析绘画作品、唐诗、陶俑等内容是否符合唐代女子服饰的特点及其历史的真实性,分析该作品的款式、面料、纹样、色彩、配饰等细节,进行详细研究尝试,最终进行1∶2的实物复制,以小人台的形式呈现(立裁、结构打版均可)。

4 中西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展示

教学改革部分实践成果展示,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实践成果展示

5 结语

学习中西服装史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服饰历史文化,并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更好地应用在当下,所以实践探索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在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将理论和实践当做两个独立的个体,强调史论课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积累、掌握、研究并最终融会贯通的能力,使所学服装形制理论知识与思维方式能和当下服装设计调研、思考方式无缝衔接,并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及思维高度。

猜你喜欢

中西服饰调研
动物“闯”入服饰界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