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瓷纹饰在现代纺织品中的应用

2019-04-30尚亚力徐跃帼吴增波

纺织科技进展 2019年4期
关键词:彩瓷珐琅粉彩

尚亚力,徐跃帼,吴增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

中国瓷器包括原始瓷、白瓷、青瓷和彩瓷,经过3 000多年,伴随着朝代更迭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其统治地位的长久平安,无不通过瓷器的器型、釉色、工艺技术及艺术特征的发展变化,来表达其统治思想以渲染天下太平、欣欣向荣或平息社会矛盾、消除危机。所谓彩瓷并非意味元朝之前的瓷器就没有彩色,而是区别于青瓷、白瓷、黑釉瓷、白地黑花瓷等那些追求纯洁恬淡、素雅明快甚至朴实无华效果的格调,以浓艳的格调和丰富的色彩效果形成新的瓷器审美特征[1]。本文主要以元朝的青花瓷器、明朝的斗彩和五彩瓷器、清朝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的工艺艺术特征为指导,汲取其精华设计出符合社会新文化风尚及审美取向的现代纺织品,使现代纺织设计的理念、方法及审美意识大放异彩并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

1 彩瓷工艺与艺术

元朝的青花瓷器、明朝的斗彩和五彩瓷器、清朝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器将中国瓷器发展带入了彩色的世界,更成为不同朝代封建统治者统治思想及虚无精神的物化符号。

1.1 青花瓷器的工艺与艺术

成熟于元朝的青花瓷,用幽蓝的青料与纯白的高岭土掀起一场动人心魄的瓷器新波澜,并成为蒙古统治者的文化符号[3]。青花瓷器是用含氧化钴的矿物做原料,在瓷器胎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瓷匠艺人将瓷坯素胎当作宣纸,将自己的心绪情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尚相交融,用笔墨描绘出意蕴相投的富有国画效果的青花图案。元青花瓷器装饰纹饰因其服务于藏传佛教祭祀,故用于佛道及其礼仪器物上的纹饰为带有藏族文化色彩的八吉祥纹、串珠纹、垂云纹、方形莲瓣纹等;自青花瓷器主要服务于藏传佛教祭祀以后,便服务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装饰纹饰增加了反映汉地传统文化的牡丹纹、蕉叶纹、菊花纹、月季纹、萱草纹、牵牛花纹、松竹梅、龙凤纹、鸳鸯纹、麒麟纹、月梅纹、鱼莲纹、杂宝纹、锦纹、狮球纹、蒙恬将军图、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下山等,且继承宋代磁洲窑瓷器的部分纹饰。其纹饰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勾勒(又名“一笔点画”)多见,与绘画里的写意手法颇为相像,重图案的神韵,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4]。自元朝开始,海外贸易发达,青花瓷器受伊斯兰文化因素中颜色和装饰形式的影响,其鲜明艳丽的色彩所使用的原料就来自伊斯兰地区。蓝色是深远、纯洁、透明的象征,尤如宇宙和深海,令人心驰神往并感到神秘、渺茫和静穆,这与伊斯兰教宣扬的教义和追求清净的境界相符[5]。特别是元朝晚期受海外贸易引进伊斯兰装饰风尚的影响,青花瓷器色彩愈加青翠,纹饰布局愈加紧密。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变幻衰落的时期,单纯的色调已不能满足封建统治者的精神需要以及达到炫耀其统治地位的目的,明嘉靖、万历时期创烧了斗彩和五彩瓷器,清康熙帝时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瓷器。

1.2 斗彩和五彩瓷器的工艺与艺术

斗彩瓷器于宣德时期创烧,它是将瓷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烧制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各种彩饰填绘,复入窑低温烘烤而成[6],其风格清雅俊秀。五彩创烧于明朝嘉靖年间,它是在绿彩的基础上,加以黄彩、青花蓝彩、紫彩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并随着装饰区域的扩大及装饰带的增加,这几种色彩反复应用,层次相套,形成一种五彩斑斓、炫眼耀目的装饰效果,这便是真正的五彩,即嘉靖万历五彩。斗彩常常是以青花作为轮廓线或以青花围绕装饰在其他彩饰的周围,而五彩则较为随意,青花并未作为主要角色,而是与其他色彩具有平等的地位,即趋向均衡。

成化斗彩瓷器具有明显的明代艺术风格,绘画多为信手拈来,随手而画,纹饰线条自然流畅,成化斗彩不只彩饰本身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彩绘纹饰也具有象征意义。除一些器物上的葡萄纹、婴戏纹这类象征多子多福的纹饰外,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载“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画面设色丰富,以青花勾线,运用填彩、覆彩、染彩、点彩等技法,使湖石、草木、小鸡等纹饰形象逼真。此番画意鲜明生动地展示出万贵妃集成化皇帝万千宠爱于一身,并展示了成化皇帝憧憬万物和谐、帝王嫔妃和睦、子孙满堂的美好心理。

明代瓷器上的纹饰,深受当时绘画风格的影响,注重写意,以构图疏朗、高古,技法酣畅、纯熟,风格奔放、潇洒为主要特征[7]。这时期瓷器纹饰已非常丰富、全面,包括各种龙凤纹、花卉纹、花果纹、缠枝纹、动物、人物、博古、八宝纹、书法文字(包括梵文、波斯纹)、锦纹、缨络纹和各种边饰等,丰富且富于变化。

1.3 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的工艺与艺术

珐琅彩瓷器在其发展过程中源生出粉彩瓷器且两者并行发展。珐琅彩瓷器源自西洋科技和工艺的铜胎画珐琅移植工艺技术。明、清彩瓷由单线平涂的五彩传统绘画技法引自西方彩料装饰的珐琅彩彩绘技术,使产品上的花纹更加凸起,层次清晰,浓淡分明,颜色鲜艳夺目,画面生动逼真,装饰效果更趋于立体感和美术化。珐琅彩和粉彩使用的黄彩以氧化锡作着色剂,不同于传统的黄彩以氧化铁作着色剂,使珐琅彩瓷器的绘画颜色与烧出颜色完全一致,画面富有立体感(虽然彩饰平坦却有凸起感视觉效果)等独特工艺美术特征。珐琅彩瓷胎先在景德镇选择最好的胎土进行精炼加工,再到宫中由当时著名的画家,引文人画清晰与明朗之风,融入宫廷华美、富贵、艳丽的气象。康熙珐琅彩瓷器采用黄色、紫色或蓝色等色地衬托,纹饰以牡丹纹、折枝花卉、团花加寿字、九秋菊花、开光花卉等植物花卉为装饰题材。

粉彩也称软彩,它改变了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吸取国画中的构图、设色等技法,即可以进行明暗和渲染接色,使每一个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因而艺术表现力较强,有别于被称为“硬彩”彩饰的层次较少的五彩。康熙以后雍正、乾隆时期,珐琅彩色彩极为丰富艳丽,玻璃质感强,层次更为清晰。纹饰除单纯的植物花卉外,还有花马、竹石、山水、婴戏、西洋妇人托婴图、罗汉、八宝等,并配有诗句和印章。粉彩不仅直接服务于皇帝,还逐渐发展到服务于宫廷和民间,其装饰风格更为丰富,表现力愈加强烈。雍正乾隆时期西洋洛可可艺术娇艳的色彩、回旋婉转的线条、富贵华丽的装饰效果,恰好迎合了清代宫廷追求华贵富丽的时代风尚,成就了雍正时期粉彩柔和细腻、色调湿润、浓淡相间等艺术特点,深为时俗所推崇,且赋予传统的边饰纹、缠枝纹和折枝花装饰线条飘逸和飞扬的神韵。

2 彩瓷与非彩瓷的渊源

中国封建社会瓷器的发展可分为东汉晚期至宋代、元代至清代2个阶段,并且宋代和清代是瓷器发展的2个高峰期。无论是宋代的官窑和民窑瓷器,还是元明清时代的彩瓷瓷器,其发展过程必然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体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且具有一定的渊源。宋代官窑瓷器的出现并非是由于封建宫廷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而是出于封建统治者的精神生活和统治目的的需要。由宋代的官哥窑和磁州民窑瓷器的工艺与艺术可略见其对元代至清代彩瓷发展的影响。

2.1 哥窑瓷器

宋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士大夫精神意识所追求的是恬静、淡漠、玄妙、含蓄等。哥窑瓷器釉饰上那清雅、静谧、恬淡的滋润典雅效果和玄妙无比的开片,可谓是宋代封建统治者禅之境界的物化符号。封建统治者利用瓷器仿青铜礼器“敬天事祖”,祈求士大夫在内的整个封建社会得以安定,封建体制得以平稳地延续,赋予其真正的涵义。哥窑青瓷器以周身冰裂、变化万千的瓷釉开片而神秘莫测,其烧造窑口至今让考古者魂牵梦绕、孜孜探寻。哥窑瓷器的艺术魅力举世无双,其釉面呈细碎纹片,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总体上说色调为黑黄相间,形成“金丝铁线”状,除此之外还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形状有网形状、梅花纹、细碎纹等。

2.2 磁州窑瓷器

宋朝以长江为界形成北方耀州窑和南方龙泉窑的青瓷、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北方磁州窑的白釉黑彩瓷、南方的吉州窑和建窑黑釉瓷等为代表的民窑瓷器。其一方面为寻常百姓生产瓷器,另一方面也为官窑输送优秀的瓷匠艺人。磁州窑最为著名,其束缚较少,相对自由,且主要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生产方式,从而独树一帜享誉民间。磁州窑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的精华,巧妙而生动地运用于瓷器的绘制,创烧出黑白对比十分强烈的装饰效果,最为典型的是白地黑花装饰工艺。其在精细原料制成泥坯上先施化妆土,然后用细黑彩绘制纹样,再在黑彩纹样上均匀划出轮廓线和花瓣叶盘,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制,黑白两色形成强烈对比。磁州窑以娴熟、潇洒的笔墨,将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装饰纹样)淋漓尽致地书画于器物上,彰显出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

3 彩瓷纹饰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

3.1 白地牡丹纹梅瓶纹饰应用

图1(a)是白地牡丹纹梅瓶,该梅瓶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花叶披密相互缠绕,远看热闹富贵,近看枝叶起伏,花瓣舒展,俯仰有致,生动传神,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是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图1(b)和(c)是利用其构图特点设计了藏青地白花的针织纹样及编织小样。样品制作采用针织2色双面提花组织结构,背部采用芝麻点组织效应,利用此结构所设计织制的织物平整,图案纹理清晰,色彩采用藏青色与白色,对比强烈,突出花纹整体效果,再现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可以以独花、缠枝满花或边饰等装饰形式直接应用于纺织品纹饰设计。

3.2 哥窑葵花盘纹饰应用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朝青瓷给人以宁静澄澈的感觉,它是美的摇篮,是自由的天地,是从容自适的乐园。图2是将哥窑冰裂开片与活泼卖萌的卡通狗图案组合重构,整体以冰裂开片为底纹,底色采用玉色,卡通图案采用对比强烈的红色,金丝铁线采用藏青色,样品制作采用针织4色双面提花组织,形成色彩对比明快跳跃的图案装饰肌理。图案设计秉承哥窑瓷器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取向及编织技术的融合升华。

图1 白地牡丹纹梅瓶纹饰

3.3 青花岁寒三友瓷盘纹饰应用

当瓷匠艺人将最为熟知的植物纹作为表现内容画在瓷器表面时,经过泥与火的历练,是那么的千姿百态、绰约动人、意蕴深长。被喻为岁寒三友的纹饰,自汉代起就被赋予借物喻人——“草木秋死,松柏独存”、“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明早期文人士大夫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植物纹强化其政治意图,以性格高洁、不畏风寒的植物松竹梅为效仿榜样。松柏之茂,隆冬不衰;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8]。

图2 哥窑葵花盘纹饰

传统瓷器文化中青花瓷独具特色享誉盛名,白底色加蓝色彰显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宁的特点。将图3(a)直接应用于纺织品纹饰设计,寓意傲骨迎风、挺霜而立、顽强坚毅的人格追求。样品制作采用针织4色提花双面组织,可用于生活空间的软装饰,凸显浓郁的文化氛围及淡雅脱俗的艺术格调。

3.4 粉彩带托瓷花盆纹饰应用

图4粉彩带托瓷花盆为乾隆官窑粉彩瓷的代表作,盆腹部的图案由两组独立纹样相间组合,一组绘红彩蝙蝠、金彩寿字、宝相花纹等,宝相花上托着佛手、桃子与石榴,可谓多福、多寿、多子三多纹;另一组绘寿桃、宝相花、宝磬纹等,寓意喜庆长寿。虽画笔精细、色彩艳丽,但构图繁缛有堆砌感,应用中根据纺织品配色原理、织物组织结构及其肌理视觉原理,纺织品纹样设计中选择第一组纹样并减去三多纹,使纹样简洁清晰。样品制作采用针织5色提花双面织物组织,应用于成型织物及服装边饰设计,赋予福寿连绵的吉祥寓意。

图3 青花岁寒三友瓷盘纹饰

图4 粉彩带托瓷花盆纹饰

针织物样品纱线规格及织造工艺参数见表1和表2。

4 结语

传统瓷器文化与纺织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纺织品不易保存且元朝以前留存的资料有限,鉴于此,学习和传承纺织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瓷器文化的学习和汲取,将两者融合升华应用于现代纺织品纹饰设计,使现代纺织品曼妙清雅或吉祥富贵或娇艳夺目。

表1 针织物样品纱线规格

表2 针织物样品织造工艺参数

猜你喜欢

彩瓷珐琅粉彩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清 玻璃桑葚景掐丝珐琅嵌玉壁瓶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