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2019-04-29王世伟马海珊李阿特林静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王世伟 马海珊 李阿特 林静

【摘要】基于积极心理学中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包括:(1)消减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2)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促进成长成才。基于此,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全体学生——重点群体——个案”四层、“消极应对,积极发展”双维的“四层双维”工作体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积极品质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困扰以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很少关注大学积极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作为近十几年来心理学界的重要思潮,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心理健康也有更全面的理解。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思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扩展现有工作体系,使更全面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类的正向内在资源和主体能动性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它不否认心理问题的存在,但认为心理学不但应该帮助人类面对心理问题与困扰,同样应该帮助人类生活的更加幸福,其本质在于修正先前心理学过于关注问题的失衡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1)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快乐、幸福感等;(2)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天赋,价值观等;(3)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文化规范、环境制度等。有研究支持积极的社会环境和增强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均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个人特质。

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一个一维的、两极的潜在统一体,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没有心理疾病则意味着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家Keyes认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既独立,又保持互相关联的概念。个体即使患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保持相对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较好的社会功能,从而享有较高的生命质量;没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也可能并没有有生机、有活力的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心理问题是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激发其应对心理问题潜在能力的机会;而拥有积极品质的个体更有力量去应对自身心理问题。塞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的状态并不只是没有身心失调紊乱的现象,而是一种蓬勃的存在。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的干预应该包括两方面目标:一是消除个体心理问题的困扰,二是帮助个体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品质。两个方面不可相互替代。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1.消减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积极心理学同样不回避心理问题的存在。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因素,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严重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可能给大学生带来诸如自杀等不可逆的行为后果。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问题的预防教育、心理问题的自助教育,重视建设心理问题援助体系和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等方式帮助大学生预防并应对其心理问题,预防并有效干预其心理危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2.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促进成长成才。积极品质隶属于美德,是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具体来说,美德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卓越等6类;对应的积极品质包括:创造力、毅力、善良、合作、自我调节、感激、希望和信仰等24项。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是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一致的。众多研究表明,积极品质培养与积极体验、积极环境关系密切。塞利格曼认为,人们会在特定的情景条件下展现相应的积极品质,且这有助于获得美德的因素。通过促进大学生积极体验,营造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积极环境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按工作对象分一般分成:全体学生、重点群体和个案三个层次。工作内容一般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问题的自助、心理咨询的求助意识及途径以及心理危机的及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一般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兼职教师,学院心理辅导员以及班级或宿舍心理委员。在现有体系下,心理健康在学生的范围内有较好的普及,对于需要协助解决心理问题的同学也能提供较为有效的帮助,可以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预警并进行干预。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帮助大学生预防及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促进其成长成才两个目标;在途径上不但包括常规对工作对象的直接干预,同时也重视大学生所处校园环境对其的影响。依此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本文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层双维”工作体系。所谓“四层”,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体同学、重点群体和特殊个案“三层”之外,补充了包括校园、家庭以及社会的“环境层”;所谓“双维”,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消极问题的基础上,同样强调积极品质的培养和个体的成长发展。

第一,环境层次。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校园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其中校园是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最为重要。对校园环境开展的工作,是复杂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个可能可行的途径是通过学校兼职心理教师的培养、教师层面的心理培训以及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活动,促使不同岗位上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具有消极心理问题防范和积极心理发展两个维度的意识,并在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校园制度和文化氛围。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学校可以通过新生家长群等渠道,进行力所能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对来自媒体的重要社会事件以及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进行积极合理的解读。

第二,全体学生层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全覆盖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基于“双维”理念,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在保证必要心理问题预防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式学习,加强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培养。

第三,重点群体层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重点关注的群体通常指具有某些特殊特征的弱势或高危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业警告等。对其干预也通常以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危机事件发生为主。基于“双维”理念,重点群体层次还应该包括奖学金获得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大学生中积极群体。对重点群体的干预除包括解决其心理困扰外还应包括感恩教育、生涯规划等帮助其沉淀生命经验中的正向资源积极发展。

第四,个案层次。传统心理健康看教育中的个案层面上的工作主要包括: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同学和发生心理危机需要危机干预的同学。个案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主要是以应对心理问题或化解心理危机为主。基于“双维”理念,个案层次的干预可适当结合焦点解决等后现代理念下的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同学更好地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燕,张明志,陈娟.我国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4):22.

[2]Kennon 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3]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129.

[4]Seligman M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 Psycho,2000,(1) :5.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