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主义精神与山东快书创作

2019-04-28周思明

曲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作家创作

周思明

山东快书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那清脆悦耳的鸳鸯板声,曾经给文艺园地增添独有的魅力。经历了20世纪的繁荣和辉煌,时至今日,山东快书发展相对式微,并面临种种挑战,如何更好地振兴山东快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山东快书发展面临不力局面

山东快书的发展是有起伏、不平衡的,同其他曲艺艺术形式一样,这一曲种遭遇了从繁荣兴旺到低谷式微的痛苦阶段。虽然山东快书在今天仍有市场、有观众,但客观地说,较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曲种的式微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是传播范围萎缩、创演人才后继乏人,快书作品的匮乏、演出内容的狭隘。90年代后极少再有新作品面市,快书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人才的支撑,各派著名演员大多退休离职,20世纪80年代培养起来的新人,艺术不够成熟,而于、杨两派基本上没有专业演员继承。

检视山东快书创演现状,我以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反思。一是宏大敘事能力的丧失。不少作品热衷于小叙事、微叙事,聚焦杯水风波、鸡零狗碎、小情小调,缺少表现时代变革气势磅礴的史诗之作。一些山东快书的创作者缺乏介入生活、介入时代的热情和使命感,也缺乏一种总体性把握历史和现实的能力。二是思想表达能力的弱化。一方面是思想阙如,常见的作品只热衷于讲一个生活故事,表达一些流行观念,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刻批判;另一方面是不会表现思想,甚至不敢直接描写思想的交锋,不懂得如何使用讽刺的武器。三是对山东快书本体艺术如何传承、怎样创新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创作主动性、主体性上匮乏,满足于命题作文,一些作品形式大于内容,流于脸谱化、形式化、复制化,缺乏新颖独创的作品,尤其是缺失彰显现实主义精神、表现现实题材、充满现实感的精品力作。如何扭转山东快书这一不力局面,继续传承与发展山东快书这一重要曲种,已经成为业界和主管部门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传承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力量

要实现振兴山东快书的愿景,姿态很重要。从老一辈优秀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们身上,我们看到现实主义姿态的巨大势能。尽管这些艺术家们在创演方法上并非定于一尊,但他们对于现实的关切、对于百姓的悲悯情怀却是没有二致的。很多经典的山东快书作品,就是他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生活的深切体察,对本土故事乃至中国故事的生动创造,这种对于现实生活的真诚姿态,是其在创作上抵达艺术愿景的根本原因和文化保障。所以,山东快书创作者要抵达理想的艺术愿景,取得理想的创作成就,就应以现实主义的姿态,让审视的目光凝聚现实生活,让思考的线索维系在家乡热土,深切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关心时代的动态和发展,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入。只有以这样的姿态,才有可能遇见风光无限的美好艺术愿景。

山东快书要振兴和发展,必须要传承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力量。山东快书创作当然要尊重观众、尊重市场,但又不能成为观众的尾巴、市场的奴隶,要有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情怀。山东快书与其他曲种一样,都是艺人们为生计而创作的文化产品。但“为生计”与“为人民”是不应该彼此对立、相互矛盾的。山东快书要想得到繁荣与发展,很有必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相声、京剧等艺术,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坚持创新不断改革,当前,山东快书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迫切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要大胆革新,开创新路,同时向姊妹艺术积极借鉴,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并融会贯通各种戏曲、曲艺形式,从而使这门在山东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升华到一个更高的艺术档次,开创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艺术境界。创新,就要勇于和舍得清除“门户之见”,避免墨守成规。从神似到口型,从声调到语言,从打圆场到拿架势,既要保留和继承传统中的精华、经典元素,也要适度、合力、科学地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山东快书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就要继续遵循“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唱响主旋律,鼓励多样化,努力反映现实生活,大力弘扬现实主义精神。

以现实题材为主要创作资源

现实主义精神是以作品所凸显的现实感为根本标志的。基于美学距离的考究,往往是以现实题材为主要创作资源。现实题材包括多种形态,并不一定就是宏大叙事,有很多现实题材恰恰是普通人的生活,关键是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希冀梦想以审美的方式书写出来。山东快书创作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就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创作者要有意识地反映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内在变化。山东快书的责任使命与其它艺术品类一样,不是简单地博取观众笑声、掌声了事,而是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向人民群众报告当地所发生的故事,不仅要让观众开心,还要让他们动心;作品不仅要立得住,还要叫得响、传得开。而现实主义精神主导的山东快书创作,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有难度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下决心注重和改进创作态度,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坚守,要有“以小见大”、以个体见群体,经由个体、少数塑造民族整体人格的壮志雄心。这里,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披着现实主义外衣,却已然变形变味,纯粹围绕商业利益需要,一味迎合市场、迎合观众的媚俗创作。

山东快书创作者对艺术本身的终极追求,任凭手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塑造深刻的艺术形象与鲜活的人物性格这一根本任务。反观历史上那些山东快书经典作品,它们大都是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涵养下,通过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最终成功地塑造了若干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以至于观众(听众)对快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人物性格乃至许多细节过目难忘。的确,现实主义精神在山东快书创作中的体现,是相当有难度的,也是最见艺术创作功力的,需要创作者主动、自觉、长期深入生活,真诚地扎根人民,同时也要刻苦阅读中外文艺经典,养成独立思考、刻苦创作的好作风、好习惯,如此,方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来。

山东快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体现于它们的文学性、艺术性上,同时也要有史料性,能引起观赏者的现实感、时代感、历史感和在场感,而不是凌空蹈虚、不接地气,搞穿越、玄幻、魔幻、虚拟那一套蛊惑人心的玩意,以观众不懂为高明,以玩弄西方审美技巧为自豪,像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用西方人思维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艺术终归是要回到现实大地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曲艺作家、艺术家认识到在现实主义精神旗帜之下,大胆地、艺术地反映现实社会矛盾、问题,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它们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

创作者需秉持现实主义精神

烙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山东快书创作,要求作家艺术家一定要沉下去、接地气、出精品,要以自己真诚独特的笔触,写出具有丰满的思想与精美的艺术形式的快书精品。作家要深入社会基层,体验生活、生命的苦难,写出存在的挣扎与希望。只有自己内心明亮,才能用作品照亮读者的内心。好的山东快书作品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能将苦难转化为信念,用作品还原人生的跌宕,从而使作品具备了崇高的悲剧意识,成为“灵魂的声音”。

现实生活中,有些曲艺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疏远火热的时代、纷繁的生活,透支“想象力”,挥霍“感受力”,甚至以集结各种有卖点、有看点的网络新闻、微信桥段为能事(这当然也是一个了解民意、搜集素材的信息源),其作品普遍缺乏对现实的关切,从中看不到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可感的生活细节和精彩獨特的文学语言。一些快书作家的创作生命力萎缩,题材狭窄单调,内容大量重复,甚至以改写名著、名段、名篇等为主要创作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快书创作者信奉“唯成功论”,不择手段地制造出一些毫无质量的插科打诨快餐产品。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使传统创作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说阅读积累、素材研究、阅历采风等传统文学惯常的创作准备工作,曾经是传统曲艺作家绕不开的必修功课,那如今有些作家只需网络、手机在手,便可手到擒来,所谓“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创作路数,是与现实主义精神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只有秉持现实主义精神,才能创作出具有现实感的快书作品。现实主义的实质是作家直面现实社会的真诚。一个现实主义快书作家,对内,一定是具有人类良知的创作者,他(她)面对自己的良知写作;对外,他(她)尊重真相,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初学绘画者的照葫芦画瓢,也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它需要作家艺术家不辞劳苦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快书作家所寻找的“句子”,乃是创作个体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体验。更高意义上说,快书作家也应该是时代最深刻的思想家。他们只有对所描述的时代有了“同情之理解”,才能将之转化为思想,外化为笔墨,并用一种尽可能完美的快书语言形式为生活现实赋形。对于快书创作而言,生活成就着作家,现实考验着作家,思考升华着作家。作家唯有以现实主义的姿态拥抱生活,反思历史,磨砺技巧,方才有望跃上快书创作的更高台阶。

当前,我们急需一种有真意、不卖弄、原创性的山东快书。戚永立、高元钧、杨立德、刘洪滨、刘学智、陈增智、孙镇业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后世,就是因为他们和老百姓在骨子里能够结合在一起,和他们所处时代、民意民生毫不隔阂,尽心尽力为人民奉献出上乘的快书作品。山东快书创作者只有以自觉的现实主义精神统领,以广阔的胸襟和敏锐的眼光,坚定地站在华夏大地之上,深刻认识民族历史和中国经验,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向,深刻认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伟大实践,才有希望不断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从而将山东快书事业不断推向繁荣进步。

坚守“工匠精神”

要创造山东快书精品力作,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要坚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曲艺史上曾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在它们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从长篇快书《武松传》到小段书帽《小两口抬水》,从抗日题材《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三只鸡》《侦察兵》等,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好作品是靠刻苦推敲、用心修改出来的。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捻断数茎须”的狠劲,绝不会产生令人感动的视听效果;没有精益求精的打磨功夫,更难以打造出传世经典。

然而近年来,利益驱动使得人们心态越来越浮躁,一些创作者变得焦虑起来,甚至把传统的“工匠精神”抛至九霄云外。为了名利,一些创作者疲于奔命,匆匆创作,即匆匆拿去演出。这些“快”速抛出的“书”,简称为“快书”,他们不是残次品,就是易碎品,但不可能是精品。快书创作上的“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字词语法不能乱用,标点符号不可乱点,更不允许出现逻辑、结构、布局的错讹。但我们看一些快书作品,思想苍白,艺术粗糙,甚至语法错误随处可见。由于缺乏深厚扎实的文化积累,一些快书作品只要涉及中外历史文化典故、典籍乃至特定时代生活的描写,就会显得捉襟见肘、露出马脚,甚至笑话百出。

山东快书繁荣发展的前提,“工匠精神”是否具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创作者而言,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做细。行话讲,做戏即做细。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说过,要讲究,不要将就。相声大师马季一生中写了300多个相声,为了写好每一个段子,他不厌其烦,坚持深入生活,在老百姓当中寻觅故事,发现笑料。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在2018年中国首届相声小品大赛上也说,相声这行,没天赋干不了,没勤奋干不成,没文化干不大,没人格干不长。某种意义上,也在强调曲艺人的工匠精神。具体说,创作者在作品写出以后,就要像鲁迅先生所说,至少要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毫不可惜。鲁迅的文章基本都是经过多次加工、反复修改而成。比如,全文不足4000字的《藤野先生》,改动就达160余处。正因为创作上的精益求精,才使其作品最终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学经典。文学大师尚且如此,我们的创作者就更应有恒心、有耐心,认真面对自己的创作。鲁迅曾云:“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一代文学大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赠予所有创作者的一句金玉良言。

总之,山东快书创作一定要在现实主义精神统领下,刻苦认真打磨出秉具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魅力的作品,才会是有意思、有意义的,才会具有普遍价值和长远生命力。这样的作品才会在经久不辍的口碑相传中,渐入国人的智慧舱门和精神宝库,并深深地积淀在华夏历史脉动和社会变革的底蕴之中,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和民族的集体记忆。

(作者: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作家创作
作家谈写作
Jazz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创作失败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