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院系构建全员育人协同机制的可行性路径探析

2019-04-28周序倩陈晨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年4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思想

周序倩 陈晨

[摘 要]全员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对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结合新形势构建全员育人协同机制。本文将在探讨全员育人本质内涵和意义的前提下,分析高校全员育人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高校基层院系的实践视角,提出全员育人“5F”协同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全员育人;协同机制;5F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04-005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特别强调,高校的中心环节离不开立德树人。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或者灌输,更重要的是引导和熏陶,是让大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仅仅涉及到课堂教育、社会实践,还关涉师生关系、家校合作。但目前仍然存在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专职行政人员“只管理无服务无育人”等现象,从各个层面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在分析全员育人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着眼于高校院系实践层面,探讨如何构建“目标一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合力育人”的全员育人协同机制。

一、全员育人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质和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员育人的特质。新时代的全员育人首先核心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其成长成才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学校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能自觉进行无声教育,让高校成为育人的沃土。其次原则是共同发力,任何一个岗位上的教职工都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从各个层面发挥课堂教学、管理服务、文化氛围多领域的育人功能,以及启迪受教育者自身的自我教育,整合所有人的力量凝聚成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全员育人的实效。最后过程需要有机统一,无论是专业教师教学,还是行政人员管理、服务,都涵盖了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因此不能偏废其一,只有各个环节彼此良性互动,才能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理想的全员育人是一种“目标一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合力育人”的协同状态,而这种状态的特质主要有以下幾点:一是关系复杂性。全员育人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环节中的宏观或者微观层次,关涉辅导员或导师这样的某一主体,包含学校或社会某一领域,而是需要构建起多层次之间、多主体之间、多领域之间的有机关系。需要各层次、各主体、各领域之间能够有效衔接。二是理念共享性。尽管教育主体有多个层面、存在多个主体,运行方式千变万化,但各主体之间的教育理念都是共享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他们之间遵循共同的教育理念,比照共同的教育尺度,共同为实现高校的立德树人目标服务。三是优势互补性。处在不同领域的不同主体发挥着不同功能,针对具体的问题,需要他们在资源调节、策略选择以及功能发挥上各取所长,打破原有各自为政、单项片面行动的状态,形成多主体之间有效互动的良好生态。四是综合融通性。发挥整体合力的前提就是需要综合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需求,整合为统一的价值需求。融通各个主体、各个领域之间的资源、融通彼此之间的策略以及目标,从而产生全员育人的真正活力。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员育人的意义。首先,全员育人是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蕴含德智体美多维度又具有重心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过程。只有全体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服务人员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务、学校社会为学生不断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同时始终坚持“育人”理念,才能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个性素质的培养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其次,全员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师或学生工作团队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与教学、管理、服务以及其他各种具体工作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寓教于无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散化、日常化,形成密切配合的无缝隙、立体、动态、超时空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新形态,真正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次,全员育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层次多样化;学生入学率迅速增长,学生来源繁杂;在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留学生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学校教育管理难度增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管理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多路径的良性互动网络,让高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肩负起育人的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育人的职责,开创新时期育人工作的新局面。[1]同时要积极拓展思路、优化环境氛围,充分运用各领域的社会资源,构建合力育人大格局。

二、基于实践视角下的全员育人“5F”维度模型构建

基于前文阐述,着眼于高校基层院系实践层面对于全员育人形式和内容的机制完善,力求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大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研究尝试构建了全员育人“5F”维度模型。“5F”分别指的是:学生工作人员(student affairs)、专业教师队伍(faculty)、服务管理人员(staff)、家庭教育环境(family)和自身朋辈队伍(friend)。

(一)学生工作人员对全员育人起主导作用,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工作人员即辅导员团队既是高校“全员育人”参与的主体,也是协同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中坚力量。首先,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人生导师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例如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主题班会和其他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和理论问题;在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工作人员既要坚持活动的教育性、规范性,又要注重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契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切实起到思想育人的作用。其次,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既是学生思想上的人生导师,也是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相近的年龄使得他们有着接近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和话语体系,在实际育人工作过程中,通过共情、共鸣发挥出更大的实效。例如,在当下自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一批年轻的辅导员把握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结合微博、论坛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传播的新手段,以当下学生群体使用的话语体系、语言风格,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内涵进行内容编辑,例如“辅导员娘亲”“毕导”等微信公众号,既有人生导师的高度又有知心朋友的亲切,在学生群体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2]

(二)专业教师队伍对全员育人起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培育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为了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求知的持久性和意志的坚韧性[3],专业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靠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更需要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发挥育人功效,发挥教书育人在全员育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现在很多高校注重推行“导师制”,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外,以其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严谨治学的师风师德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教育和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复旦大学为例,自2005年开始,在复旦学院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复旦大学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要求本科生导师的来源为“获得教师系列职称或受聘于任课教师岗位者”,“每个年级(班级)配备若干位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最多不得超过40人”。二十年来,在复旦学院进一步落实班导师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各院系也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推广导师制工作,有的院系以学生寝室为单位落实“寝室导师”制,有的院系以专业方向为依托落实“课题组导师制”等,目前全校本科生导师制师生配比平均达到了1:7左右。导师制的推出进一步帮助了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在进行新的专业选择后,更快地融入专业学习环境、明确发展方向,专业教师们能以其较高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予学生及时到位的指导。

(三)服务管理人员对全员育人起辅助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助力者。学生和学校的管理服务部门的接触,多为解决和应对一些实际的生活、学习问题,例如报道注册、学籍管理、成绩证明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相比于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长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授技能与知识,高校服务管理人员要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切实管理好、服务好学生,解决学生实际的问题和困难,成为帮助学生生涯发展的助力者和全员育人的基础保障。同时高校管理服务人员相比起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一种社会化身份,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对于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为人处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管理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育,充分使其发挥“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职场精神和工作氛围,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形成教育作用,切实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效。例如,现在高校海外交流项目和交流学生人数都逐年攀升,为做好海外交流学生的教育管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高校的教务部门、外事部门和学工部门会共同探讨承担对于交流学生的行前教育、行中联络和行后总结工作,同心同向形成合力,将“育人”理念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4]

(四)家庭教育环境对全员育人起联动作用,是学生成长的保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不仅是学校单方之事,家庭育人也是高校全员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开展“全员育人”起到联动作用。学校应摆脱被动地被家长联系或是在特殊时期才主动联络家长的工作机制,重塑家庭与学校的角色,学生工作者应成为家校联动的组织者,家长应成为家校联动的参与者,学校相关部门应成为家校关系的协调者。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沟通渠道,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与此同时,针对过度参与的“直升机”类型的父母予以正确引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父母的特点,建立一套合适、合理的沟通机制,既能让他们参与孩子的高等教育育人环节,又不让他们过度参与起到反效果。例如学校和院系可以以新生入学报到为契机,举行“新生家长会”,除了让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理念、方针和相关政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教会家长在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家长成为现阶段被普遍推崇的一种“双人自行车”理论的家长模式,即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骑在前面,带着孩子前进,但当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双方的角色应当进行一定的调整,孩子应当骑在前面,成为自己人生路前进方向的掌舵者,而父母则应该骑在后面给予孩子前行提供最大的助力。辅导员日常也可利用QQ、微信等媒介建立家长群和家长保持联络;定期开展感恩主题教育,鼓励学生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将自己的校园生活和父母进行分享交流;每学期寄送成绩单的同时附一封给家长的信,分享学生在校生活,也是家校在孩子成长上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交流形式。

(五)自身朋辈队伍对全员育人起调节作用,是成长成才的实践者。自身朋辈队伍指的是大学生群体本身以及大学生的各类学生组织。相对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言,学生个体对应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精神。高校在开展全员育人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打破单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教育的客体这一固定思维模式。要辩证看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能动、积极、有主观意识的教育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才能使“全员育人”更见成效,实现育人、即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目的。朋辈教育是大学生群体教育中特殊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朋辈教育侧重于强调同龄人因某种原因产生思想共鸣、共同语言,从而互通信息、互享观念、互促成长的行为与技能。例如,在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中加强不同年级、不同类别之间的学生交流互动;在开展学习引导、生涯指导、外出交流等教育活动中引入学长经验交流、系友交流、本科生研究生交流等模式,增加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互助交流和经验分享;班级或者跨年级层面开展学习一帮一或者学习小组、科研分享小组等活动,引发朋辈团队主动学习的火花和活跃思维的碰撞;班级层面根据生涯发展方向组建朋辈互助小组,共同收集相关信息,一起面对出国、考研、就业的挑战等等。通过实践工作可以发现,基于同龄人间受到代际关系、思想鸿沟等外界影响因素较小,朋辈教育具有更高的互动性且更容易深入、全面展开等优势,将朋辈力量作为全方位育人的渠道之一,可以有效丰富育人维度,提高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2):63-64.

[2]葛长波,杨蕊.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全员育人体系的探索[J].新校园(中旬刊),2013(10).

[3]李肖峰,李振良.高校“全员育人”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

[4]曹锡康.高校组织育人:现状考察与机制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1).

[5]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1).

作者周序倩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党委副书记;陈晨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学生工作组组长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思想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三台县:“三个全员”提升纪检干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