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红科学家陈小平:打造“广谱抗癌”疗法

2019-04-28传云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13期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癌细胞

●文/传云

生命科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人类保驾护航。

2019年2月9日,央视一套《新闻30分》向全球宣布,中国科学家陈小平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奋力拼搏,用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学方法成功治愈了晚期癌症。更震撼的是,用此免疫疗法可以杀死各种类型的癌细胞,这是目前世界是唯一真正可以称得上“广谱抗癌”的治疗方法。这一伟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陈小平也随之霸屏。

神奇发现,多疟疾的地方癌症死亡率反而很低

1980年大学毕业后,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陈小平成了一名感染科医生。在医院里,他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其中见得最多的是肝炎病人。陈小平印象最深的是一名有3个孩子的美丽妈妈,从肝炎转为肝硬化,再转为肝癌,病情一步步加重却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她最终离开人世。其实这种情况在医院屡见不鲜,年轻的陈小平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一个满怀信心和热情的医科毕业生,带着挽救生命的愿望走上岗位,却发现许多疾病在医学上都没法解决。”当时他就认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找到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理,然后才能找到新的治疗方法,从源头上挽救病人的生命。”

抱着这种想法,在当了5年临床医生后,陈小平考取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研究生,从临床转向更基础的病理研究。他没想到的是,一次课堂上意外获得的“灵感”,开启了今后30多年的科研探索历程。

一次上课时,老师讲疟疾的流行病学,挂了一幅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图,地图显示其主要集中流行在非洲、赤道附近等蚊子密集的热带地区。过了几周,在肿瘤流行病学课上,老师又挂了另一张肿瘤分布图。就在陈小平看到这张图的一瞬间,他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依稀觉得“好像哪里多疟疾,哪里肿瘤的死亡率就低”。难道疟疾有抗癌的功效?会不会癌症病人得了疟疾就会好转呢?

有了这个“闪念”,他开始留意流行病学的有关数据。2004年加入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后,陈小平开始系统论证疟疾与癌症之间的关系。他与其他的博士研究生及研究助理一道,收集了30多年间全世界疟疾发病率及癌症死亡率数据,同时与哈佛大学的一位统计学教授合作,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全球的流行病学分析。最终发现,疟疾的发病率与肿瘤死亡率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成反比的关系。“即使在同一国家,这种消长趋势也很明显。”

能不能让疟原虫对付肿瘤细胞呢?陈小平忽然产生了一个当时看来近乎荒诞的想法。去医生朋友家做客时,对方听了他的话马上哈哈大笑:“这两个根本不搭界嘛,一个是人人躲闪的癌症,一个又是传染性极强的恶性疾病。这俩魔王怎么会打起来?”朋友甚至说他“太科幻了”!

陈小平却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他解释说,疟原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它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在医学上称作疟疾,俗称“打摆子”。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种类有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症状比较重,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容易引起死亡。疟疾需要用青蒿素等药物治疗才能治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从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结果看来,疟原虫可能真的是癌症的天敌!”有了这个奇葩的猜想后,陈小平团队通过一系列的小鼠实验,寻找着科学的答案。

以毒攻毒,让疟原虫干掉癌细胞

与此同时,陈教授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寻找疟疾发病率与单个肿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在实验中,他们把小鼠分为两组,一组只接种癌细胞,另一组接种癌细胞之后接种疟原虫,比较两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曲线,最后证明,疟原虫感染显著抑制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

经过14年漫长的机理探讨之后,陈小平发现了疟原虫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机制,就是感染疟原虫之后,竟然可以激活基体的免疫细胞!以小鼠为例,癌症小鼠感染疟原虫之后,其免疫细胞,例如NK细胞和T细胞等会被激活,这些免疫细胞激活之后会杀死肿瘤细胞。与此同时,肿瘤组织中起到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四大金刚”细胞(调节性T细胞、髓性来源的抑制细胞、癌症相关的纤维母细胞、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也会被疟原虫感染所抑制,因而解放了肿瘤组织中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并促进T细胞进入到肿瘤中去,从而有效杀死肿瘤细胞。

陈小平说,人们之所以会“谈癌色变”,“是因为癌细胞太狡猾,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蒙骗人的免疫系统,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瘫痪,休眠,不工作,并能抵抗人类发明的多种抗癌疗法。这也是癌症肿瘤细胞难以杀灭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疟原虫的感染,却强烈地唤醒和激活了人类自身的免疫细胞,让免疫系统自动去识别并杀灭一部分的肿瘤细胞,因此可以形象地说,疟原虫借“刀”杀死癌细胞。

在实验中,陈小平发现有部分荷瘤小鼠被完全治愈,给治愈小鼠接种同种癌细胞不成瘤,而接种不同的癌细胞则成瘤,说明治愈小鼠有肿瘤特异性的免疫记忆存在。

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发现,疟原虫感染能非常显著地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来自肿瘤血管的营养供应,让癌细胞“饿死”。而且,这种“饿死”癌细胞的分子机制也已经初步被阐明。例如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分泌大量的囊泡,囊泡中含有微小的RNA物质,它们进入血管内皮细胞之后抑制一种被称为VEGFR2的受体分子的表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因而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陈小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nature》期刊上,受到广泛关注。

201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实验开始了!陈小平研究员团队,在多家医院开展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在获得病患及家属的同意后,将疟原虫治疗方法用于10名肺癌晚期病人身上,他们都是在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尝试用疟原虫治疗。目前已经观察到5例明显有效,2例已经痊愈。而陈小平的治疗极其简单,就是让病人人为地感染疟疾,注射1针1毫升的血就行了。当然,后期是需要用药物不断把疟原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让疟原虫有活力,又不至于反客为主。而疟原虫在发展的过程中顺带把癌症肿瘤消灭掉了。

其中1例晚期肺癌患者,经多个疗程的靶向治疗后产生了耐药,在接受陈小平的疟原虫疗法治疗1个多月后,效果让人颇为惊喜:那些已经无法动手术的颈部的病灶,神奇地完全消失!肺部原发病灶的性质发生改变,由原来的“螃蟹状”变为“斑块状”,经微创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发现其失去了恶性肿瘤的表观特征,表面形成了包裹,病理切片检查发现肿瘤内有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

疗程结束后经PE-CT检查全身已无肿瘤病灶。外科专家也很惊喜。而这名来自山西太原的患者,原本医院下了通知书,只有3~5个月的寿命。如今将近3年过去,他的身体还很好,精神抖擞,每天都出去散步。

打造“广谱抗癌”疗法,被央视报道成“网红”

陈小平说,截至到目前一共有30多名患者接受了治疗,多数疗效明显,医疗费用很低。目前在美国,肺癌、黑色素瘤等,使用PD-1药物进行治疗,一年的费用大约需要2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30多万。而采用陈教授的独特疗法,费用则少得多,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患者能从中受益。

当然,也有人对这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表示担忧,怕有风险。陈小平解释:“其实完全没必要。”一是他让患者感染的是良性的间日疟原虫,而且还要严密监控红细胞感染率。感染水平要维持在千分之二以下,即1000个红细胞中不能超过2个受感染。在疗程结束后,给病人使用足量的抗疟药,通常3天左右就能治愈疟原虫感染,且没什么副作用。“尽管如此,仍然要通过几年的时间进行验证,之后也要积累大量的临床样本进行科学的疗效判断。”陈小平相信,未来,这一独特疗法肯定可以帮助到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

2019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央视一套《新闻30分》节目,向全球宣布了陈小平科学研究团队的重大发明——《疟原虫感染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很多人还记得,2018年11月26日,美国抗癌药VITRAKVI拉罗替尼上市,网上一时号称为广谱抗癌神药。然而拉罗替尼仅对美国当前不到1%肿瘤患者人群有效。在该国每年新增的170万例肿瘤患者中,不到5000人罹患与NTRK有关的癌症。

陈小平团队所研究的疟原虫免疫疗法,可以杀死各种类型的癌细胞,包括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等实体肿瘤。这才是目前世界是唯一真正可以称得上的“广谱抗癌”疗法。陈小平本人也因此迅速被刷屏。

陈小平教授曾赴美国加州大学(UCLA)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基金的资助;他在《PNAS》《BMC Immunolgy》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以630万元转让给生物医药企业。

在人们印象中,像陈小平这样的科学家,应该是严肃甚至古板的,每天都窝在实验室做研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生活中的陈小平是一个说话幽默风趣的人。他跟年轻人一起玩微信,关注网红,爱看有趣的综艺节目。陈小平向他的学生推荐过一个自己喜欢的微博短视频节目《你次饭没》。这个由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赵英男办的节目,聚焦年轻人焦虑话题,呈现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生活状态,鼓励人们乐观面对生活。陈小平的一些癌症患者也经常跟着他一起看节目,聊天时还开玩笑说:“很减压,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

日常生活中的陈小平对厨艺很感兴趣,认为做饭是有情调的事。平时只要有空,他就钻进厨房,听着音乐亲自动手炒几个菜,让家人大快朵颐。他得意地说:“能把山珍海味做得好吃还算不得本事,只有能将青菜、萝卜这些普通的东西烹调得令人叫绝,那才叫真功夫。”陈小平做的鲢鱼豆腐、家常煎鱼、芋煨白菜、煨三笋、素烧鹅等,都能让朋友惊呼:“老远闻到那香味就不禁垂涎三尺!”

在陈小平看来,养花种草既活动了身体还能陶冶情操,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众多患者受他乐观情绪的影响,心态慢慢好了起来。陈小平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袁隆平,袁隆平年过八旬还称自己是快乐“80后”,有30岁人的心脏,童趣未泯。陈小平觉得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坎,都应该像袁隆平一样乐观才对。

如今,陈小平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GIBH)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基因改造是陈小平要做的另一件“大事”。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掌握了疟原虫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疟原虫基因进行编辑,开发出安全的新型癌症疫苗,靶向不同的肿瘤细胞,目前已申请了一系列专利。

陈小平说:“无论作为一个医生还是一个科学家,我认为生命科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人类保驾护航,假如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一种最高荣誉。”

猜你喜欢

疟原虫疟疾癌细胞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癌细胞最怕LOVE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假如吃下癌细胞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