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探索

2019-04-27郑凯新张勤张绣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郑凯新 张勤 张绣宇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仍是重中之重。要以学生为本,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育人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和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课程改革 学生 需求与期待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still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 teaching methods, ways of assessm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In that case, it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synergy effects of other courses, so as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Needs and Expectations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法治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路径及制度设计试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3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6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下简称“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思政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加强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建设仍是重中之重。思政课程不仅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更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能力素养,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为此,笔者所在的同济大学于2017-2018学年对思政课程进行了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工作,为进一步了解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优化思政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此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9人,共回收509份有效问卷,调研对象覆盖本研各年级。本文的研究亦参考了此次调研结果。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课程改革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2016年12月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指明方向。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前,党和国家就多次发文指导思政课程建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98方案”和“05方案”;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高校思政教育,进一步细化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强调了新形势下思政课程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明确思政课程的改革要点,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改革、教学考评和师资配备细化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修订”,为思政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指明了方向。

二、思政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成因

1.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度低,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许多高校也在思政课程改革上做了众多创新。尽管如此,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花费在专业课程上,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度不高。然而,学生才是思政课程的主体,只有学生加强重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提高。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随着党和国家及高校加大对思政课程改革的力度,学生的重视程度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强化课程的核心地位,着力以学生为本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2.教学模式与思维方式契合度低,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政课程普遍采用传统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理论灌输多于实践探索,而当今学生善于思考、对新鲜事物极为敏感,因此以往应试教育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契合当今学生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占据大部分时间,实践教育未受到重视,使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3.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低,思政教育针对性不足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学生希望在思政课堂上听到当下最热门的时政话题,而不愿一味地被灌输理论;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也应帮助学生甄别真实有效的网络信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而目前的课程设置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以本次调研结果为例,3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可见,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化为思政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挑战。

从现状来看,造成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对象的特点发生变化,而课程改革却未从其需求出发。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特点变化,一方面源于这一代青年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则来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目前的思政课程侧重理论教育,对青年群体的新特点未做出及时反应,对学生的需求关注不够,教学模式与思维方式产生差距,使课程吸引力不强、学生兴趣度不高,教育实效性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改革理念,从学生的需求与期待出发进行思政课程改革。

三、思政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探索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需求与期待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为此,就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授课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生力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基石。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提升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成为学生喜爱的教书育人典范;另一方面,学校要健全思政教师管理机制和教学督导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培养培训,为思政教师队伍提供学科支撑和机制保障。

2.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首先要保持现有优势,结合时政热点,通过全方位教学设计、全过程引导推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增强问题导向性、理论引领性和文化渗透性,将思政教育落细落实。其次要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精心设计授课方式,课堂内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参与式教学,课堂外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建设,都能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拓展教育实效。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目前,思政课程大都通过笔试考核,部分引入课堂讨论、专题报告等附加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笔试比重高、考核形式单一仍受到学生普遍关注。要建立多维评价的综合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评价,突出参与程度、实践应用等考核指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也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

4.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优化教学育人环境

高校思政教育要通过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进行。同为育人主阵地,其他课程应从育人的本质出发,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这样不仅能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日常教学,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理念,实现“大思政”教育,也是加强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支撑。

高校是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阵地,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思政课程则是“核心中的核心”,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重要地位,着力以学生为本,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化思政课程改革,才能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梦颖,周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7).

[2]贺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

作者简介:

郑凯新(1993年9月-),女,上海人,同济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勤(1964年12月-),男,浙江宁波人,副研究员,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供热工程专业工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张绣宇(1991年10月-),女,河南周口人,同济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