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

2019-04-27林立恒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机内容策略

林立恒

摘  要:有效的提问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数学课堂设计提问时,我们首先要优化提问内容,让问题有坡度;其次要优化提问时机,让问题更实效;再次要优化提问策略,让问题由学生提出。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可以高效进行。

关键词:内容;时机;策略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习。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更深处。所以,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问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问题,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精彩纷呈是不可能的。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么问题设计肤浅,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答案;要么问题设计过难,没有坡度,学生凭自己能力解决不了。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的设计并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就提出,有时候只是教师随口一问,让学生的学习处于无目的状态。这些,都制约着高效课堂的形成。为此,我们开始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课堂提问的形式、内容、契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思考,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提问内容,让问题有坡度

有什么样的问题内容,就会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什么样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要让学生能够根据我们的问题有目的地思考,而不是无序地思考。不同的学生,我们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提出来,这样就会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对于稍难一点的知识,我们可以设计有坡度的问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学生就会顺着这个坡度慢慢由问题浅处走向问题深处,从而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设计问题内容时,我们还要寻找到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路径,要让学生能够链接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融入旧知识系统之中,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系统,让学生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 [1]。

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的方式把其演变成长方形来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拼接的方式探索出来的。所以,在学生动手实践、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把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切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你发现了什么?

(3)如何用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

(4)你会计算梯形的面积了吗?

(5)请你们认真测量手中梯形的数据,填写实验单,并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5个问题内容是具有梯度的。第(1)个问题是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表象,可以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以前的图形。第(2)个问题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把学过的图形切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了清晰的表象,那就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第(3)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因为有了第(2)个问题作基础,学生已经明白如何拼接梯形了。第(4)个问题就是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如果还没有明确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再通过第(5)个问题来强化,让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明朗化。这样,通过这5个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就会一步步向前推进,他们的学习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设计一个问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那么梯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是很难一下就发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即使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生由于脑海中没有思路,也不容易发现通过两个相同的梯形进行拼接来发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所以,要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让问题有坡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優化提问时机,让问题更实效

我们都知道,课堂上提问时机如果把握好了,那么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深度就会加强,我们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我们对时机把握不好,那么学生就会对问题熟视无睹,问题的实效性就会打折扣。所以,问题要在学生需要时提出,要让学生能够渴望得到我们的问题帮助,这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最佳的提问时机,才能让我们的问题更好促进学生的思考 [2]。

首先,我们的提问要在学生的思维产生困惑时。我们都知道,当学生的思维有困惑时,他们就走不出这个困惑,就会把自己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里。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系列问题来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五(1)班与五(2)班一共有98名学生,当五(1)班给五(2)班5名学生时,两个班的人数就一样多了,那么五(1)班与五(2)班分别有多少人?学生一看到题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五(1)班比五(2)班多5人,把两个班的总人数去掉5个人,那么两个班的人数就相等了。但是98-5=93(人),93÷2=46(人)……1(人),不可能把这1个人分给两个班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出现了困惑,没办法进行下面的探究学习了。这时候,我们可以现场设计一个问题问学生:“老师有10元钱,李辉有6元钱,老师给李辉多少元钱两个人钱就相等了?那么,我比李辉多多少元钱?”这是一个一眼就可以看到答案的问题,但关键是要让学生寻找到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老师给李辉2元钱,两人钱数就一样多了,说明老师比李辉多4元。这样,再让学生回到前面题目之中,学生就会发现,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五(2)班人数是(98-5×2)÷2=44(人),五(1)班人数是44+10=54(人)。

其次,我们的提问要在学生的思维出现模糊时。学生的思维受年龄特征的制约,往往具有片面性或者不完整性,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模糊状态,不能确定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造成了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扭转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他们所学的数学就会产生夹生饭,不利于后面的学习。所以,我们要通过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比如,在教学8-(3+2.5)时,一位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减法运算性质,把括号去掉时,括号里的加号没有变成减号,变成了8-3+2.5=7.5。还有一位学生计算时,先计算3+2.5=5.5,但是在计算8-5.5时,直接用8减去整数部分的5,得到3.5了。这是没有完全掌握减法计算法则而造成的。因此,笔者这样问学生:“如果要想答案是7.5或者3.5,那我们的计算题应该如何改呀?”这一个问题有两个作用,一是否定了前面两种错误解法,学生就会重新思考解法,去对照相关计算法则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二是通过反问法,让学生根据答案来设计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再次,我们的提问要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浅显时。因为数学课堂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课堂,如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种浅显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用问题带着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要让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向更深处。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具有深刻性,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深度 [3]。

三、优化提问策略,让问题由学生提出

在以往的提问过程中,我们采用很多的方法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学生思”,很少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提问的。这样的教学还是没有脱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一理念。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是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进行的,甚至是一个问题还没有结束,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学习行为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新课标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只有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个性化学习,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每一节课都沉浸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只有让学生自主提问,才能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来。

总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只有精心设计我们的问题,才能让问题带给我们一个高效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生,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戴曙光. 简单教数学[M]. 华東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郑毓信. 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郑俊选.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时机内容策略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主要内容
Passage Four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