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回馈“3厘米”的成长,他奋力奔跑在育人和科研的路上

2019-04-25宁小倩

当代党员 2019年8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纳米材料本科生

宁小倩

“育新,你看这是什么?”二姐张育斌整理老家抽屉时,突然翻到一张20多年前的字据。

张育新接过字据,深吸了一口气——上面写着当年2672厂(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自己读书捐款的人名和金额,这就是那张曾经改变自己命运的字据。

这天晚上,已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张育新失眠了。

时间拉回到1997年,这一年,母亲因病去世。而早在前些年,父亲也因病离开了。

这对张育新他们三姐弟的打击可想而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

三姐弟只好找到父母生前的工作單位,求助父母的同事,筹集学费。

那个场景,张育新不敢直视,但在不经意间,他鼓足勇气微微抬起头来,却撞见了一双双湿漉漉的眼睛,充满了关切和鼓励,那一刻,一股热流涌上心头,瞬间温暖了他脆弱无助的心田。

多年以后,张育新仍庆幸那次抬头,让他在失去双亲的阴霾下,积蓄了人生奋进的力量。

“30元、50元、100元……”大姐一笔一划把金额和捐款人姓名记录下来,张育新看在眼里,更刻在了心里。

20多年后,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在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咖啡馆里,这位年轻的教授坐在我对面,回忆起那年的巨变仍心怀感恩。

那一年,张育新19岁,他的命运己然被彻底改写。

靠着众多好心人的资助,张育新在天津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博士又被化工专业世界排名前四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师从全球排名前100名的化学专家曾华淳教授。

2009年,张育新学成归国,满腔热血,亟待挥洒。

教育“狂人”

阳春三月,是重庆大学最美的时节,姹紫嫣红,春风拂面。

吃完午饭,张育新并没有时间享受这大好春光。他要在中午1点前,赶到重庆大学创新实践中心,给本科生指导科研项目。对他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

“老师好,我们组研究的方向是硅藻土、石墨烯、ZnO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材料专业大二学生曾皓代表课题组作报告。

张育新不时打断学生询问,又兀自沉思。有时,他的双眼放光,仿佛看到宝似的。

听完四组课题报告,张育新有些兴奋:“曾皓,你们组要把实验好好做做,课题很有研究价值。”

课后,张育新单独让曾皓留下来,给予课题组更详细的指导。

“放手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理念。”锁上实验室的门后,张育新语重心长地说。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参与科研项目的成员,往往研究生或博士生占多数。但这位海归,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全力打造本科的创新科研团队。

这样的教育理念有些超前。这个做法一经提出,张育新遭到的反对声不在少数,“说我拔苗助长,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张育新偏不信,这些年,他渐渐吸纳本科生进入他创办的硅藻本科生创新团队,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本科生从大一、大二,围绕兴趣,建立训练实践体系;大三安排课题科研训练,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大四完成自主选题的毕业设计。

毫不夸张地说,张育新对本科生,是按照硕士生来培养的。

这帮学生,也对“疯狂”的张老师不服气。

从大二就进入张育新课题组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李凯霖回忆当初,深有体会。

一个月交三次数据汇报,每周开一次小组讨论会,甚至还要交日计划。

“这老师完全是变态。”李凯霖经常不按时交数据汇报,跟老师对着干。

当时,恰逢李凯霖投递的SCI二区文章被撤回。

张育新铁了心,关他“禁闭”:不能带手机进实验室,逼着他把论文反复修改。

用了4个月,张育新指导李凯霖,把撤回的稿件修改为SCI一区水准,并成功发表。

此时,李凯霖才明白张老师的良苦用心。如今,这位“愤青”正在申请读博士。

不只是李凯霖,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张育新的引导,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本科生康晓娟,同时收到剑桥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两大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本科生孙小雯撰写的论文,打破了重庆市本科生发表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最高纪录。

……

天道酬勤。那些曾经埋怨他的本科生,靠着他的“魔鬼”训练,前往更高的学府深造,把他视作生命里的恩人。

时过境迁,别人对他的质疑也被打得七七八八,他的模式逐渐在重大开枝散叶。

跨界“达人”

张育新的手机屏保,是他女儿的照片:扎着两个小马尾,透露出一股“虎气”。

“这么倔,是要跟我一样吗?”张育新把女儿照片给记者看了一眼,笑着自言自语。

下午4点,张育新给土木工程学院做讲座,题目是《本科生如何参与科技创新与发展——从项目申报谈起》。

除了育人,张育新还是多本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审稿专家。

2017年,张育新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TOP10优秀审稿人。2018年,张育新入选英国皇家高被引学者。他既是写作SCI论文的作者,同时也是SCI论文的编辑。

基于这一身份,张育新在重庆大学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大力传播如何写作高水平SCI/SSCI论文。

“这是全球各地,下载我论文的地区分布图。”听闻此言,有些低头的学生抬起了头,饶有兴致地盯着屏幕。

像这样的讲座,张育新已在全校开展了很久。

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别人科研都忙不过来,你张育新还有时间教人写英文论文?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偏要揽来做。

故事的初衷,还得从张育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说起。

张育新的导师曾华淳,极其重视SCI论文的发表,长期撰写SCI论文,也让张育新大受裨益。

归国后,张育新却发现,很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不熟悉SCI論文。

“大学的英文教育,对英文论文写作,也没有多大的直接帮助。”凭着一股“虎气”,张育新以微薄之力,开始在全校推广SCI论文写作培训。

如今,张育新在学校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技术交流》、双语课程《科技论文写作》等。

这种“跨界”的思维,还运用在学术研究上。

张育新不仅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博导,还是英语学院、艺术学院的硕士生导师。

“材料”和“艺术”会产生什么联系?

在艺术学院,张育新开设了一门课,叫《材料之美》。

“在显微镜下,纳米材料的美轮美奂,能给艺术研究带来启迪。”鲜少跟理工科打交道的艺术生,仿佛看见了另一个美丽世界。

现在,张育新还在指导好几个艺术学院的研究生。

每个周末,张育新还要抽时间,往西南大学附中、重庆一中跑。

去干什么?他竟然还是一帮高中生的导师,指导高中生开展科研项目!

每逢假期,实验室里会出现几个高中生的身影,张育新不惜自掏腰包,帮助这帮孩子做实验。

……

正因为“多管闲事”,2018年,张育新还获得了重庆市“最美志愿者”称号。

学术“痴人”

采访前不久,张育新到新加坡出差——他以重庆大学《Nano Materials Science》杂志执行副主编的身份,拜访曾经的母校。

坐在咖啡馆,张育新跟导师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生涯,感慨万千。

张育新原本的研究是水处理。

博二结束时,张育新原本的导师跳槽去了加拿大,他遭遇了求学生涯以来最大的低谷。

然而,张育新又何其幸运,他遇到了新的导师——化学家曾华淳。

博三,张育新进入全新的领域——纳米材料研究。时至今日,他都忘不了自己亲眼看到纳米材料的那份心动。

这天,张育新好像突然明白了,这才是真正让他感兴趣的方向。从此,他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有一把红豆,我可以在其百分之一的表面,让它长出‘纳米花来。”在重庆大学执教后,除了教学,张育新也一头扎进了“纳米的世界”。

关于科研,张育新认为除了兴趣外,还需要一种坚持。

在一次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的失败,张育新和同事几乎快要放弃。

然而,在一次次的讨论中,他们发现了新的思路,最终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纳米超薄平行片结构。

“这不仅提升了纳米的利用率和性能,还为制备高性能储能纳米材料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张育新自豪地说。

如今,张育新的团队主要致力于新能源材料、纳米新材料、环保新材料研究,在硅藻土基复合纳米材料、二氧化锰基电容器电极材料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前列。

年复一年的积淀,张育新在2016年获得重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我绝非什么学术牛人,离真正的科学家还差得远。”张育新摆了摆手。

第一次见张育新的人,不会相信张育新已经41岁了。他留着平头,穿着运动外套,往校园里一站,就像一个大学生。

业余时间,在重大运动场上经常能看见张育新踢足球的身影,球队里还有个“特殊”的球员——他的妻子。

……

不久前,张育新给当年父母所在的单位写了封感谢信,登在了企业的内刊上。

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用6周就长15米。我感恩那些曾帮助我熬过了3厘米的人们,他们不仅供我所需,还把人间最真、最美的善念根植在我的心田。我唯有心怀感激,拼命工作,回报社会,才对得起那些沉甸甸的情谊。”

为了回馈这“3厘米”的成长,张育新在教书育人和创新科研的路上,依旧如痴如狂地奔波着,他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纳米材料本科生
重庆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武器中的纳米材料
二维纳米材料在腐蚀防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Who Is The Master?
MoS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精益管理五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重庆大学建筑材料学科简介
抗辐照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