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策略

2019-04-25朱志刚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研学家校旅行

朱志刚

摘要: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协同实施的创新形式。学校在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时,需要家长的协同。在明确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家校协同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策略主要有:组建志愿社群,让家长成为课程设计的智囊团;开发亲子研学课程,让家长成为课程实施的指导者;积累研学成果,让家长成为课程实施的评价者。

关键词:研学旅行;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57-04

研学旅行课程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除了学校的集体研学旅行,家庭旅游也日益平常。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庭可以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何让家长们乐意参与到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中来,并且在家庭旅游中也开发出教育蕴意,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家校合作基于如下两点:一是家校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愿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希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家长希望孩子在旅行中有更多的收获,愿意参与到孩子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去,研学旅行课程可以达成这样的愿景。二是学校和家长资源优势互补。家长资源的开发可以丰富研学课程的内涵,学生在自由出行的家庭旅游中,获得的旅行机会更加多样。同时,学校可以给予家庭旅游相关的引导,尤其是学习资源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成果的评价等。这样的家校合作形式受到家长们的一致支持,并为研学课程的协同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

有了合作的基础,更需要有效的协同实施策略。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过程中,在得到家长的充分理解和认可后,尝试吸纳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让这个新兴的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组建志愿社群,让家长成为课程设计的智囊团

学校在家长委员会的引领下,组建家长志愿者社群,借力家长教育资源,让家长成为课程设计的智囊团,家校合力共育学子。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研学旅行课程往往在同一年级中开展,家长资源可在同一年级中整合。家长资源从校级落实细化到年级层面,各班班主任按照家长的兴趣爱好、职业专长以及家庭住址,在家长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统一整合。将参与家长分成专家引领、安全保障、参与评价等小组,分组可以相对固定,也可以灵活调整,在互助合作中完成家校共育的目标。家长志愿者社群,是在班主任老师牵头下形成的相对宽松的组织,家长可在工作之余根据兴趣和特长自愿参与。

1.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家长中不乏许多专家型的人才。有的家长是专业技术人员,有着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可以参与到研学课程的开发设计中来;有的家长擅长琴棋书画,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的家长是医学、法律、体育方面的专业人士,有着丰富的见识和经验,可以参与到学生饮食营养、体力分配、安全保障的培训中。这些专家型家长是研学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资源。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年轻的家长主动参与进来了,就连一些祖辈也积极加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研学旅行的深入开展。部分熟悉旅行地的具体环境和文化特点的家长,也参与到游学路线设计和课程开发中,丰富了课程的内涵。研学活动唤醒了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了教育观念。

家长志愿者社群充分调动家長的资源,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有效推动了研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研学课程的内涵。如在科技馆工作的家长根据孩子们各自独特的兴趣爱好推荐研学的参观路线,对相关主题以“10分钟微课”的形式进行科普讲座,推荐相应的科普类阅读书目。

2.家长保障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有的家长是专职主妇、退休贤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实施和过程记录中。研学过程中,家长应对学生需要准备的食物、学生的合理搭配分组、研学路线的规划、分组活动项目做好一个预案准备,以保证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能够将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程中,减少研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家长协助学校制定《出行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真正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如果说活动方案的制定是第一步,那么引导家长熟悉方案就是第二步。在研学的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小组可以邀请一位家长结伴出游。

二、开发亲子研学课程,让家长成为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与家长一起出游是孩子非常期待的事情,特别是双休日、节假日,没有了工作和学习压力,家长和孩子的心情相对是比较放松的,这个时间开展的活动体验是深刻的。学校可以向家庭推荐可供选择的亲子游学课程,并通过电子班牌系统发布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案,让家长能提前了解游学的内容和价值。亲子研学课程的开展,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确立研学目标、分析课程问题,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和合作,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1. 指导学生在旅行中生活自理。学校在国际游学之前会开展相关的游前培训,其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训也在学校实施,总有些隔靴搔痒。家庭指导还是要回归家庭,学校可以提出相关的研学旅行中关于自理能力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自己整理行李箱,自己洗、晾衣服,自己整理房间等等,家长配合指导孩子锻炼,相互协同,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当然,我们并非本末倒置,以自理锻炼来完成研学目标,而是抓住研学旅行这个需要在外住宿的要求,督促所有参与研学旅行的家庭及时做好相关指导,以研学旅行课程的要求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 指导学生在旅行中拓展知识。在研学活动中,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研学旅行景点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每一个景点背后的特殊含义,都是他们所好奇的内容。例如在《沙家浜》研学课程实施前,学校根据沙家浜各个景点所蕴藏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安排好研学路线,明确每个研学小组的研学目标等,让行程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在《沙家浜》研学课程准备阶段,家长中的京剧爱好者给学生们讲述了京剧《沙家浜》的故事梗概、创作背景、故事原型。学生们听得十分入迷,对于发生在家乡的抗日救国运动充满了深厚的认同感,对京剧这种表演形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上海科技馆》课程中,学生对馆内的声光电现象非常感兴趣,短暂的研学体验,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索需求,于是物理、化学知识丰富的家长主动来校助教,指导学生开展声光电的探索和研究活动。

3.指导学生在旅行中分享真情。以《天镜湖》户外拓展研学为例,在天镜湖广场上,学生和家长就保洁员的辛勤劳动交流了体会:“这些叔叔阿姨太辛苦了,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太阳底下劳动,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活动环境,我们要热爱和保护这里的环境。”一位妈妈穿了一双新鞋,走到最后快走不动,孩子心疼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我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任务,我绝不会放弃!妈妈,你坐车到终点等我,我们终点见!”学生既没有忘记研学任务,又能体谅、照顾家长,这样的体验和经历是平时课程无法给予的。家长参与到研学活动中,亲子间有了共同的学习任务,创新了家校共育的途径,落实了家校共育的目标。研学课程开展后,家长和孩子们交流与分享研学体验, 成了家长QQ群、微信群里讨论的主要内容,也成了学生晨间、午间交流的重要话题,学生和家长总是盼望着研学课能够来得更早一点。研学课程带动了家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家校双方为共同的教育目标展开深入的研学活动,提高了家校共育的质量,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指导学生在旅行中提升品行。在品德修养的示范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和孩子一起出行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更是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家长文明的举止和谈吐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如开车遵守交通规则,排队买票,不乱扔果皮纸屑……通过家长的示范和引导,从小培养孩子文明行为的习惯,做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

三、积累研学成果,让家长成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者

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主体,除了老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家长也是研学旅行的评价者之一。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参与评价,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角度评价,使学生的研学成果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鲜活。

1.家长参与,加强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过程的记录尤其重要。家长引导孩子做好过程记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适当的记录既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也能帮助孩子更全面深入地对研学景点进行认识。记录形式有很多,如:一是拍照。当孩子对某个景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立刻拍照或录像,还可以帮助进行成果分享,成为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资源,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鸣和对话。二是画画。对于爱画画的孩子而言,出游时带上画板,就是一次很好的写生机会。三是统计记录。学校可以指导家长开发一些旅行中的数学课程,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寻找、记录和分析,比如统计旅行中的消费。再比如在《太仓名人馆》课程中,可以让孩子量一量水池有多大?名人馆大约展示了多少位名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发现数学的生活实用价值,让课程直接走进生活。四是采访。在研學旅行课程中,可以有一些深度体验,比如,对于不同职业人群的采访,进行学生职业教育的启蒙。家长陪同孩子进行采访,接触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可以培养孩子的胆量、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用录音记录下来。

在过程性评价中,家长处于旁观的位置,最核心的还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体验,家长可以提醒和引导孩子,但不能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完成得更优秀而包办代替,那就完全违背了评价的初衷。

2.家长参与,提高对于学生的成果性评价。研学的过程无疑是兴奋的,让孩子把这份喜悦和兴奋带到学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研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上,教师给予学生一种积极的导向和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平台,以展示研学课程的成果。在呈现研学成果过程中,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许多孩子也会找家长咨询,或和家长一起查找答案,把问题搞明白。在亲子研学过程中,学生所在的小组、出游的地方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组的同伴的讲述和分享,学生们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这种形式相对于教师组织的集中参观,更深入、更具体、更有探索和学习的价值。教师在学期末对研学旅行课进行回顾和梳理,或组织一次集中班会教育活动,或组织几次简短的晨会谈话,或开展几次知识竞赛。通过以上这些班级活动,对研学课程起到梳理经验、提升内涵的作用,帮助学生对研学课程建立全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协同实施的创新形式。学校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需要家长的协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水平会受到家长参与度的影响,家长参与该活动越积极,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获得的发展相对越好。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利用研学旅行课程这个契机,把握家庭教育中的短板需求,争取家长的多方支持,充分整合和利用家长资源,最大限度地引导家长发挥其教育作用,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模式,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一致,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研学家校旅行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