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实践的再认识

2019-04-25唐玉辉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唐玉辉

摘要:品格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工作。品格不等于道德,品格提升也不等于传统的德育,是人的综合素养的质量规格的提升。品格提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熏陶、教育教学中渗透、学习活动中锻炼。品格提升受地域、校本文化和个人特质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气质,需要用多元开放的思想去引导与实践。

关键词:品格提升;德育研究;学生品格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37-04

品格是個中性词,既有高低之分,也会发展变化,因此,才有了品格提升的可能与必要。品格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工作。然而,实践中对品格提升还存在着不少模糊认识,对品格提升的路径、方法以及效果评价,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

一、厘清品格提升的丰富内涵

《辞海》注释:品格是一个汉语词汇,①品性风格。如品格高尚。②指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③物品的质量规格。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换句话说,品格是指人的基本素质,及其在处人做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格局层次、品质修养等,主要体现在品性、风格、格局上。

品格不等于道德,品格提升也不等于传统的德育。通常所说的人格,大多是指道德方面的,内涵狭窄得多。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人类自我完善的社会价值形态。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德育则是提升道德水准所进行的学习教育活动。品性体现出个体在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波动不定;有的人刚毅果敢、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品格体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具有实践性。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人类进步的信念。一个人整天生活在小我之中,滋生本位主义、小团体思想,成天只考虑个人与家庭之事,便会被认为格局小。有的人行事方式不稳定,甚至还会前后矛盾,说到底是内心缺乏定力与方向,也就谈不上风格。

品格是指人们在自我生活、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性、风格与格局。高品质则是指人在做事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期一贯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品位高、影响深。我们所说的品格提升,一般是指在人的品性、品质、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已达到相应的高度。真正的高远品格是需要终身修炼的,是需要深刻认识、强大能力、个性创造等的支撑。思想家的前瞻、革命家的定力、战略家的视野、理论家的深邃,无不是长期历练的结果。没有一定的认识深度,就很难有价值认同,也就很难由内而外地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之中。能力强是高品质的保证,没有个性创造也很难体现出高品质、高质量。

中小学是为未来打基础的阶段,同样要为品性、风格、格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小学生品格提升更要着眼小、姿态低、处理好高远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系。要从自主学习做起——对自己负责,从岗位服务做起——对他人服务,从参与社会活动做起——服务社会。着眼今天,放眼未来,这才是中小学品格提升的职责。

二、探索品格提升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的品格提升遵循的是生活逻辑,在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锻炼与养成,是在“成事”中“成人”的。

1.品格提升不需要专门的课程。它是渗透在学生所有的生活之中的,因而也是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做,都必须做,都能做好的。品格提升既需要关注日常,更需要创造节点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与锻炼,如辩论赛、大队委竞选、科技发明与科技论文、专题知识竞赛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一专多能”,也要欣赏学生“偏爱一隅”,成为“专家”。小学阶段至少为未来成为这样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阶段的品格培养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持续关注,以培养兴趣与爱好,形成能力与特长,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能力。当我们的人才各具特色并能各尽其才的时候,品格就随之提升了,教育也就成功了。

2.品格提升反映在课堂品质上。它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野、思维品质与学生获得的综合素养上。如果我们仅仅传授知识,甚至唯分数训练,那就谈不上格局与视野。文有文品,课有课感,一节课的品格往往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参与程度以及所获得的信息量、提升感、清晰度与结合具体情境迁移运用的能力。目前,江苏省的品格提升工程是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提升的。江苏省泰州中学的学科课程基地对培育学生的学习高品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开放性的课程,就不会有开放性的思维与见识,所以不少学校开设跨文化的国际课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发展专业的特色课程,正是着眼于高品质的培养人才的需要。

3.品格提升在高品质的活动中。相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侧重于学生品性思想道德的提升,因此环境熏陶、活动育人、实践体验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品格提升过程中要更加关注三点:一是物型环境的建设,二是活动课程的建设,三是活动基地的建立。学校要围绕办学目标与培育方向,建设可见的物态环境。物态环境要体现互动性、多维度、丰富性,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活动课程建设,要围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进行横向思考,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年段特点进行纵向思考,科学设置活动课程的目标、方式、时间与评价等,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序列化的活动过程。建立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基地,充分利用周边的少年宫、博物馆、实验室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要实施开门办学,广泛邀请社会贤达、民家专家、五老人员等走进校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升基地体验活动的品质。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是品格提升的基础与可能。环境熏陶与活动锻炼培育学生的道德品性与思想认识,保证了品格提升的方向与质量。

三、创新品格提升的校本实践

1.品格提升需要创新的校本实践。品格提升的核心是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每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师资设备、地方资源等都决定了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且能够打上学校的烙印,所以每一所学校也都应当围绕学校所设计的主题来设计课程和活动,让培育活动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我校的项目“‘翔宇鸾娃高远品格培育”,就是围绕淮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學校的办学传统提炼而成的。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少年周恩来在家乡度过了12年,周恩来精神滋养了家乡人民,我校总结30多年来“学习周恩来精神,争做三好学生”的经验,提炼了“志存高远、明理健行”的核心内涵,在设计时系统梳理了周总理的人格品质,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突出了“学习品格、领导品格、耐挫品格、服务情怀、远大抱负”五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围绕翔宇鸾娃发展中心,设计了“学习指导中心、实践体验中心、社团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这样的设计,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体现了着眼未来,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培养目标。

2.品格提升需要多维的项目支撑。项目是培育活动的载体与形式,单一项目培养单一品性,多维项目培育多元品质。对于校长来说,人人在办学,校校皆不同,品质有高下,区别在“校本”。因此,培育项目的设置,不仅体现培育活动的理念层次,也反映学校思想与办学水平。盐城明达中学通过“六自教育”(自治自律、自学自省、自强自信),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培育[1]。而新海高级中学着眼于品格提升,实施模拟政协社团、学生大讲堂和“四大行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2]。如何使这些框架落地、有血有肉,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治组织,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我校在实践体验中心设计“岗位锻炼”时,提出“岗位实践体现担当,自主策划体现创造,善于合作体现情怀,接受监督体现自律”的总体思路,以“岗位建设”为载体,建立多层级、多维度的自主管理岗、自我服务岗、自助体验岗,把岗位评价、能力提升和品格养成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人人有岗、定期评岗,岗位适应、定期轮换,表现卓越、适时升岗,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与品质的提升。我们在学习指导中心,着力抓好“优学助困”和“高阶发展”两项工作。“优学助困”主要是让优等生与后进生结对帮扶,优等生在教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提升,也建立帮扶弱者的大爱情怀。“高阶发展”主要是拓宽视野、拓展边界、深究探微,感悟知识的精彩与魅力。

3.品格提升需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品格提升的主体是学生,是集体教育学生品格提升不可或缺的精神土壤。如何在集体教育之中找到最适合儿童的“这一个”:优势或缺失,在实现共同教育的同时,完成教育的个性化订制,成为真正办适合的教育的关键,也是品格提升的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强化群体研究。深入分析每一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地域文化特点与儿童的生活状况,科学运用资源,往往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开展个案分析。这是个体独特性的体现,也是成长的可能。进行个案分析可采用以下方法: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扬长避短;跟踪观察,找出经常性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展项目设计,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在个性化培育过程中,包容悦纳,多元开放,不拘一格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高规格、高质量地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才能够成就孩子未来的高品性、大格局。

总之,作为一个品格提升项目,它侧重于思想道德与实践能力的培育。拥有高质量的育人追求,应当着眼于学生更高目标发展,从学校的办学文化、课程实施、育人环境、活动设计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系统思考与不断变革。

参考文献:

[1]徐卫东.“六自教育”:促进学生品格提升[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7):25.

[2]陈继敏,于婕,仲恒.锻造学生品格  铺就人生底色——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三质”学子品格提升培养工程记事[J].江苏教育, 2018(39):27.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