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2019年历史《考试大纲》及应对策略

2019-04-2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大纲示例

安徽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复习备考的依据,它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对全国统一考试的考核目标、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命题依据。因此,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精神,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复习负担与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考试大纲》变化对高考试题的影响

根据2017—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变化情况可知,近三年变化最大的是2017年,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2017、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表现如下

(一)能力考查变化对高考试题的影响

在基本能力要求方面,2017年《考试大纲》提出要“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2016年《考试大纲》中的“科学历史观”改为“唯物史观”,并增加了“发现问题”,制定者更加突出了唯物史观这一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增加了“发现问题”,强调了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改变,在2017—2018年全国卷Ⅰ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如2017年第24题对西周分封制与文化认同一题,2018年第24题关于《墨子》中对劳动人民智慧总结一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通过对所提供的材料解读,找出正确选项,另外,2017年第25题、27题、28题、32题;2018年第25题、26题、27题、32题,就所考查的能力要求而言,都与2017年《考试大纲》的新变化有关。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更加精炼科学

在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2017—2018年将2016年有关概念进行了调整,将“历史事物”改为“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改为“历史叙述”,“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改为“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2016年《考试大纲》表述为“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2017年《考试大纲》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改为“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改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将“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改为“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这些改动一是使考核目标更加精炼、一目了然,如对“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要求由原来的60字精简为21字;二是使表述更加精确、更加便于把握,比如“历史事物”容易使人将“历史人物”排斥在外,改为“历史事实”就比较科学了。

(三)内容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考试内容的改变

2017—2018年《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中,整体删除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只保留“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从这3个模块中任选一作答,这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此后,选修学习内容与考查范围由“四选四+四选一”模式,变成了“三选三+三选一”模式,即在四(三)个选修模块中选四(三)个模块命题,然后学生再从四(三)个模块试题中选做一题。以全国卷Ⅰ为例,具体考查情况见表1:

表1 2016—2018年全国卷Ⅰ选修模块考查知识情况

二、2019年历史学科备考应对策略

2019年高考即将开始,教师可结合近年《考试大纲》的变化,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认真研磨高考真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与:

(一)咬住主干知识,建构宏观知识框架

宏观知识框架的建构是建立在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基础上的。建构宏观知识框架就是要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用历史的眼光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归纳划分历史阶段,并将每一阶段的知识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框架体系。如通过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将其划分成五大历史阶段:

接着,教师再将构成世界史的五个阶段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升华,分别形成知识框架,作为其子节点,从而形成节点群。

学生掌握了知识框架就等于抓住了课本知识的灵魂,无论任何试题,学生都能快速找出所涉及知识的位置,然后将考查内容迁移到这一位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准确做出判断,这样就不至于在考试中无所适从。

(二)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定位考试范围

2019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已经下发,2019年历史《考试大纲》知识点没有变化。但在《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中例3和例9已更换,例3由原来2013年全国卷Ⅱ明代小说更换为2013年全国卷Ⅱ的京剧脸谱,示例9由2010年全国卷对曹操的评价换成了2014年海南卷对美国企业使用流水线的考查。这两处变化至少可以给出四点启示:

①2013年全国卷Ⅱ和2014年海南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教师不要忽视五年前的各地历史试卷,要认真研究;②文化史很重要,传统文化艺术要高度重视,教师亦可从中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缺点;③全体的社会需求应该重视,但社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还是应该遵循规矩,同时中央集权制度及依法治国可能是2019年高考的重点;④选修内容在能力考查方面有可能进一步弱化,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要重视,教师要将常考的内容和新增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

另外在《考试说明》中,已将原来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选拔人才的要求”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该变化与核心素养要求基本一致。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按照2019年的《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划定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的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复习的有效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高度重视题型示例,细心研究答题技巧

一般高考历史试题的题型,创新的少,沿用、引用的多。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题型的新变化及其解法。要掌握考试题型、答题方法和技巧,一是要认真研究前几年高考试题;二是要揣摩《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从题型示例中领会其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以上是笔者针对《考试大纲》变化研究提出的备考建议,希望能对各位教师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大纲示例
“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口”字大挪移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飞吧,云宝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应试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