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渡口

2019-04-24郑光前

红土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交通员溪头水口

◎郑光前

德化县水口镇的桃仙溪溪头洋、白马埕渡口开渡始于明清时期,民国驿渡趋盛。据有关“义渡”碑文记载和当地人口头传述,古人进入水口之路有两个重要渡口:一个是溪头洋,连接自永安、大田至德化九仙山;另一个是白马埕,连接福州、永泰至德化、泉州。

小寒时节,德化县作家协会会员一行行走在德化县水口镇的水库大坝上,眺望两岸风光,层峦叠翠,满目青色,还有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戴云民居,点缀在葱郁无边的竹海松林中,与桃仙溪的万顷碧波、白鸥点点交相辉映……完全没有冬天到来的萧杀,反而让人有如春之来临、景美如画的感觉。

溪头洋紧贴水库坝区,绿草如茵,其上直立一块黑底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由中共德化县委、人民政府于2012年冬设立。碑的正面是由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负责人的黄扆禹题写的“中共福建省委闽中通往闽西北戴云地下交通线——溪头红色渡口旧址”的字样;碑的背面有当年红色渡口活动的简介:1942年,毛票就在湖坂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43年10月下旬,吴天亮等为建立戴云山地下交通路线,在湖坂溪头洋建立地下交通站,溪头洋渡口是地下交通人员必经的渡口,被后人誉为红色渡口,吴天亮和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藩等经常从渡口经过,一直使用至1949年11月德化县解放。

溪头洋智取锁船钥匙

“溪头洋渡口,曾在德化的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地村民、年届古稀的退休干部黄勇生向我们讲述了曾任中共闽浙赣特委、德化毛厝至大田武陵斋地下交通线交通员、永德仙人民游击队大队长毛票的表兄黄士照当年冒死智取船钥匙为游击队员渡河的故事。

1943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来到闽中的莆(田)仙(游)永(泰)德(化)一带边界开展革命斗争,欲把省委机关转移至德化县的水口坂里暂作短期休整,并在戴云山开辟一条由闽中通往闽西北的红色地下交通线。毛票就是在那时候接受游击队的指派,回德化水口与当地的党组织接头的。

那是一个秋末冬初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毛票乔装打扮,只身一人从桂阳洪田沿戴云山麓择僻路向水口而来。

同时,一个30岁开外、头戴竹斗笠、身披蓑衣的中年男子站在河这边的礁石上,望着雨中波涛翻滚、宽阔浩淼的河面,皱紧眉头,焦虑地来回走动,他就是湖坂村中共地下交通员、毛票的表哥黄士照。他在此前已接到负责毛票今夜从这儿摆渡过河的指令。而令他当时万分焦急的是国民党匪军因惧怕游击队过河而派兵在数月前就封锁了整个河面。要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必须有渡河的船只,而唯一的那艘平时供行人摆渡的木船早已被国民党匪军控制,用铁链牢牢地锁在渡口的木房子里。已是夜里八九点钟,必须尽快争取时间,在天亮之前让表弟过溪,黄士照更为难,更着急了!

此时,一道犹如银蛇般的闪电掠过天际,瞬间照亮了一半架设在河面的那间锁船的小木屋。黄士照不由自主地靠近木屋,隔着板墙的缝隙往内窥视,只见微弱的马灯下,一个满脸麻子的人正斜靠小床,嘴里叼着根竹烟斗在吞云吐雾呢!此人不就是那个贪杯好酒的“王麻子”吗?今晚只有他一人值班把守渡口,真是天赐良机!黄士照想到此人的嗜好,大喜之下不由计上心来。他兴奋地转身离开河岸回家,把埋在厨房地下的一个陶罐挖出,摇了摇罐里大约还有两斤多的糯米烧酒,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一路小跑地回头往河边赶。

“咚咚咚”,黄士照一边轻轻地敲门,一边压低声音喊着:“王麻子,开开门。”“是谁?这么迟了,干什么?”王麻子警觉地翻身下床,提着枪走到门内。“是我是我,南山的黄士照,这么冷的天,我提一点好酒来孝敬您呢!”听着外面熟悉的话音,王麻子喜出望外,打开门把黄士照迎进屋内坐下。黄士照从怀里掏出陶罐,王麻子放下枪,迫不及待地双手捧过酒罐,拔起布塞,把鼻子凑到酒坛嗅着,嘴里连说:“好酒,好酒!”放下酒坛,他又端来两块瓷碗,把酒满满地倒上,邀黄士照同饮。一边是敬者有心殷勤倒酒,一边是饮者无意来酒不拒,大约一个来钟头的功夫,那半陶罐的糯米烧便见底了。王麻子终不胜酒力,仰面朝天地倒在床上。黄士照翻了翻王麻子的身子,确知他已烂醉如泥,一时半会醒不了,便赶紧从王麻子腰间的皮带上解下锁船的钥匙,走下屋里的水道,打开拴住铁链的渡船,跳上船,拿起木桨,向着对岸快速划去。

随着“喵喵喵”的三声学猫叫的声响,溪边的草丛里也传来了一高一低的鸟叫声。对上了暗号,一身戎装、已在此等候多时的毛票跃上船,两个表兄弟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河中急渡,毛票、黄士照俩人来到了溪头洋的渡口木屋。可笑的是,那个王麻子还鼾声如雷地在那小床上作着美梦呢!

毛票顺利地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传达了省委关于在戴云山开展红色革命斗争的指示精神,并迅速在水口、南埕、上涌、春美等地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为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从永泰青溪转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沟,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进行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迎来了红色革命胜利的曙光。

白马埕助解放军过河

水口的另一“红色渡口”在上游的村场村白马埕。

“德化解放前后那段时间,我的爷爷陈休伴和我的父亲陈永道就是利用这个渡口,以竹筏帮助解放军602团和游击队秘密渡运的。”陪伴我们一路同行的当地人陈成基指着白马埕渡口向我们介绍道。

1949年6月1日至6月17日,以张连为负责人的闽西南游击队武装力量打进德化。1949年11月24日,德化县城解放了。但是,由刘子宽、林清龙、陈伟彬、涂友晴为首的四股国民党顽匪部队仍盘踞在德化戴云山麓。白马埕的村子在大樟溪的南边,那是德化至福州的唯一通道。因隔溪,过往人都得靠竹筏摆渡。这里也成了解放军与国民党残匪的必行之道、必争之地。

陈休伴和陈永道两人当年都是掩护地下革命的交通员。父子俩一个负责摆渡,一个则负责在德化县城到水口的途中瞭望敌我双方的来往活动情况。遇到解放军部队远远走来,陈永道便会在高山树上扎上红布,其父与乡亲们便摆好竹筏,渡战士们过溪。遇匪徒来,陈永道就在山上高处的树顶上扎上绿布,乡亲们即忙将竹筏推至隐秘处并迅速转移众人,让匪徒无法过河!

因为支援地下革命有功,解放后,陈休伴受到德化县政府的嘉奖,并获得“老交通员”的荣誉称号和“五老”津贴。

水口地下交通员帮助革命者巧渡溪头洋和白马埕,为百年古渡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解放后,这里恢复了昔日安然摆渡的生活景象。1964年,由于水口镇村场村的石柱大桥和公路的建成开通,两个渡口都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当人们谈起古渡时,依然以这段红色历史为荣。世界瓷都德化县也在老苏区建设的高潮中,抓住历史机遇,将当地的生态资源、独特的陶瓷文化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乘势打造德化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并将其列入德化解放70周年大庆的一件大事来抓。

猜你喜欢

交通员溪头水口
降低中间包控流系统事故率的研究和实践
中央红色交通线: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
红色秘密交通线:“中华苏维埃的血脉”
替演
石延顺
送信钻地道
某隧道溃水口注浆加固处理技术研究
模具切水口在自动化机械中的设计与应用
光影视界
溪头村变身“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