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求职内外因素分析

2019-04-22许丹

卷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庭环境高等学校经济社会

许丹

摘 要:当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不顺利,进而失业的时候,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部分企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的出现,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企业招工难,为了解决这种两难局面,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各方都十分重要。

关键词:经济社会;高等学校;家庭环境

1 外部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化,各行各业结构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我国劳动力结构逐渐产生变化,第一产业不再独占鳌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始占有更多比重。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较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

资源错配是指各种经济资源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配置,而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进行了配置,比如重要的经济资源被配置给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重工业等,而作为就业吸纳产业的知识性服务业却得不到相应的资源倾斜。

我国高端生产服务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例较低,普通生活服务所占比例较高。而低综合效率、低加工程度、低高科技开发程度等仍是我国产业存在的现象。低汇率政策是我国出口的好事,但这低估了我国产品的成本,促使了出口赚钱错觉的产生,众多国人将资本投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产业。知识型服务业白领职位需求不足,而蓝领工作岗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较高的知识服务业,像商业、旅游业、电信业、交通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对外贸易业、审计法律等处于不景气状态,人才需求量慢慢变小。低端就业需求巨大,高端就业需求短缺。二级就业市场慢慢走入低迷,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只得转向低端就业市场。

我国在持续调整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高校毕业生和全社会都面临着高质量就业难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衡,各地差异性显著,各地就业形势不同,各地人才需求存在差异。我国暂时无法根治长短线专业和买方市场的矛盾。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而经济发展并没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足够支撑,劳动力需求减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缩小。

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缓慢,远未达到国家人民的要求,不论从专业的设立,还是从学生的培养,都没有很好的跟上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频率越来越高。非常多的学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许多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术,毕业手工作中也许已经不再适用。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素质才能才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现阶段高校将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或者专业基础课上,学生的人格发展、交往能力、心理健康培养等方面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指导方面的工作还不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仅仅作为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宣传的主要渠道,相关工作方式比较简单。高校面临着就业创业指导开启时间晚、宣传力度差、指导教育体系涣散、指导传达内容陈旧等各种问题。

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十分深刻,比如家长的期望、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等。部分家境贫寒大学生会选择孤立的生活,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很少交流,面对职业选择缺乏自信,因此很可能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大部分家庭会抱有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来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希望。部分社会中上层家庭,父母、亲戚、朋友等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职业环境比较优异,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保持住这份优越,获得更丰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高层次的社会地位等。部分社会中下层家庭,父母会刻意训练子女,希望子女能以提高自己教育水平为主要途径来获得社会地位,从而跻身社会中上层。在家庭这个单元里,父母、子女脑海中对社会的认知和成功的渴望是潜移默化的,并潜意识设立目标,很难被觉察。部分高校大学生盲目高考、盲目考研、盲目考取公务员、盲目追求具有所谓较高地位的职业,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失败的可能。良性的社会支持应该能够有力的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促使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实际中,来自社会、学校、家庭、朋友等的支持并不是那么充足与完整,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2 内部因素

过去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上很小,大学生凤毛麟角,高质量就业水平很高。如今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停滞不前。部分大学生抱有不正确的就业创业观。精英化就业思想仍然根植部分大学生的脑海中。

大学生将自己置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城市求得高水平职业才是反应其生活品质与价值的唯一体现。部分高校毕业生仍然只定位在大城市,追求高薪以及优越的环境。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很少有大学毕业生会愿意选择落后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于是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过度集中于高薪资水平的城市的局面。

部分大学生把自己奉为天之骄子,认为通过高考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成功的人生,将稳定的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基础。在就业市场中,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仍然具有优势,部分大学生认为唯独与公共工作、法律工作、检查工作、党政机关工作等有关的单位才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只有从事这些职业才能不负自己的人生。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涉足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不能明确充分的为找工作做准备,仅仅为了考取高校才努力学习,而一旦进入大学便开始松懈。部分大学生不在意市场、社会的变化,不能明确职业目标,就业时宛如赶集。

部分高校大学生通常不会在择业时将自己的情况和已有资源相结合,而是一味的追求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这些所谓稳定体面的工作通常需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这些用人单位在各方各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普通的大学生能胜任的可能性很小。

部分大学生将良好的物质条件奉为人生目标,却忽略了自身的能力。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聘者必须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大的适应能力。一个身心有问题的大学生会在就业当中倍感压力。身体残疾、相貌不佳、求职乏力、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等问题都会成为大学生求职失败的原因。而性格上缺乏自信、畏惧挫折困难、不勇于竞争、逃避失败、缺乏求职动力的大学生也势必会在职业发展中错失工作机会甚至被淘汰。

就业能力涵盖很广,包括求职能力、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部分高校大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却缺乏实践能力,不能独立地完成工作,同时也就无法满足诸多企业的招聘要求。这些学生便成为了一个就业困难的群体。

参考文献

[1]杜娟.当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与对策[J].濮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105-108.

[2]秦婉欣.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鼓励创新创业——专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理事长王炽昌[J].经济,2015(15):8-9.

[3]叶宝娟,郑清,刘林林,方小婷.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06):691-697.

[4]何二毛.大学生求职能力维度建构及提升策略——基于4所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8):48-51.

猜你喜欢

家庭环境高等学校经济社会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