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04-22何泽忠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下肢骨收缩压心率

何泽忠

(绵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四川绵阳 621000)

老年人属于下肢骨科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因为年龄过大,活动能力降低,多数老年人均患有骨质疏松。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因为老年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器官功能以及机体功能有所降低,从而提升了麻醉要求,确保老年患者手术麻醉效果的同时需要确保其安全性[1]。该次研究以2017年2月—2018年3月为研究时段,分析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该次研究中的88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均选自该院入选患者均采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88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平均划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组患者44例。对照组是由26例男性患者和18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为60~76岁,(70.2±1.6)岁为平均年龄;观察组是由28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跨度为 62~78 岁,(71.8±1.9)岁为平均年龄。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数据间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选择卧位,患肢在上方且屈髋以及屈膝,健侧需要直拉。连接髂后上嵴骨尖位置,选择1/3位置连接股骨大粗隆,穿刺点为中点下方1 cm位置。而后对皮肤实施消毒,医务人员需要佩戴手套,身穿无菌衣,选7号长针头对皮肤进行直穿,而后进针,梨状肌以及臀大肌穿刺深度为5 cm,当患者感到下肢放射异感后可推针,对深度进行测量,完成穿刺后需要将针头予以旋转,回吸后如果未出现血液需要注入罗哌卡因。

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股神经阻滞,手术者左手对股动脉搏动进行按压,并在外侧进行标记,垂直进针,穿过筋膜层以及脂肪层等,选择神经刺激定位设备对股四头肌进行刺激,确定穿刺针到尾后将针头旋转,回抽无血后可注射药物。注入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5~10 mL,如果患者无禁忌证需要加入5 mg地塞米松。采用M-Turbo超声波系统,严格消毒探头。患者选择俯卧位,找出患者的股二头肌腱,在距离股二头肌腱1 cm位置采用超声探头观察,此位置的神经组织会呈现高回声,平面技术采用100 mm针,顺着声束对患者进行纵轴穿刺,而后注射罗哌卡因。

1.3 评估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T0(手术前)、T1(手术中)以及T2(手术后)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而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痛觉阻滞时间、术后清醒时间、下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药物用量;选择FMA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功能进行评估,分数和评估指标呈现正相关性,选择BBS平衡功能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下肢功能,限制轮椅分数为0~20分,辅助步行分数为21~40分,完全独立分数为41~56分,如果患者分数在40分以下存在摔倒危险[2]。

1.4 统计方法

将SPSS 19.0统计学软件应用于此次研究中,对研究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数据计算后的表现形式为计量资料,t值对数据实施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水平经对比,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经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的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的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s)

指标组别T 0 T 1 T 2收缩压(m m H g)舒张压(m m H g)心率(次/m i n)观察组(n=4 4)对照组(n=4 4)t值P值观察组(n=4 4)对照组(n=4 4)t值P值观察组(n=4 4)对照组(n=4 4)t值P值1 3 7.2±9.6 1 3 6.1±9.1 0.5 5 1 6>0.0 5 9 0.1±5.6 9 0.2±5.7 0.0 8 3 0>0.0 5 7 8.1±3.3 7 8.2±3.9 0.1 2 9 8>0.0 5 1 2 1.1±7.4 1 3 0.8±7.5 6.1 0 6 8<0.0 5 8 4.1±4.3 7 0.1±4.1 1 5.6 3 0 2<0.0 5 7 6.2±3.4 6 8.4±3.5 1 0.6 0 3 3<0.0 5 1 3 0.2±5.1 1 4 6.8±5.3 1 4.9 7 0 4<0.0 5 8 6.3±4.6 9 4.8±4.4 8.8 5 7 4<0.0 5 7 9.3±3.7 8 6.2±4.1 8.2 8 7 5<0.0 5

2.2 麻醉效果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痛觉阻滞时间、术后清醒时间、下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药物用量,组间数据经统计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由表2可知。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s)

指标观察组(n=4 4)对照组(n=4 4)t值 P值痛觉阻滞时间(m i n)术后清醒时间(m i n)下床时间(d)麻醉起效时间(m i n)药物用量(m g)7.1±1.1 1 5.7±6.4 2 2.1±7.6 4.2±0.7 6 2.6±8.4 1 3.5±1.6 2 6.8±6.6 3 6.4±7.9 1 2.1±0.9 7 6.0±8.6 2 1.8 6 4 3 8.0 0 8 8 8.6 5 2 9 4 5.9 6 0 1 7.3 9 3 7<0.0 5<0.0 5<0.0 5<0.0 5<0.0 5

2.3 下肢功能评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MA以及BBS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经比较形成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后下肢功能评分[(±s),分]

表3 比较两组患者后下肢功能评分[(±s),分]

组别F M A B B S观察组(n=4 4)对照组(n=4 4)t值P值2 5.6±4.8 1 8.7±4.6 6.8 8 4 3<0.0 5 5 1.1±3.1 3 6.8±3.6 1 9.9 6 6 2<0.0 5

3 讨论

伴随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深,老年人数有所增加,因为老年人器官功能有所降低,增加了骨科老年患者的人数,老年患者耐受力较差,临床应重视下肢手术麻醉[3]。就目前而言临床治疗中均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则是经过体表标志以及触摸辨认方法对穿刺位置确定[4]。但是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致使体表存在差异,进而降低了麻醉成功率,对手术疗效以及功能恢复产生影响。此次研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外周神经阻滞,探究患者麻醉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

老年患者进行下肢骨科手术过程中,临床常用神经阻滞方法为坐骨神经阻滞,通常是由麻醉医生依据自身经验找到穿刺位置,但是老年患者存在差异,使得体表标志同样不同,提升了穿刺的困难程度,将麻醉成功率降低,严重者会出现并发症[5]。超声技术引导神经阻滞是一种新技术,超声波物理特征以及人体器官组织学进行作用后形成信息,而后将信息予以放大形成曲线或者图像,判断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此方法属于非创伤性检查。伴随超声影像学的完善以及发展,可直观的呈现神经结构,对穿刺点进行确定,有助于提升麻醉效果,避免神经损伤[6-7]。

综上所述,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产生影响,手术后有助于功能恢复,可将其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下肢骨收缩压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X线与CT在下肢骨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