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4-22李云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静脉

李云霞

(东营胜利胜北医院,山东东营 257064)

临床研究指出骨科手术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临床统计资料报道,骨折手术术后在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患者术后1~2周可有40.00%~60.00%的静脉血栓发生,特别是骨盆、下肢骨折等骨折类型,病情严重的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为减少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消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该研究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探讨预防护理干预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骨折患者,通过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性别:男性23 例,女性 17 例;年龄:22~78 岁,平均年龄(52.86±6.39)岁;骨折类型:14例髋部骨折、10例骨盆骨折、16例下肢骨折。观察组:性别: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4~77 岁,平均年龄(52.91±6.42)岁。 骨折类型:15例髋部骨折、11例骨盆骨折、14例下肢骨折。所有患者知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观察组、对照组护理前的相关资料符合统计学中的可比性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药管理、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常规护理同时加强预防护理干预,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1)风险评估。收集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比如:年龄、体重、骨折类型、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依据《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对不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作出评价,提高后期不同患者护理的针对性。(2)个性化健康宣教。综合不同患者视力状况、听力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为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宣教。将骨折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制作成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材料,比如: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健康宣教音频材料、健康宣教视频材料,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短视频平台等制作多元化宣教材料,受过教育且喜欢看书读报的可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实施宣教;喜欢玩智能手机的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开展健康教育,依据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健康内容,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比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患肢会出现胀痛或剧痛,小腿有压痛表现,患肢皮肤表现出暗红色,皮肤温度升高等,这些都有助于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及时联系医务人员,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治疗。(3)行为护理干预,患者在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提高患者行为护理的依从性,为患者在术后开展相关的行为干预,患者术后卧床治疗期间,将患肢适当抬高,定期辅助患者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躺着;同时告知患者后期恢复中可采用的一些康复训练方法,比如:直腿抬高训练、抬高上身训练、足趾运动训练等。与此同时,了解患者日常行为习惯,结合前期健康宣教材料,督促患者戒烟戒酒,做好下肢的保暖工作。通过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消除各类因素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4)个性化饮食。了解不同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出患者的不当饮食习惯,如饮水较少,喜欢辛甘肥腻食物与过咸食物,睡前喜欢喝浓茶或咖啡等,告知患者上述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比如肥腻饮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在了解患者饮食习惯的基础上,为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增加饮水量,增加高维生素、低脂、清淡食物的深入,增加降血脂食物摄入,做好便秘的预防等。(5)机械预防干预。借助于相关机械设备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比如:跳板装置、充气长筒靴、下肢静脉泵、电刺激化设备等,通过上述机械加速静脉血流,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药物预防干预。对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风险的患者,可早期采取药物预防,通过抗血液高凝状态药物达到预防目的。预防方面可使用的药物如右旋糖酐、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用药干预需严格遵医嘱要求,加强患者用药后的病情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2)护理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与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

1.4 评价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2]。护理服务满意度通过回答10个问题做出评价,每个10分,满分100分,分值高则护理服务质量高。

1.5 统计方法

整理不同组患者护理的相关数据资料,借助于SPSS 18.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百分率,χ2检验;计量资料:平均值±标准差(±s),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到5.00%;对照组术后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到20.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

2.2 护理指标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住院时间与满意度评分对比(±s)

表1 患者住院时间与满意度评分对比(±s)

组别住院时间(d)满意度评分(分)观察组(n=4 0)对照组(n=4 0)t值P值1 0.6 2±1.8 3 1 6.9 1±2.3 5 1 3.3 5 6<0.0 5 9 0.0 0±5.0 0 8 0.0 0±1 0.0 0 5.6 5 6<0.0 5

3 讨论

骨折作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而大多数骨折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会造成静脉损伤、静脉壁损伤,影响到正常血液循环,致使血流缓慢,加之患者在术后需要卧床休息,长时间卧床休养会进一步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骨折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会引起肢体疼痛,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现代临床研究指出,外科手术、骨折手术等均会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与此同时,手术期间麻醉时间延长也会增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患者本身的饮食习惯、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3]。

骨折患者术后采取的常规护理存在一定不足,如护理内容多集中在骨折疾病,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较少;为患者提供的健康宣教时间较短,而且主要以口头宣教为主,健康宣教内容也缺乏全面性与针对性,忽视了健康宣教期间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对宣教效果的影响;护理内容相对较少,缺乏护理的系统化,上述不足使得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较大。

观察组采取的预防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具有更多优势,前期通过对不同患者相关资料的收集,结合风险量表,对不同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做出综合评估。健康教育方面,将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出多种类型的健康教育素材,依据不同患者个体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保证不同患者能够以适合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骨折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影响患者自身行为。行为干预则针对患者康复期间的高危因素,通过不同行为干预消除高危因素,如保护患肢、开展早期患肢训练等;依靠机械预防措施、饮食干预以及药物预防干预等多种方法,提高了护理的系统化,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

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以5.00%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小于对照组20.00%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而满意度评分提高,表明观察组采取的预防护理干预可达到预防目的,这一护理模式也能够得到患者认可。黎华学者[4]在文献中指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术后强化预防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患者康复,提高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