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4-22王帅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下肢血栓

王帅萍

(山东省莒南县板泉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沂 276600)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损伤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高、致残率,现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急性脑卒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能达到50%~70%,因其有25%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肺栓塞的发生,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病之一。目前对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仍是以预防为主,早期护理干预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该文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为研究时段,分析并总结了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1.57±7.15)岁,缺血性脑卒中 28例,出血性脑卒中14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1.72±6.93)岁,缺血性脑卒中 26 例,出血性脑卒中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患病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l确诊。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病情观察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入院护理评估 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高危因素,建立护理入科评估制度与标准,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临床预测评分(Wells评分)》得分情况分为低度、中度、高度危险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

1.3.2 强化健康宣教 加强对患者的住院宣教,要重点宣教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脑卒中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及预防措施;吸烟危害和戒烟的重要;要注意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进食出现呛咳的注意事项。

1.3.3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脑卒中患者要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的情况,特别要注意下肢皮肤有无发绀、有无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要观察下肢末梢循环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双下肢是否存在消肿、是否对称等,要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对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执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原则,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1.3.4 饮食指导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要进食低脂肪、高纤维饮食,特别是要减少动物的肥肉、脑、肠等食品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青菜,以保持大便通畅;要适当地增加水的摄入,并要保持小便通畅,防止出现尿潴留,出现涨大的膀胱压迫下肢血管,导致下肢水肿的情况。

1.3.5 心理护理 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着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甚至恐惧的心理,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特别是瘫痪患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所以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要关心体贴患者,要尽可能的消除患者的思想压力,要充分认识自己病情和目前状况,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1.3.6 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 有报道发现穿刺部位选在下肢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是上肢的3倍,所以应当尽量避免选择下肢穿刺,更要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还要注意所用药物对患者血管壁的刺激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1.3.7 康复训练活动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最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特别是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是最经济的也是药物无法替代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护理要把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向患者宣教,要不断地鼓励患者,要争取患者的配合和其家属的配合的在训练活动之前和过程中护士要详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鼓励,使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活动方法主要是在早期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踝关节的屈伸、环转和足内外翻运动。由于深静脉血栓以腓静脉受累最多,对腓肠肌进行自下而上有节律的挤压,挤压与放开1 s交替进行,可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和肌力的恢复,该方法简单易行,且安全可靠。患者病情许可时尽早下床活动,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DVT形成,

1.4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并肩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焦虑程度,以三分法进行评分即非常满意3分,满意2分,不满意1分;非常焦虑3分,焦虑2分,无焦虑1分。

1.5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满意度、焦虑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满意度、焦虑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19.05%,并且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急性脑卒中后,大多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并且在疾病的急性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肢体的活动度下降,肌肉泵有作用减弱,下肢血液回流速度降低,突发疾病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血管反应性收缩,加重了血液淤滞程度,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形成血栓。二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治疗的需要使用利尿剂,并限制液体和入量,另处患者的饮食也会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导致高凝状态,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三是血管损伤,脱水剂的使用、多次静脉穿刺等原因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脑卒中后往往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易造成血管痉挛、血管变细、血流缓慢。以上几个因素只要存在两个方面,就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这样就能够明确护理重点,最大限度地优化护理资源。护理措施主要从患者的入院评估、健康宣教、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通过入院时的评估明确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认识,提高警惕性,特别是对于有偏瘫症状的高危患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正确的认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特别要注意病情观察时,要每2 h就要巡视病人,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特别是偏瘫侧的肢体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从而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并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要严格按照相应有护理原则执行。通过该研究发现,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能明显的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且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谐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进行评估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其并发症的同时,还减低患者的焦虑症状,又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