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表达”与“审美”之间

2019-04-20潘慧慧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罗列特写表达

潘慧慧

【设计理念】

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文本之中蕴含着的“美”比比皆是,可是审美教育毕竟不是语文教学本体。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表达”。所以,从教学操作层面上看,“表达”是主体,“审美”是客体;“表达”是目标,“审美”是途径;“表达”是结果,“审美”是条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赏析、品读、感悟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完成对文本语言范式的学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借助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及鲜明的过渡句,快速厘清文章脉络,熟知主要内容。

2.自主发现本文表现“彩色”特征的多个写作秘妙,学习并加以运用,在这过程中感受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1.自由读,谈谈:非洲给你怎样的印象?

2.默读,找找作者在文中用两个句子直接表达了这种感受,请打开书本,快速找出这两个句子。

(出示:“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借助关键句梳理文脉。

(1)一句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在文章的结尾,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总分总)

(2)在分述部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非洲的哪些方面是彩色的?

[非洲的( )是彩色的,

非洲的( )是彩色的,

非洲的( )是彩色的。 ]

①交流——提炼。(板书:自然景观、日常生活、艺术)

②思考:对这三个方面,作者是用哪些句子连接起来的?请快速找到文中的过渡句。

③小结:作者用过渡句把这三个方面巧妙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本板块紧扣文章的结构特色,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快速地厘清文章的脉络,从而熟知主要内容,对文章清晰的结构有鲜明的印象。这一板块的整体感知,为下面环节的品味“表达”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大的语言环境,便于学生基于课文整体内容与表达的主旨来准确、深刻地体悟作者在语言文字上的匠心、智慧与情思。)

二、品读语言,发现秘妙

(一)提出学习任务

师:这样一个彩色的非洲,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文字让它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作者写作的秘妙。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将目光停留在印象特别深刻的段落中,想想这彩色的特点为什么会如此鲜明。

(二)交流发现所得

●秘妙一:词语凸显

1.读词:是的,作者运用了大量描写色彩的词语。(出示表示色彩的词语)

2.辨词:想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分成了三行。

蔚蓝 殷红 金灿灿

白里透青 红绿相间 黄中透红

五彩缤纷 七彩 五光十色 花花绿绿

3.填词:你能用上类似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吗?

( )的阳光 ( )的天空 ( )的大海

( )的斑马 ( )的玉杯 ( )的花布

( )的工艺品 ( )的蝴蝶 ( )的沙拉

4.归纳:你看,用上这些词语,非洲大地上的一切都变成彩色的了,这是我们共同发现的第一个写作秘妙。(板书:词语凸显)

●秘妙二:巧用修辞

1.出示:杧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2.交流:除了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外,为了让植物的彩色特点更加鲜明,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a: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把火炬树比作云霞、火焰,就是为了凸显火炬树的什么特点?(火红)

预设b:排比。作者罗列了哪些树?(杧果树、仙人树、玉兰树、火炬树)是呀,树不一样,开的花也各不相同。(引读)杧果树开的是——仙人树开的是——(略)

3.归纳:大家真了不起,我们发现了作者描写彩色非洲的第二个秘妙,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让非洲的这份彩色立即活跃起来。(板书:巧用修辞)

4.强化:类似巧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你在文中还能找到哪些?(默读,画一画)

预设a:描写动物的语段。追问思考:天然动物园里何止这些动物啊,可能还会有……有……更有……

预设b:描写蝴蝶的语段。追问想象: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如果你是画家,你会——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怪不得作者说简直如同步入仙境。(生美美地齐读)

●秘妙三:罗列+特写

1.发现:除了以上两个秘妙,还会有什么秘诀我们没有发现呢?其实在刚才写花的句子下边还有这样一段描写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出示:还有一种叫作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遠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2.交流。

3.归纳:上一段是对多种树的罗列,这一段是对一种树的特写。(板书:罗列+特写)

4.强化:(男女生对读)“罗列+特写”这种写法除了用于写花,还用于描写哪些景物?(罗列多种动物,特写蝴蝶;概述住房,特写乐尼拉宾馆;罗列多种艺术,特写舞蹈)

(三)总结写作秘妙

师:通过刚才的细细品读,我们一步步找到了作者写作的秘诀。首先,在用词上,作者选用了大量描写色彩的词语,让非洲的一切变成彩色;其次,作者用语句描绘景物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这份彩色活跃起来;最后,我们还留意到在写一段话时,作者设计了“罗列+特写”的方法,让彩色的画面更鲜明。

出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这样一个彩色的非洲,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文字让它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问题,把目光聚焦在探究文本“如何表达”上。“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选准内容,选准角度,学习就会有序、有趣、有效地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审美的眼光去品读语言,通过不断地搜寻、匹配、验证、强化,逐一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三个写作秘妙,掌握了更多言语运用的范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在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对彩色非洲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得到了激发与深化,并从对比中明确了表达的形式与效果,真正领悟到作者如此“言”的用意以及原因。)

三、练笔反哺,迁移运用

(一)明确表达内容

师:文中对非洲人的绘画、工艺品的描写是一笔带过的,但我们可以展开想象,选用刚才发现的三个写作秘妙,把这种美具体呈现出来。这就是绘画的艺术——(出示三幅图片)这就是彩色的工艺品——(出示三幅图片)

(二)学会迁移习作

请大家选择其中一方面把它写具体。(出示句子)

非洲人的绘画是彩色的。

非洲人的工艺品是彩色的。

(三)交流点评提升

(设计意图:“秘妙”指的是文章中的亮点,即在语言运用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秘妙”寻绎与品味,正是为他们发挥审美想象和进行语言迁移而搭建平台。基于文本的写话拓展,是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它既丰富了学生对非洲艺术的美好想象,又升华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悟,促进其从文本语言到个性语言的迁移,实现语言学习吸纳和输出的有效统一。)

四、回归整体,追溯关联

(一)配乐回环串读

师:通过刚才的想象写话,我们对非洲的艺术有了更加鲜明的印象。就让我们在轻快的非洲鼓的旋律中再次领略非洲独特的风情吧!(配乐引读相关语句)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你瞧——

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就连住的地方也是——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除了绘画、工艺品,那强悍粗犷的舞蹈更是让人叫绝——

怪不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感叹——

(二)探寻内在联系

师:为什么这篇文章先写自然景观,再写日常生活,最后才写艺术,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交流总结:彩色的自然景观带给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而彩色的非洲艺术的创作灵感往往就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板畫箭头)

(设计意图:在非洲鼓的动感旋律中回味品读一帧帧彩色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激情,使他们获得了充分的审美愉悦与满足感。在这种心境下,教师引导学生追溯“彩色”的根源,探究三个彩色因子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这一板块加深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引导他们透过言语的“表达层面”剖析文章的“内部结构”,使“表达”与“审美”深度融合。)

五、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师:非洲是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要了解非洲,仅仅阅读这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两本读物《非洲之旅》《非洲地理杂志》,相信通过阅读,大家会更加了解非洲。

【总述】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教学这一类文章,教师自然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审美”活动,但更应通过感知、理解、评价等“审美”活动来学习“表达”。作者如何将“非洲的彩色之美”巧妙地融于叙述、描写、抒情之中,如何借助大量特色词汇串联语句,如何通过精彩比喻、铺张排比渲染画面,如何巧妙地将罗列与特写组合在一起描绘场景,这才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当然,这些表达上的知识存在于文本当中,原先是静态的,需要在“使唤”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节课上,“使唤”的方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背背,而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整合拓展。如学生找到描写色彩的词语后,教师引导他们将其归类为单色词、双色词、多色词,并通过扩充选用这一途径进行积累活化。(2)发现强化。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巧用修辞,让彩色活跃起来”以及“罗列+特写,让彩色画面更鲜明”的时候,除了进行比较外,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搜寻文中类似的语句或段落,这是一个自主匹配寻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言语形式积极强化积累的过程。这种“使唤”的方式,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3)迁移实践。如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对非洲绘画、工艺品的彩色特征进行想象补白,一来这跟本节课的审美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二来这跟文章的表达“秘妙”也是紧紧相扣的。衡量文本言语是否真正被“使唤”成功,不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言语知识和规则,而应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课堂上,因为有了这种种“使唤”的方式,学生才能从对语言的呆板记忆中解放出来,重新产生对语言的敏感和激情,而这份敏感和激情又会成就学生的表达。因此,在文本阅读的活动中,教师不能因重视学习“表达”而排斥“审美”活动,单纯地让学生记住表达方法和与表达有关的语法术语,也不能把“审美”活动看得与语用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行走在“表达”与“审美”之间,每位教者心中都应该有所判断、有所取舍、有所坚守。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317500)

猜你喜欢

罗列特写表达
罗列计
接 访
大红斑的特写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使用广泛的“出”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