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江上尖坡水电站岩溶高边坡治理设计

2019-04-20

人民珠江 2019年4期
关键词:抗滑桩锚索滑块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2)

上尖坡水电站位于珠江流域蒙江上游,混合式开发,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82.8 m,总库容1 600万m3。坝址河谷为走向谷,地形陡窄。右岸自然边坡高约300 m,地形坡度25°~40°,坡面平整,覆盖层厚0~10 m。边坡地层为吴家坪组中厚层燧石灰岩,岩层倾向左岸,倾角30°~32°,为顺向坡。边坡岩溶十分发育,顺岩层发育NJ1、NJ2、NJ3、NJ4等4层泥化夹层和1层大溶隙带,同时发育2组陡倾角裂隙,岩体内部还发育众多小型溶腔溶槽[1-3]。

泥化夹层平面与岩层面平行,夹层厚1~10 cm不等,连通率约70%。最深一道泥化夹层NJ1,距地面水平深41.5 m,泥化程度较高,含水量较大,厚8~10 cm。大溶隙距地面水平深度16.5 m,空度10~80 cm,70%被溶空,其上盘岩体基本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工程区温和多雨,平均年降雨量1 205 mm,其中80%集中在5—8月。顺向边坡受岩溶侵蚀,加上多雨的夏季,使得本工程边坡问题非常突出。2013年8月中旬,右坝肩开挖至636 m高程,形成高约50 m,切脚宽度约65 m的边坡,遇连降3 d大雨,导致大溶隙等软弱结构面软化,8月22日夜,右岸坝肩发生了滑坡。滑坡带为坝轴线上游切脚临空体,滑坡带平均宽约50 m,一般厚约8 m,最厚处为15 m,滑坡面积约5 550 m2,总方量约为6万m3。所幸无人员和设备损失。地质剖面见图1。

1 边坡稳定计算及加固支护设计

1.1 690 m高程以上边坡稳定分析及加固设计

根据地质调查分析,690 m高程以上边坡滑动的底滑面最大可能是基岩强风化线的斜坡面,上部拉脱面可能为730 m高程的裂隙带或750 m高程的施工营地平台。定义730 m高程裂隙界为滑体1,750 m高程裂隙界为滑体2,见图2。

图2中,滑体顶部沿后缘裂隙面拉裂,沿强风化岩层面滑动,并沿较为薄弱的694 m高程水平剪出,滑动模式为双滑面,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计算边坡稳定。将滑体分为G1和G2两个滑块计算,见图3。

经整理和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K=抗滑力/下滑力

=(R1+R2)/(T1+T2)

=(f1G1cosα+c1L1+f2G2cosβ+c2L2)/

(G1sinα+G2sinβ)

式中K——抗滑稳定安全系数;T1、T2——滑动面下滑力,kN;R1、R2——滑动面抗滑力合力,kN;G1、G2——滑块重力,kN;f1、f2——AB、BC滑动面的抗剪断摩擦系数;c1、c2——AB、BC滑动面的抗剪断黏聚力,kPa;α、β——AB、BC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L1、L2——AB、BC滑动面有效抗剪断长度,m。

表1 690 m高程以上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加固前)

由计算结果可知,滑体2的边坡更危险,其中1-1剖面计算安全系数1.0,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小于规范容许安全系数1.05。

根据本处边坡的特点,上部为土质边坡,下部为顺层岩质边坡,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预应力锚索支护,支护位置选在滑出口处,相应高程690~697 m,防护范围长105 m。预应力锚索为无黏结型式,设计吨位均为1 000 kN,锚索按2排布置,间排距4 m,共58根,锚索长度25~30 m,上排锚索倾角15°、下排锚索倾角23°,深入弱风化岩层以下10~20 m,锚固段长6 m。挡墙高6~11 m,墙身材料C30钢筋混凝土,锚索锚头所在墙段厚1.0 m,宽1.0 m,两列锚索间挡墙厚0.5 m,宽3 m。挡墙顶部坡体上设0.6 m×0.6 m混凝土排水沟。边坡支护设计见图4。

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挡墙+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护后,边坡增加锚索预应力施加在G2滑块上,受力分析见图5。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复核边坡稳定,加固后的安全系见表2,增加锚索后边坡稳定满足规范要求,但安全系数提高幅度不大,只有3%~8%。

表2 690 m高程以上边坡抗滑稳定计算(加固后)

1.2 右岸上游690 m高程以下边坡稳定计算及支护设计

636~690 m高程为一凸起坡体,顺向坡结构,岩层倾向河床,倾角32°,内有泥化夹层、大溶隙带沿岩层发育,严重恶化边坡稳定条件。“8·22”滑坡后,剩下的地质剖面见图6。

经地质分析,“8·22”滑坡原因是连续降雨使大溶隙内的夹泥软化,同时坝肩开挖削弱了水平滑出面的岩体厚度,使其无法承受上部岩体传来的下滑力,形成双滑面破坏。坝基继续下挖,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将会再次滑坡。根据此处边坡特性,宜采用削坡减载处理,将大溶隙上盘的岩体全部挖除,同时在坡面设锚筋桩,以消除沿下部泥化夹层滑出破坏的隐患。具体处理措施为:①672.8~690 m高程边坡采用C25混凝土框格梁支护+锚筋桩支护,框格梁间排距4 m,梁尺寸0.3 m×0.3 m,框格结点设3φ36砂浆锚杆束形成锚筋桩,根长9 m,间距4 m,倾角20°; ②662~672.8 m高程属水位变幅区,危险性较大,该处边坡喷10 cm厚C20混凝土形成封闭,并在原滑坡底面设3φ36砂浆锚杆束,根长9 m,间距3 m,梅花型布置,倾角20°;③636 m高程以下边坡沿大溶隙面削坡减载,沿清挖后的坡面作挂网喷混凝土支护,挂网钢筋φ6.5 mm @200 mm×200 mm,喷10 cm厚C20混凝土;④整个清挖坡面设φ50 mm排水孔,孔深3 m,间排距5 m,梅花形布置。支护设计见图7。

大坝上游边坡削坡减载后,留下了大溶隙以下的基岩,其下盘垂直厚度4~17 m位置发育NJ1泥化夹层,倾角约27°~29°,倾向河床方向。大溶隙与NJ1泥化夹层之间的岩块有可能在中部沿水平方向剪出坡破坏。选择636、621.5 m 2个高程作为典型断面复核边坡稳定,见图8、9。

a) 假设剪出面为636 m高程,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按单米宽计算,潜在滑动面为NJ1泥化夹层面。根据地质参数,S1滑块的底滑面泥化夹层f′=0.22,C′=0.005 MPa,S2滑块的底滑面为完整基岩面,f′=0.8,C′=0.6 MPa。按此参数计算,S1滑块沿斜坡面的剩余下滑力F1=3 649 kN。将剩余下滑力F1加载到S2滑块上,沿水平面剪断面基岩滑出的安全系数K=5.6,抗滑稳定满足要求。

b) 假设剪出面为621.5 m高程,边坡稳定计算方法和参数同上,S3滑块沿斜坡面的剩余下滑力F3=6 479 kN。将剩余下滑力F3加载到S4滑块上,沿水平面剪断面基岩滑出的安全系数K=3.78,抗滑稳定满足要求。

1.3 右岸下游边坡稳定分析及支护设计

下游边坡受顺向坡结构的岩层、沿岩层面发育的大溶隙、NJ1泥化夹层等不良地质条件影响,基坑开挖使大溶隙以上岩体形成切脚临空面,因此最可能的潜在滑动面为大溶隙面,见图10。

按单米宽度计算,潜在滑动面为大溶隙面,滑动模式为单滑面滑动。根据地质参数,大溶隙面606~630 m高程70%为空腔,f′=0.3,C′=0.05 MPa,630 m高程以上为全泥型,一般情况下f′=0.22,C′=0.005 MPa,连续大雨时f′=0.18,C′=0 MPa。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0.59~0.67,不满足稳定要求。因此考虑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加固边坡。

根据平面位置,边坡上部布置2排预应力锚索,间距4 m,下部布置3排抗滑桩,桩中心间距可取为8 m,每个剖面上3根桩,即每3根桩承担8 m宽边坡条带下滑力,桩的断面尺寸为2 m×3 m。增加锚索和抗滑桩后,边坡剖面见图11。

按上述参数,单滑面计算,每桩要求承担的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为13 654 kN,见表3。

表3 大坝下游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回填大溶后)

根据“悬臂桩的简化法”[4]计算,桩最小锚固深度3.3 m,实际锚固深度12 m左右,满足最小锚固要求。锚固段为弱风化灰岩,地基系数均匀,用K法计算,为刚性桩,桩侧壁最大应力1.5 MPa,均满足本工程要求。

根据文献[7]的公式和方法计算桩身内力,上部岩体的荷载按均布荷载考虑,取K=8 000 kN/m3,m=0,则滑动面处的剪力为1 3654 kN,弯矩为47 789 kN·m,最大弯矩在滑动面以下2 m处,最大弯矩为63 189 kN·m,需配弯矩钢筋63 434 mm2,抗滑桩迎滑面侧配置2排11×3φ36@170钢筋,实际配筋面积67 181 mm2。桩身断面尺寸满足弯矩钢筋的布置要求。

取坝纵0+061.7、0+052 m等2个断面复核抗滑桩以下的边坡稳定,大溶隙上部的滑块可能在抗滑桩下方形成拉脱面,沿大溶隙面向下滑动,按单米宽单滑面模式计算,计算简图见图12、13。

大溶隙面地质参数f′=0.3,C′=0.05 MPa,按单滑面计算,上述两个断面的抗滑安全系数分别为1.74、1.90,均大于容许安全系数1.15,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通过上述计算分析,下游边坡设2排预应力锚索和3排抗滑桩,能保证边坡稳定和安全,因此,最终拟定的具体处理措施如下。①648 m高程以上为坝基开挖后形成的边坡,采用框格梁+预应力锚索支护。根据剩余下滑力计算,采用2排预应力锚索,共22根,锚索预应力1 000 kN,根长25 m,锚索与水平面夹角20°。为增加对岩块的约束,用C30钢筋混凝土框格梁连接成整体,梁断面尺寸0.4 m×0.4 m。②在626~648 m高程布置3排共计12根抗滑桩,桩心间距8 m左右。桩身为C30钢筋混凝土,桩断面为矩形,尺寸为2×3 m,桩身锚入NJ1泥化夹层以下1~2 m,桩长22~31 m。③为排除大溶隙内部积水,在636 m高程布置1排排水孔,孔深15~25 m,孔距3 m,倾斜向下2°角。④开挖坡面用6 m长φ25 mm砂浆锚杆挂网喷锚支护。

2 右岸边坡监测及运行情况

右岸边坡属高危边坡,边坡采用了削坡减载、表面排水、喷锚封闭、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筋桩、坡面排水孔等多种措施联合支护,为保证施工安全和长期掌握边坡状况,共设置了6个三向表面变形监测点、2套测斜管、6套锚索测力计,见表4。

表4 大坝右岸边坡观测仪器

该边坡施工时段为2013—2015年,690 m高程边坡共设了58根1 000 kN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中因岩体内部岩溶空腔较多,钻孔过程经常出现卡钻、塌孔等现象,使施工期超出预期约1个月,锚固灌浆吸浆量很大,80根锚索共计超灌水泥和水泥砂浆6 600 t,平均每根82.5 t。因为工程投资控制的原因,13、30、45号锚索只进行预紧未张拉,其余锚索进行了张拉,在6、13、30、45号等4根锚索上安装了4台锚索测力计。大坝下游边坡648~672.8 m高程共设置了22根1 000 kN预应力锚索,并在66、71号等2根锚索上安装了2台锚索测力计,监测读数见表5。

表5 上尖坡水电站工程大坝右岸边坡观测读数

施工期间各测点变化平缓,最高测值均出现在大坝蓄水期间,由于蓄水导致应力重新调整,之后逐渐变得平缓 ,结合日常巡视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至今已正常运行4 a,该边坡呈稳定状态。

右岸下游边坡根据开挖情况,实施了1—9号抗滑桩,10—12号桩暂未实施。共安装了2组测斜管在6、8号桩上;于2015年2月3日开始监测桩体变形,位移变化量较小,变化过程线基本重叠,其最大变化为3.1 mm,而计算所得的桩顶位移为16.9 cm,实测值远小于计算值,该边坡呈稳定状态。

右岸上游边坡690、680 m高程各布置3个表面变形观测点,共6个,目前纵向X最大累计位移为5.6 mm,横向Y最大累计位移5.3 mm,高程最大位移4.5 mm;从监测变化过程线可以看出,蓄水期间各测点变化呈微小增长趋势,之后逐渐下降并平缓,结合巡视检查结果,期间未出现过突变及异常情况,该边坡呈稳定状态。

3 结语

a) 上尖坡水电站右岸边坡较为复杂,因岩溶发育导致边坡边界条件多样化,因而采用了削坡减载、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筋桩、框格梁、贴坡挡墙、表面喷锚支护等多种边坡处理措施。工程于2013年底开始逐级支护边坡,2017年5月投产发电,至2018年底已蓄水运行2个汛期,边坡支护已完成4 a,边坡、大坝等各建筑物均未发现异常。表明本工程支护设计措施较为可靠。

b) 岩溶较为发育的岩质边坡实施预应力锚索,一是施工难度较大,钻孔困难,塌孔、卡钻频繁,严重影响施工工效;二是成本较高,灌浆水泥和砂浆用量很大,投资超预期的可能性大。同时,预应力损失和失效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应谨慎使用预应力类支护措施。

c) 边坡治理一般来说难度大,造价高,上尖坡水电站仅右岸边坡处理就花费约2 100万元,工期5个月。因此工程布置设计宜尽量规避复杂的高边坡问题。

d) 抗滑桩变形的计算值和实测相差较大,说明抗滑桩有较大的安全裕度,目前的抗滑桩计算方法和参数还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e) 本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上尖坡水电站大坝右岸边坡的支护设计,供同行参考。

猜你喜欢

抗滑桩锚索滑块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边坡工程中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滑块”模型题解题方略
门把手消毒滑块
锚索搅拌头加工制作的改进
T形横截面抗滑桩截面优化研究
滑块相对静止相对运动的判断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