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心变换问题形式,让语文课散发魅力

2019-04-19王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小说

王玲

变换形式指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和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只有提问方式得当,才会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让语文课散发无穷魅力。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曲直结合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直问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是目前语文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方式。其优点是目标明确,直指主题。如:《故乡》一文有几组对比,各自有什么作用?

而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则会使学生幡然醒悟,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理解。教学中,提问的方式要做到直中有曲,直曲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是以《故乡》为例,就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问,作者写回故乡看到的两个人物,为什么都写了他们二十年前在心中的印象?

二、正反相间

平时,我们思考问题习惯于从问题的正面着手。课堂提问也是这样,习惯从问题的正面提出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如果从问题反面提出假设,制造矛盾,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究问题,从而养成质疑、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候,基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小说的文体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小说很了解的情况下,在讲解小说三要素之前我首先向学生问了两个问题:“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小说开头为什么要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这样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用设置“障碍”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比传统的讲授法获得的知识记忆要深刻得多。

又如,在鉴赏《春酒》的经典语言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品味语言,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努力去寻找不能换的理由,通过反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三、虚实善换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像一幅意境深远的画,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还要学会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發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根据文末一句“大概孔乙己真的死了”,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构想孔乙己的生死情况。”阅读过后,经过思考,学生举手踊跃。有说死了的,因为孔乙己伤势严重,行动不便,无钱医治,肯定死亡。有说不一定的,毕竟还有好心人可能会同情他,帮他治病,即使治不好,但也没死。还有说他后来命运甚佳的,孔乙己经历惨痛的教训,痛改前非,勤快异常,……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综上所述,问题设计得好,费心变换问题形式,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结果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如果能掌握这种技巧,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魅力,从而达到高效。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
倾斜(小说)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