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林语堂译《兰亭集序》观文言文英译之难

2019-04-19田申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林语堂英译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更是丰富多彩文言文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但就翻译实践而言,这无疑要求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将文言文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形式,完整的向全世界展示本文以林语堂所译“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为例,从中英语言差异出发,寻觅中华典籍翻译之道。

关键词:文言文 英译 林语堂 《兰亭集序》

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其区别于不列颠文明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古代文学领域,突出体现在汉语文言文的使用上。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文本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富有韵律。往往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意象变化万千。它包含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等。文言文的这种精简浓缩,无疑向汉译英提出了重大挑战,给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困难。但译者可以利用翻译技巧和合理的文化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困难。

《兰亭集序》是我国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它是“书圣”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不仅是后世好学之人争相临摹的书法精品,更因其是一篇情感真挚、识见高远、文辞清新简练的优秀散文。其用词生动准确,常有洗练之笔。其形式多见工整的对偶,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其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对兰亭修禊的描述,也涵盖聚会之时,雅士们的放浪形骸,更有生死观的论述。下面以林语堂所译的《兰亭集序》为例,列举出文言文英译的几个难点,并寻觅其翻译之道。

一.充分認识英汉句法构成特点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组织手段。所谓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连淑能,1993:48)。英语注重形合,因为英语具有丰富的形式组合手段,譬如词缀、曲折变化,指代词以及表达各种关系的连接词等等。而汉语注重意合,是因为汉语本身是表意文字,句句之间和段段之间是靠意义关联组合的,汉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重神和意的传统。因而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组织特点,决定了汉英翻译中两种语言转换过程的特殊性。

与英语相比,正如连淑能所说,“汉语在文法上较自由,没有单复数的区别,没有时态的区别,常出现隐藏主语,缺乏连词,句子间关系不明确等现象”。因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根据需要或在句子中添加介词,或使用“it”,“there”,代词以保持前呼后应的关系,或将“原句各个成分识别出、找出其中的隐形逻辑,补充完整,转换成主谓结构完整的现代汉语后再进行英文翻译”(李昕,2009)。

在《兰亭集序》中,“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一句,时间,地点,目的都清楚的展现出来,但将主语“我们”省略,状语后置,属倒装句,但这对于注重显性逻辑的西方读者来说,主语省略容易让他们为寻找动作的执行者大费周章,进而影响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感(李昕,2009)。所以在理解了上下文后,应补充主语并将状语前置,林语堂将这句翻译为“We met in late sp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 the Water Festival”。

有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句,林的译本为“In the background lie high peaks and deep forests, while a clear, gurgling brook catches the light to the right and to the left”。这句汉语中,“用了多个形容词,并且都是四字结构,意象丰富,富于变化。”(李昕,2009)但缺乏连词,前后的因果关系也不明确。因而林语堂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贴合英语的习惯,用短短的几个形容词来描述景物,同时又加上连词“while”将前后的句子连接起来。

二.正确把握原文意思

古汉语中一字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的处理。古汉语比较精炼,因此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较常见,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场合确定意思,寻找合适的翻译意义。这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在《兰亭集序》中都有体现。比如“一”在文章中出现了七次,并且每次的意思都不尽相同,“趣舍万殊”中,“趣”通“取”,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可翻译为“like”或“as”等。

自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文言文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白话文取而代之。

所以现代人基本对于文言文的把握能力有限,一些文言文字可能会出现误读,即使是大师也会出这种错误。

林对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翻译是“Now when men come together, they let their thoughts travel to the present。、”即人们在一起,让思想换回现在。但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人们相互交往,俯仰之间度过一生”(谢百魁,1995)。“俯仰之间”意为,在人俯和仰两个动作极短的间隙。因而林语堂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误解原文意思的现象。另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一句林直接将其漏译,可谓是一大遗憾。

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汉语中孕育诞生了许许多多独具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这些词汇中,我们把能够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词汇称之为文化负载词汇,它包括词、词组和习语。” (廖七一,2006:232)

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在这种独特的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负载词,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是该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应该引起译者的足够重视。当然,由于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迥异,源语司空见惯的场景,译入语可能完全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解语境。此类文化错位,即便是在存在时间的部落和民族文化之间也广泛存在。生活在北极周围的民族,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其语言中有大量对于雪的描述,这对于生活在热带的民族而言是不能想象的。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天人观念,更使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一个难点。

在《兰亭集序》 一文中,同样也有着很多文化负载词,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给译者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对于时间的描述,可谓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反映。“永和”,“癸丑”就是两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永和”是当时执政的皇帝的年号,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封建王朝的纪年方法基本上是人人所熟知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这很难明白这种纪年的意思。为了使英语读者能够清楚了解作者的意思并保留原文词汇中的文化精髓,此处林语堂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 Yungho (AD353) Kueichou in cycle。”这种翻译方法的选择还是能较为恰当的。

“修檄”是一种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这一习俗在当代已不常见,当然也就并不为国外人士所熟知。在此,林的处理是“celebrate the Water Festival”即“庆祝水节”。这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办法。但如此处理之后,外國读者可能对于“Water Festival”还是有着一些疑惑。此时更好的选择是,加上注释,利用注释,详细的阐述“修檄”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兰亭集序》的英译过程折射出了中国古籍英译的困难之处,通过上面三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这种克服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译文要考虑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确实较大,使得像中文古籍英译这样的工作更是显得难上加难。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力求同存异,通过翻译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而又不失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李昕.初探文言文英译路径—循中西思维之差别,品《兰亭集序》[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3).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林语堂.古文小品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谢百魁.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7]苏峥.中国经典名篇《兰亭集序》的英译[J].宜春学院学报.2011(7).

[8]王辰晖.英汉对比研究视角下《兰亭集序》的翻译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

(作者介绍:田申,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和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林语堂英译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绍兴风物志
辩才和尚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