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南方古梯田的现状及开发保护对策

2019-04-19宋维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4期
关键词:梯田子系统生态

宋维峰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古梯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出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态理念。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观念的急剧变化,维持古梯田稳定的传统观念和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正在受到严重冲击,古梯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古梯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适合古梯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古梯田的保护迫在眉睫。

1 中国南方古梯田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创造性地修建了梯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梯田的雏形[1]。中国的梯田以数量多、修筑的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现保存较好的中国南方古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在众多古代梯田中,当数湖南新化县境内的紫鹊界梯田、云南元阳县等境内的红河哈尼梯田、广西龙胜县境内的龙脊梯田最为悠久、最为壮观,也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紫鹊界梯田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奇”。初垦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梯田总面积0.4万hm2以上(6万多亩),上下500 m山坡上的水平梯田间,既无库又无塘,全靠溪流水自流灌溉,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2-4]。

哈尼梯田最显著的特点是“大”。据考证,自隋、唐起,哈尼族等诸多民族就在哀牢山和无量山间开垦梯田,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以元阳县1.32万hm2(19.8万亩)梯田为核心区,扩展至周边的绿春、红河、金平等县,总面积达7万hm2(105万亩)[2-3,5-6]。

龙脊梯田突出特点是“精”。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完工于清朝,距今有650年的历史,梯田总面积0.66万hm2(9.9万亩),最精华的部分有0.2万hm2(3万亩)。为适应地形条件,这里每块田都修建得小巧玲珑,精致细腻,当地群众诙谐地把这种梯田称为“青蛙一跳三块田”[2-3,7-8]。

上述三处古梯田的共同特点是打造了“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素同构的完美的山地生态系统(见图1)。

以哈尼梯田为例,哈尼梯田是人类利用自然又遵从自然规律的典范,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及人与人的高度和谐。哈尼梯田“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由森林生态子系统、村庄生态子系统、农田(梯田)生态子系统(也是梯田湿地生态子系统)和溪流(河流)生态子系统构成并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山顶的森林生态子系统发挥着森林的功能,一是涵养水源,发挥着森林隐形水库的作用,形成从山顶森林到沟谷、河流一年四季有常流水的水文网,为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分;二是肥沃了森林土壤,为森林子系统和梯田子系统提供了营养元素。农田(梯田)生态子系统正是在上游系统的径流作用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条件,发挥了粮食生产的功能,同时也发挥了梯田人工湿地的功能。溪流(河流)生态子系统则将森林生态子系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输送到下游。这样,通过溪流对水分和养分的传输运移就将森林生态子系统、农田生态子系统和河流生态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图1 哈尼梯田垂直结构剖面(姚敏等,2006)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创造者根据当地的地貌、土壤、气候、水源、植被等自然条件构筑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空间和农业生产系统。在气候较寒冷的高山, 保留森林,保障了水源和自然环境的总体平衡;在气候温和的半山区建村落, 便于生活和生产;在气候较热的下半山垦殖梯田。在长期的梯田经营中, 逐渐形成并严格遵循刻木分水、神林崇拜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水利管理、乡规民约、宗教祭祀等措施或习俗, 蕴含严谨的科学意义。同时, 不管在哈尼族内部, 还是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之间, 互帮互助、礼让谦和, 营造出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 共同维系、推动梯田文化的持续发展[6,9-13]。

自2000年以来,中国南方三大古梯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目,并逐渐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2013年,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中国南方古梯田存在的问题

(1)森林破坏,森林面积逐步减少。一是近年来,沿着山坡梯田越修越高,山顶森林面积在逐步减少。森林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的一大后果是水的减少,水的减少又给居民饮水和梯田灌溉带来影响,如此循环将会造成梯田景观的破坏和消失。二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三大古梯田区原本良好的森林植被,因不少村寨存在乱砍滥伐现象,出现了明显的逐年减少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弱化了自身文化习俗。尽管目前许多村寨都还象征性地保存着龙人、龙树、神树等传统,但龙人在村中的作用已明显不如过去,决策权主要掌握在村长手中。祭龙的传统仪式在许多村寨依然保持着,但离县城越近、旅游业开发越早的村落,对龙树、龙林、神树那份天然的敬畏和环保意识就越弱、越淡化[3]。

(2)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在弱化。我国古梯田发现及成名较早,景区旅游开发也较早,知名度也高,这就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来旅游观光、摄影、考察学习。旅游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当地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当地居民长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进一步弱化自身文化,村民对自身文化习俗、节日礼仪没有以前那么看重,从事梯田耕种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追逐现代生活方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熟悉梯田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梯田文化正在消失[3]。

(3)旅游开发与梯田景观及其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古梯田知名度日渐提高,旅游观光、摄影、考察学习的人们纷至沓来。梯田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发展形成的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美学、文化和旅游价值。如何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有效保护好梯田景观及其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广西龙脊梯田旅游开发起于1992年,是三大古梯田中旅游活动开展得最早的地方,经济效益明显。然而梯田和村落间大小无数的饭店、旅馆和观景台杂乱无序。这种状况不仅破坏了秀美的古代梯田景观,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梯田景区垃圾及水污染,给梯田景区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复杂问题[14-16]。

一些建设项目引发了不可预见的生态问题。如紫鹊界梯田区内近年来修建了多条盘山公路,由于距离梯田过近,近年来的几场暴雨已造成了梯田、渠道的毁损。不仅如此,专家认为,久而久之很可能还会破坏梯田区长期形成的自然水系脉络。龙脊梯田景区附近多年来修建了两座水电站,当地群众反映,水电站的运行已使部分河段断流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道两岸梯田的水源[17-19]。

3 中国南方古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3.1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为当前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20]: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②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有人说,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难免的。这两种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了。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归根结底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及流域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⑤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行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南方古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断认识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影响,将不利于人类的影响降到最低,将有利于人类的影响扩到最大。我们既要看到自然界对人类发展的包容性,也要看到自然界对人类发展的限制性。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而人对自然的创造一开始就存在着某种矛盾的不协调,我们必须遵循自然平衡的规律,结合人类需求,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并不代表人类要成为自然界的奴隶,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恩赐。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自然也不能成为人类的奴隶,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计后果地建设“人化自然”,将造成无法逆转的生态破坏。

在古梯田的开发和保护中,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模式上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3.2 以保护为前提,深入研究梯田灌区水源林的水资源涵养量,合理确定和调整林-寨-田的结构和面积

古梯田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我们今天之所以重新发现古梯田的价值,就在于从中发掘出了民族的优秀文明价值观,发掘出了其中的典范意义。可以说保存完好的这些古梯田,是幸存于世的反映山地居民生活和生存样本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显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在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时,必须强调,保护是开发的前提。要以保护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梯田灌区水源林的水资源涵养量,合理确定和调整林-寨-田的结构和面积[12-13]。

以哈尼梯田为例,哈尼梯田分布区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将山体分为三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寨脚造梯田。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适于居住,宜于建村;而村后山头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时山林中的动植物,又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和蔬菜;村下开垦万台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梯田的建造完全顺应等高线,既可减少动用土方,又可防止水土流失。这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素共构”的结构使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梯田生态系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多,一个时期以来,梯田越修越高,森林植被不断减少,森林面积减少导致来水减少而灌溉水量不足、梯田崩塌等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和农业生产体系受到了大规模冲击,农田基本建设多有荒废,古梯田自然不能幸免。这些正是古梯田开发与建设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对这些古梯田进行抢救性恢复与保护。必须要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尤其是山丘区中上部的林地,确保古梯田的可持续利用。要通过加强保护性规划,确定一定面积的梯田所需的水源涵养林面积及其位置,并依此规划梯田文化景观的用地构成和比例;要加强梯田渠系的建设,确保多雨季节水源的调配和分流,并根据梯田稳定性程度(坡度),对大坡度梯田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予以保护。所有这些保护性措施,就是要为古梯田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以保护为目的,通过恢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切实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古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是当地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是具有一定持续发展特性的生态系统。在当代条件下,必须以跨越式的眼光,直接越过“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当代农业”,坚持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对梯田进行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维持其系统的稳定性,是实现梯田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11-17]。

梯田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是绿色文化、生态文化。保护与发展梯田文化的首要措施是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把数百万亩梯田建设成中国乃至世界绿色有机生态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11]。

当代人迫切需要绿色有机生态食品,追求绿色有机生态农副产品是当代世界的主流,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而以哈尼梯田等为代表的古梯田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产品。同时当地人民世代皆用梯田养鱼,鱼能吃掉害虫和虫卵,如稻螟虫、稻飞虱、叶蝉等,梯田中自然生长的黄鳝、泥鳅、螺蛳等也有相同作用。生态稻米、梯田养殖有巨大的利益和美好前景。

这种集种植、养殖、绿化和环保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种植结构合理、生产成本低廉、经济收入颇丰、环境污染较少、生态保持良好的特点,实现了对农村土地、水、种子、肥料、农药、粮食等各生产要素的统筹规划和整体谋划。这一模式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从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 以保护为手段,统筹规划,发展古梯田生态旅游业

自然本天成。古梯田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天成之作。当前,保护古梯田的天然纯洁性,当为第一要务。古梯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使其具有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生态旅游不仅强调旅游本身,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渐进行为。通过发展古梯田生态旅游业,以旅游促进古梯田的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最终可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获得经济收益[12-19]。

(1)确保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地方立法将梯田及周边相关林区分别划为梯田生态保护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并妥善加以保护。将梯田景区观景台周边的旱地退耕还林,并对主要景点周边林区进行生态恢复和改良;控制现有经济林的规模,适当营造薪炭林,同时加快水源林的建设;搞好景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繁育工作, 把生态园建成珍稀植物、名贵药材、观赏花卉与香料植物、名优土特产的观赏园。同时,做好景区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努力建设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2)根据景区生态旅游最佳容量,确定开发规模。旅游开发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增加游客量,也应根据景区生态环境适当控制规模,防止游客过量对景区资源、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梯田景区旅游主要沿梯田观光道和观景台观光,应科学合理确定游客容量。

(3)以梯田自然景观为背景,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是乡村生活的缩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欲望。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原则是:必须与当地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以免破坏自然景观原貌;必须与当地人文环境协调一致,突出民族文化与山野特色。梯田自然景观是发展梯田旅游业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所在。在景区,保护板屋建筑特色,搞好村寨规划建设;民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体量、色彩、风格上应与现有风格保持一致,并与环境协调;严格控制景区内人行石板路的宽度和走向,使石板路与梯田相协调。

(4)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尽快采取有效对策,切实保护好中国古代梯田工程。建议尽快将湖南紫鹊界梯田、云南哈尼梯田和广西龙脊梯田三大古梯田区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且比照桂黔滇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的做法,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范围,限制旅游、公路、电站等项目的开发,并实施一定的生态补偿。

(5)将中国古梯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优化和完善,以及梯田渠系灌溉设施配套,纳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设立专项,重点实施,实现规划要求的“对年久失修、集中连片的损毁梯田进行整修、加固,提高梯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标。加强梯田动态监测,建立梯田生态预警系统,从而使古梯田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据可循。梯田区森林面积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古梯田的永续利用,必须采取封山育林等有效措施保护森林植被,同时,对25o以上坡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草)。

4 结 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阐述,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古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建设日趋完善的中国南方古梯田的开发与建设、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古梯田的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梯田子系统生态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甘肃梯田
“生态养生”娱晚年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机车6A视频子系统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住进呆萌生态房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生态之旅
关键信号设备检修自动盯控子系统研究
《山区修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