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服务设计研究

2019-04-18韩新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城市空间公共艺术

摘 要:文化消费的理念在当今城市愈发被重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自带文化艺术传播和与大众进行交流性质的艺术观念,应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于南京“24小时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活动策划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以何种表现手段与运营模式,更能符合当代人与城市发展的需求,提升城市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让公共艺术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关键词:公共艺术;装置艺术;城市空间;文化体验

一、活动背景介绍

在2018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和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南京市建邺区举办之际,由河西·建邺打造的“24小时美术馆”首期艺术展于2018年11月1日晚在位于建邺区的南京国际青年文化广场正式开展。

它对公园现有环境进行艺术改造、再利用、再阐释,重新激活曾被遗忘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整个活动的策划宣传都极为成功,一开幕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是人人都可观赏,人人都可参与,24小时永不打烊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展览还配合了定期的演出,并每两到三个月进行更新。

二、关于城市公共艺术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为人与人一起创造与改善服务体验。这些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在不同接触点上,对这些服务点的统筹把握以及逐一优化,让服务变得更加有用、可用、高效、有效和被需要。但在公共艺术领域范畴内,服务设计的思维似乎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作为一种承载着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以及艺术氛围改造的学科,公共艺术其实可以概括为一种为大众提供艺术欣赏空间、为城市提升文化内涵的学科。这样性质的一门学科,理应有服务设计的理念介入进来。当设计者明确了公共艺术服务设计这一理念,那么也就阐明了,公共艺术作品绝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想法理念的表达与传播,而是以社会、政府、市民这三个服务对象为思考角度,去创造财富、文化以及更高水准的生活环境。当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后,公共艺术所考虑的东西就不再仅仅是单一的作品本身、其所处的小空间以及某一特定的时间阶段。当这种思维模式出现以后,公共艺术创作也就演变为了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

三、过往案例分析

在对南京“24小时美术馆”进行具体的分析前,我们可以去寻找一些之前的具体案例。例如公共艺术活动策划史上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克里斯托及其夫人珍妮-克劳德在1995年德国所创作的包裹德国议会大厦。这件作品轰动一时,引起了剧烈的社会讨论,整个策划过程从1971年开始酝酿到1995年完成,持续了24年之久。期间牵涉到向德国政府阐明此举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国会在展览期间的运营、对外宣传、安全性考量等等。由于此举的影响范围之广以及社会意义之大,服务设计的理念便在无意识之间介入了进去。因为相比较于我们常见的公园、车站等公共空间,它的服务对象变得复杂了,需要统筹把握的事项多了,接触点的考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四、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服务点分析

(一)场域空间关系

近年来国内公共艺术发展迎来一次高峰,伴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公共艺术从国内早期的公园、景点的雕塑、壁画这些单点的作品摆放,慢慢地开始被放入更大的场域内考量,让公共艺术从业者真正开始为城市、社会而设计。这次所举例的南京“24小时美术馆”便是一个较为鲜明的案例,本次活动在南京市民的朋友圈中也是引发了热议。首先从空间上,公共艺术这次不再是建筑景观的配套,而是侧重于对于整片区域的盘活与空间价值的提升。本次活动的场域——南京青奥公园于2014年青奥会举办前夕正式对外开放,建筑与周边景观都邀请了世界著名的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整个空间环境极佳。然而与许多国家的奥运配套设施一样,由于这些设施都较为偏远,周边居住、活动人口也相对较少,高额的经济投入与回报难成正比,即便连日常维护活动也难以自足。而这次“24小时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活动策划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里的场地空间较大,配套硬件设施齐全,交通也较为便利,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公共艺术与这片空间产生了互补性。

(二)展览方式的选择

1.表现手法的使用

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选择是整个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最为核心的部分。青奥公园内原本也有不少的公共艺术雕塑,对整个公园的环境氛围塑造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传统雕塑形式与当代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吸引、宣传作用,这点在“24小时美术馆”入驻后体现得尤为明显。美术馆的开展使广场上的一些原有的公共艺术作品前也变得热闹了起来。在当代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中,装置艺术显得愈发关键、有效,它极大地迎合了当代快节奏、高反馈速率的体验需求。

“24小时美术馆”是当代流行文化下的一种公共艺术活动。展览将八个公共艺术作品置于八个独立的玻璃“盒子”中,透明的展墙具备全天展示的优势:时间与空间都是开放的,夜间灯光也赋予装置艺术更多可能。“像是一种人人都有机会观看的艺术橱窗。”将区域进行分割,使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产生干扰,盒子的元素也让他们在这样一个大空间的广场上更加统一,也减少了创作难度,符合这种快消费的公共艺术创作理念。

2.策划主题的选择

(1)迎合当代人消费习惯

夜间消费模式:通常意义上与休闲娱乐挂钩的夜间消费模式,也在不断点亮文化业态中的灯火。24小时书店模式的第一次出现至今已将近20年——1999年由台湾诚品敦南店首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共有20余家书店通宵经营。作为24小时文艺场所的新增业态,美术馆的原有印象被打破了——“安静且封闭的展厅”“5点半关门”“门票收费”等。

(2)新型的文化传播理念

相比于传统的馆内或架上艺术,这种开放场所的公共艺术策划活动受众更广,更具吸引力,也更利于公共艺术理念的传播,即这种运营思路更符合公共艺术思维。近年来,政府或地区组织的文化活动越来越频繁。以森林音乐节为例,许多城市开始每年定期举行,将其作为一种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和体验的新途径。它改善了当地的文化艺术氛围,增加了音乐受众,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

3.营销模式的选择

整个展览由政府发起,南京云停文化公司运作。它们将互联网营销的思维模式也带入到本次活动的策划中来,通过众多互联网媒介进行宣传,良好的前期宣传与新兴的策划理念大大增加了该活动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学生群体的参与也无疑为本次活动带来了活力。展览在面积如此大的空间里,组织周边学生组队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将这些作品穿插着摆放在空间的各个角落,这无疑又让整个空间的艺术氛围更加浓郁了,也增加了观者自我探索发现的乐趣。在材料上,本次学生作品以废旧材料为主,加入光元素,虽不复杂,但主题明确,尤其在夜间,有着不错的展示效果。

此外,除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这八个玻璃“橱窗”也具有特有的商业基因。部分作品还选择了与第三方企业进行合作,在得到技术支持的同时,也获得了资金上的补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公共艺术活动策划未来所要着重关注和提高的方面,它的存在可以促进一种较为健康、良性的公共艺术活动策划。

4.作品受众范围的考量

本次展覽也充分考虑到艺术家自身的表现欲望,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一个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人应本着服务设计的思维,去充分考量其社会价值与公众体验,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艺术家自身的特有属性。“24小时美术馆”在这方面也权衡得不错,八个盒子各自独立,又有联系,不乏深刻含义的艺术作品,但也兼顾到其他受众的观感体验。作为面向市民开放的一个艺术空间,这八个“盒子”可以说是包含了各种的可能性。

《祝您梦想成真》这件作品较为具象,用水泥的材质替代柔软香甜的蛋糕。材质的替换一直是较为经典的装置艺术手法,质感所带来的对比既强烈又充满新鲜感,同时具象的造型也更利于大众发挥联想。

《事务所》这件作品以现成品的方式进行摆放,里面的物件陈列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类型的作品往往能给观者极大的自我想象空间。

再如作品《24小时独处计划》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展厅的主人,是每一个想要在透明空间里进行24小时独处的人。从第一天晚上7点住进来到第二天晚上7点离开,24个小时里,保持一个人独处的状态。作者试图通过这个项目,去探讨个体与公众以及社会的关系。这件作品脱离物体本身,而开始探讨人们的行为,通常这样的作品会出现在较为前卫的展览馆中,但策划者依然将它陈列了进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件作品引发了大众的热议,这样的关注度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5.配套设施的规划

一个成功的服务设计离不开完整且良好的品牌形象规划,“24小时美术馆”在这一方面同样也准备得十分充分。网络宣传用的系列海报、标志十分统一且明了;展示空间入口处的地标雕塑起到了很好的区域分隔作用,同时也十分醒目;展示空间内部的导视系统也做了精心的安排,确保了观者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参观对象。

五、结语

在城市个性化极具匮乏的今天,公共艺术从业者更应该努力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共艺术设计对于空间、受众的考量应该扩大,公共艺术服务设计的理念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极力去实验、总结、归纳公共艺术活动策划中的系统化流程,以便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24小时美术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公共艺术的强互动性与参与性得到了放大,无论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层面,还是城市的文化塑造层面,当代城市的发展都应与公共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韩新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省雕塑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城市空间公共艺术
浅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