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建筑文化融合下的云南城子古村将军第考析

2019-04-18陶雄军李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2期

陶雄军 李超

摘 要:城子古村将军第,是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典型建筑个案,具有丰富的西南建筑与人居环境文化内涵。文章从多元建筑文化融合视角,对该建筑进行了实考,结合建造的年代背景及多元建筑文化形成的原因,归纳出其融合了汉族府第式、壮族干栏式、彝族土掌房三种建筑文化语言,并系统解析三种建筑文化特征在将军第的具体融合状态体现。

关键词:城子古村将军第;多元文化融合;府第式建筑;平栏式建筑;土掌房

将军第所在的城子古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红河州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占红河州总人口的60%,人口超过10万人的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傣族、壮族。2016年,泸西县有世居汉族、彝族、回族、傣族、壮族、苗族6种民族。清代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大量汉族移民从各地迁来,与彝族原住民共居城子村,终于形成今天城子村彝汉共居、文化相通的独特格局,2013年城子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将军第建筑群概述

将军第建筑群位于泸西县城子古村中部,半山腰一高台位置,是清代咸丰年间的将军府第。将军名叫李德魁,字鼎斋,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人,据民国《泸西县志》载:“李德魁,县南区沙人寨人。”因其军功显赫,获朝廷“锐勇巴图鲁”封号,所住居宅称“将军第”。城子村地处彝族聚居区,全村完整地保留了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冬暖夏凉、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的土掌房建筑群。随着时代的变迁,土掌房的结构样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到了元代,城子古村开始出现二层楼房,建筑风格上既保持了土掌房平顶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建筑艺术,同时还体现出了一定的干栏式建筑的农耕文化特点,逐渐形成了多元独特的建筑风格。城子古村的将军第自然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反映到其建筑上,将军第为全村规模最大的土掌房,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物史料与学术研究价值。笔者于2018年11月专门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的视角解析研究。

二、与汉族府第式建筑文化的融合

《汉书·王莽传上》:“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临安辇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由此可见,民间府第建筑多为贵族、官僚的住宅,将军第为将军的府邸、住宅。

汉族府第式建筑的空间形制:将军第布局融合了汉族府第建筑规制,沿中轴线由一大一小两个院落构成建筑群。院落式建筑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 ,故在中国与西方,院落式建筑都是建筑师乐于运用的形式 ,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因素,院落式建筑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将军第为典型的汉族府第式建筑,主体为“三间两耳一天井”式的两层楼房,坐东朝西,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设一建筑群入口门楼,主楼一层内部空间上为“一明两暗”式布局,内部空间中间为堂,两侧分为四个卧室,一侧两室,主楼外部设置有楼梯可上楼。将军第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以及中原府第建筑特征,左右两侧设厢房,厢房做卧室与厨房,形成外封闭、内开敞的平面布局。内院的布置使建筑具有通风、采光、换气、排水的功能,体现了传统中原院落“四水归堂”的排水智慧。一层屋顶做青瓦斜坡屋顶,与二层泥土平顶相互协调,更显将军第建筑的气派与威严。

汉族文化的建筑装饰语汇:将军第的建筑装饰手法表现出中原府第式建筑的气派与尺度感。汉族建筑的装饰艺术手法与纹饰在将军第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将军第门楣高大、飞檐翘角、结构缜密,具有汉族细腻剔透的雕镂风格。将军第的大门前设多级石台阶,两侧设方门柱,面刷白漆,门柱下部用石方料,柱底石料立面上刻有精美浮雕、象征吉祥意义的装饰图案,门头以中原传统斗拱衔接,层层递进。飞檐翘角,其上雕刻精细,使用了瓦当对屋檐进行收口与装饰,瓦当上雕有仙鹤纹样,大门屋檐因两端翘角形成弧形屋檐,门头用了多重斗拱,正中懸挂“将军第”牌匾,大气威严。厅堂梁架等地方饰有彩绘,彩绘的内容则以山水、人物为主,表现的题材多为富贵吉祥的主题内容。建筑内部的梁架、瓜柱、门当以及窗户门扇等位置,都雕刻有精美的雕饰。石雕作为装饰艺术的一种,主要运用在石柱础、石柱等位置,整个建筑大气雄伟。

无论从建筑的空间格局还是装饰审美特征来说,将军第都透露着汉族府第式建筑文化特征。

三、与壮族干栏式建筑文化的融合

城子古村所处的泸西县有6个世居民族,其中就有壮族。干栏式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屋,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

干栏式建筑结构:城子古村将军第,融合了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稻作文化特征。因城子村地处壮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的红河州,壮族的代表性建筑干栏式民居早为学界广泛认可。它是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生活中所创造,并经过不断发展、改进和积淀而形成的,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得到证明,故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发展稻作农业生产为基础,在历史的动荡中世代传承下来。将军第部分一层以原始木材用穿斗式的建造手法架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下层为架空层,用以堆放杂物和饲养牲畜,上层为居住层,实现了建筑结构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巧妙结合。

干栏式建筑材料:干栏式建筑的用材特征,将军第底层的架空用当地石材作为石础,将木柱置于石础之上,负一楼还设有可人行的廊道,用土泥砖砌成墙体,与木结构框架进行有效连接,部分地方加石砌块墙体进行防水。这样的做法,保护了立柱少受地面潮湿水汽的侵蚀,同时也减少了虫蚁对立柱的损害,因西南地区常年湿热,使用乡土生态性材料能提升居住场所的环境舒适度,因而该建筑能保存至今。

干栏式建筑功能:干栏式架空层在西南地区传统畜牧以及储物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将军第的厨房设置在大门左侧,同时一层架空,实现了廊道的功能,也满足了养殖牲畜的功能,厨房的架空层与饲养功能的结合,方便了厨房废弃食材对牲畜的喂食。晒台功能在建筑中有明显的体现,晒台从厢房的屋顶一直延续到主楼的屋顶,既是休闲空间也是劳动空间。城子古村将军第一层的架空层的面积相对较大,在畜牧养殖功能上可以实现差异性的饲养,同时在功能上也实现了架空层融合廊道的功能。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基本功能在这个建筑中得到了融合,体现了独特的干栏式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