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街的竹匠

2019-04-18赵丰

金秋 2019年1期
关键词:竹器户县西街

文/赵丰

西安户县(今鄠邑区)城西有涝河,有渼陂湖,丰富的水源孕育了片片竹园,青碧翠绿,幽静无染,媲美桃源仙境,连诗圣杜甫都赶来泛舟赏竹。赏竹是诗人的雅兴,当地人更多的则是想着生活。他们用竹做器具:竹床、竹篮、竹凳、筛子、担笼、凉席、背笼……。竹子承载着乡下人的生活和竹器匠人的汗水与智慧。

竹匠大致分两类,一是窝匠。“窝”在这儿是动词,有弄弯、使曲折的意思。将浑竹(整个竹子)经过泡、熏、窝、钉等工序,做成竹床、书架、鞋架、碗架、凳子什么的。二是篾匠。工具是一把竹刀和小锯,工艺重在划篾,功夫全在刀上。篾可以划得细如丝,起得薄如纸,编织出的物件,竹席可以折叠,竹篮可以盛物,竹筛可以过滤。竹制的器具,不必一定要上油漆,原汁原味,摸着柔滑,用着舒适,还可以养眼养心。

户县的老西街延伸到西桥,是旧时的竹制品市场。上世纪80年代末,县政府扩建了西街,竹器市场迁到西桥外。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在户县一中教语文,夏秋的傍晚,我常常去西桥那儿散步,因为我喜欢竹制品。走过东关十字和中楼,走完西街,就到了西桥。其商品有沿街摆放的,也有开店经营的,还有几家既生产又出售的,现在叫厂商一体。走进一家竹器厂,门面房摆放着要出售的竹器,后院里,竹匠们在泡竹、划篾、锯条、上钉、编织……。因为是计件制,所以大家都在低头干活,没有人说话。意外的是,这儿竟有一位我初中的同学。他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才认出了他。他把我拉到他的宿舍,给我泡茶。我们聊了聊各自这些年的情况,我才知道他做竹匠已经十多年了,开始是箍盆箍瓮,后来做凉席编竹笼,一个人四处寻活,常常几天都两手空空。自从4年前进了这个竹器厂,天天有活干,不过天蒙蒙亮就得起床干活,天黑定了才能歇息。我问一月能收入多少,他嘿嘿一笑说,乡下的匠人,干的是粗活,哪里比得上你们公务员。当他给我续茶水时,我忽然发现了他手上的几处旧伤痕,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是不小心让篾刀划的,没事,做竹器活哪能不带点伤?这当儿,外面有人呼喊他的名字,我觉得自己也该走了,遂向他告别。他说,需要啥东西尽管来,我让老板给你打折。当时我看中了一套散发着竹香的书架,可那时自己没房子,过了年才买了回去,尽管打了折,价格还是翻了一番。

后来,竹器匠人的手工活和竹器行业在现代工业和光鲜藤制品的冲击下渐渐萎缩。现在去西桥那里,竹器市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猜你喜欢

竹器户县西街
不止是一条街
竹器街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南山赋
紫砂壶竹器造型的创作探析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户县农药市场调研报告
户县葡萄
走西街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