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19-04-17张艳红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张艳红

[摘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执政实践经验与治国方略的系统化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就。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形成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探究,阐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蕴含的科学内涵,进而论述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文明转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揭示出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最科学的一种文明形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文明形态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9)03-0009-05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之际,探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等问题,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国际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逻辑

在世界各国反思工业文明不可调和的矛盾——生态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形成的现实逻辑

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既是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反思,也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首先,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包含了对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反思。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工业生产中,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当人类沉浸在自己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全球范围内生态危机频发,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倒逼生态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对工业文明范式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次会议既揭开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也给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其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是对破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态难题的积极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但快速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能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虽然在短期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水土污染、资源浪费、物种灭绝、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反思西方工业文明道路和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从1973年开始至今共召开了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提出符合我国生态国情的新任务、新举措,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形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1]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具有能动意识的存在物,这就要求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自然,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变换,做到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的统一。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都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及中庸之道的生态实践观;道教主张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观及无为而治的生态实践观;佛教主张佛性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及慈悲为怀的生态实践观,虽然它们三者各自的生态主张有所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蕴含了天人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在马克思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现状,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

1.初具萌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初步探索,揭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序幕。尽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开发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计划生育、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综合平衡发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由于建国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且集中主要精力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因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受历史因素的局限,但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积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索,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这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的生态事业奠定了基础。

2.形成与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并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探索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为:采取全民植树造林等积极有为的环保行动治理环境、利用科学技术改善环境问题、依靠法治保障生态建设、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加强国际生态交流与合作等,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并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丰富和發展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趋于成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抓手。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价值取向的绿色发展观,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推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二是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变迁联系起来,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三是注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提供提供可靠保障”[2];四是倡导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贡献了中国方案。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性、实践性、整体性、全球性等视角,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其生态文明思想日益丰富完善,内在逻辑越来越严谨清晰”[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围绕经济建设这个工作中心,在不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逐步走出一条内涵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

(一)坚持依靠发展解决生态问题

经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依靠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举措。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四十年的砥砺前行,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既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也为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

坚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政府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主要以价值引领、制度建设、行政监管作为主要抓手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并逐步构建起省、市、县、乡、村各级一起治理、层层落实责任制的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政府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贡献,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好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中一直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厚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并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增产节约运动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群众路线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倡导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树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生活方式,逐步构建起政府、市场、人民群众各个群体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事关人民福祉的公共产品,既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实践操作。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方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又可以让全国各族人民的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解决生态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渐进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从萌芽到成熟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期都围绕当前的工作重心和不同的生态现状,提出了阶段性的建设目标与内容来解决最迫切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发和利用自然,将我国的工业体系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环保“科技化、法制化”,利用科技和法律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人口、经济、资源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将它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抓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深化,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此外,中国共产党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上,不断探索并掌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从最初的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到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逐渐完善,并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四)坚持与国际加强生态合作和交流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共性问题,需要与世界各国加强生态合作和交流,携手共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且中国逐步从生态国际合作的参与者变为了主导者。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顺利召开,唐克作为中国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他指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事关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事,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努力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迈出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积极经验的基础上,“对内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环保法律法规由无到有逐步被完善,国民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对外中国积极参与各种世界环境保护相关会议,与他国展开环保合作项目,在努力搞好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对于发展落后地区的环保援助,也是毫不含糊的”[4]。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在国际生态合作过程中承担了与国际地位相称的大国责任,提出了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总之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国际生态合作的进程中,一直坚持着各国环境主权平等、可持续发展及承担与国家实力相称的生态责任等原则,在尊重各国平等发展的基础上,愿意同世界各国共同治理环境问题,不断推动国际生态合作向前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的形成对于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文明转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助力。同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中蕴含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和基本方略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推进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虽然中国共产党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看,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长期累积叠加,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受损严重、环境风险高隐患多,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环境保护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5]。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决胜期,补全生态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环境质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5]。

(二)实现文明转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工业文明范式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挑战,这就要求人类重新调整和选择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6],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方位和谐的社会。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受几百年工业文明历史惯性的影响,要率先实现文明的转型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国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文明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用好后发优势,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之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以中华文明引领生态文明的发展,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而且蕴含着具有借鉴意义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和基本方略,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道路示范。首先,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民生价值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历了从“求生存”到“求质量”的转变,对优美生活环境的要求构成了人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内容。其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反思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文明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是使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虽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走过弯路,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抛弃了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之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无废料、无破坏、零污染的绿色环保生产在全社会推广,实现使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再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道路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自然,努力實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为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共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年里对生态文明道路的积极探索和有益经验,对和我国有着相同发展境遇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也为世界各国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16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0.

[3]任中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0)10-16.

[4]李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7:22.

[5]陈吉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短板[J].时事报告.2016,(1)60-7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