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砚:方圆一勺深似海

2019-04-17李原昭

读者欣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端砚砚台

李原昭

“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真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唐代诗人李山甫的《古石砚》将砚台的文化内涵叙述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砚台能够价值千金的奥秘所在。因此,赏玩砚台,更需懂得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否则与玩赏普通石头无异,很难体会到其妙处。

辟邪盖三熊足石砚汉代 通高14cm 直径14.6cm 故宫博物院藏

砚之史:三大高峰结硕果

相传,黄帝将一块玉制成砚台,并刻字“帝鸿氏之砚”,成为砚台发端之始。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传说。砚台的真正发源可以追溯到距今67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一块近似方形的石砚,砚有盖,呈扁平梯形,砚面有圆形臼窝,窝中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那时的砚台更像调色板,颜料放在臼窝里,用磨杵磨碎之后,调好用以作画,因此只能视作是砚台的雏形。这样兼具调色功能的砚台在殷商妇好墓和洛阳西周墓中均有出土,其中有一块为玉质。而真正意义上专门用于书写的、现存最早的古砚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它由不太规则的菱状鹅卵石加工而成,依旧附有用来研磨天然矿物墨的研石。此时的砚台大多就手取材,主要为作画写字服务,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

石雕方砚北魏 长21.2cm 宽21cm 高8.5cm大同市南郊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十二峰陶砚西汉 通高17.9cm 宽21.5cm 径18.5cm故宫博物院藏

砚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两汉。东汉政论家崔寔在《四民月令》里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砚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这说明砚台已在幼童教育中普遍使用。应用数量的增多,促进了砚台文化的形成。两汉对于砚台的贡献,一是在材质方面的探索,二是在形制上的探索。在材质方面,两汉除了石砚,还出现了陶砚、漆砚、铜砚等,尤其是给许多石砚配以精美的木盒或铜盒,使砚台从单纯的文具开始向工艺美术品演变。如在徐州出土的鎏金兽形铜砚,砚形为伏地奇兽,双角双翼四爪,张口露齿,鎏金铜质兽体,全身镶嵌近百粒红珊瑚、青金石和绿松石小珠,装饰考究,富丽至极。兽背为砚盖,下腹部内是砚石,石面光洁润泽,为汉砚中的珍品。在形制上,由于长条形人工墨的出现,人们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墨,附带的研石就可以不要了,这使砚台的使用更加方便。砚台的样式此时也富于变化,除了长方形、圆形之外,还有瓢形、蜂形、箕形、异兽形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砚台的材质类型进一步拓展,瓷砚、银砚、玉砚、木砚均有出现。在样式上则趋于定型,基本以圆形、长方形为主。砚底多装有数量不等的足,砚体装饰也更加艺术化。安徽马鞍山曾出土晋代瓷砚,圆形砚盘,盘周围有沿,盘底为熊形三足。砚胎骨灰白,砚身与砚底施青釉,有细小开片纹,为著名的越州窑青瓷制品。这样的瓷砚多出土于江南一带,但由于瓷质较为坚硬,研磨时弹性较小,因此使用起来不太理想。不过在没有专用石砚的地方,瓷砚能够大量生产,满足社会之需,说明瓷砚的出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人们对砚的文化内涵认识更加深刻,如著名书家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谈到文房四宝时曾这样比喻:“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城池不守,则杀伐难举,可见砚台在文房四宝中的分量之重。

陶龟砚 隋至唐初

蔆镜砚唐代 长23.6cm 厚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堂款陶砚宋代 长21.5cm 最宽13.8cm 厚3.3cm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与宋元是砚台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形制上,隋唐砚多为圆形、箕形(长方形),并将磨墨的砚堂和储水的砚池连为一体。在选材上,隋唐石砚和瓷砚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在石砚的选材和制作上出现了端砚、歙砚、鲁砚(宋以后为洮砚)、澄泥砚等“四大名砚”,开启了制砚史上的新篇章。安徽无为曾出土一件隋代辟雍砚,圆形,砚下有21个蹄足,砚身与水池施赭釉,砚底和圈足内均裸露深灰色胎质,砚面微凸,四周环以水池。因西周天子所设大学为辟雍,校址为圆形,四周环水,与璧环相似,故而得名。因此,辟雍砚是利用文具进行教化宣傳的杰作,也成为唐代最为流行的砚台款式。唐代在瓷砚制作上也在不断进步,形成了以越州窑为代表的青瓷砚和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砚,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方唐代白瓷砚,圆形,砚下有26个蹄足,十分精美。在功能上,唐砚有带笔插或兼有水盂的辟雍砚,也有可以两面使用的砚台,既美观又实用。

宋承唐风,以注重实用为主,少有装饰加工。抄手砚是这个时期最为流行的砚形。所谓抄手,就是将砚底掏空,方便拿砚台的时候从砚底握住。因此抄手砚为长方形,与唐代箕形砚一脉相承,重量轻,便于携带。其次,瓦砚也在此时盛行。这里的瓦并非普通的瓦片,而是曹魏铜雀台、汉未央宫的古瓦片。据历史记载,铜雀台瓦在制作时,将所选陶土用葛布过滤,和以胡桃油,烧制成型,再经过长时间雨水的冲刷,变得细腻润泽,且性能极佳,贮水数日不渗,因此符合砚台的材质要求。由于这段历史,在有的方言中还将砚台称作砚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李之彦《砚谱》等著作,砚不再仅仅是工具,开始成为专门的艺术品进入历史。元代砚的功能更加完善,出现了防冰冻的暖砚。暖砚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两层的上层为砚石,下层掏洞或装抽屉,内置炭火;三层的则较为讲究,上层为砚堂和砚池,方便磨墨;中层可加热水,水汽蒸腾使砚石保持湿润,防止墨被烤干;下层则是加热的炭炉。巧妙的设计让人们在冬日里也能畅快地书写,正所谓“不须呵彩笔,抒藻有辉光”。

明清是砚台发展的最高峰,砚台一变宋元简洁古朴的风格,开始趋向奢华繁缛,不仅在材质上出现了水晶、翡翠、玉石、漆砂、象牙、料器(琉璃)等,而且在装饰题材上无所不包,将花草树木、虫鱼禽兽、云霞日月、山川景物、成语典故、神仙人物、金石碑刻、名家书画等镌刻在砚台上。在制作工艺上,出现了仿古、仿旧、仿真的工艺砚。在雕饰上分化出崇尚清秀隽永、高雅脱俗的“浙派”,追求纹饰丰满、图案繁复的“广作”,还有偏宠昂贵砚材、制艺精艳的“宫作”等。在著作上,清代可谓是集大成者。《西清砚谱》以图文的形式著录了清代皇家240枚藏砚,涉及汉唐至明清各代;高凤翰《砚史》记录了165方砚台的来龙去脉;朱栋《砚小史》收集了历代的论砚著作;吴兰修《端溪砚史》是了解端砚的必读之书。此外,纪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砚谱》、唐秉钧著有《文房肆考图说》,均为关于砚台的宝贵资料。

灰陶画像砖(砚)汉代或宋代 2.3×13cm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清康熙 底镌“康熙年制”款 长14.7cm 宽11.5cm 高5cm 故宫博物院藏

玉兽形浮雕纹砚 清代

砚之类:四大名砚写春秋

古往今来,砚材的种类繁多,但石砚尤以其“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传之久远”的特点而广受大众青睐,品类多达二三十种。历经岁月的洗礼,从唐代开始,形成了“四大名砚”的说法,初时为端砚、歙砚、鲁砚(红丝砚)、澄泥砚。宋代,随着鲁砚停采、洮砚出现,洮砚代替鲁砚形成新的四大名砚并流传至今。四大名砚之所以受人青睐,一方面与其岩石学特性密不可分,它们主要属于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泥质、粉砂质、凝灰质或碳酸质岩石),质地细腻,粒度细匀密实,硬度适中。如端砚为绢云母泥质板岩,歙砚为含石英粉砂质板岩,洮砚为水云母泥质板岩,鲁砚为微晶质灰岩。另一方面则与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有关。

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羚羊峡斧柯山,因肇庆古属端州,故而得名。又因产在端溪水畔,故又名端溪砚。端砚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距今有1400年的历史,是几大名砚中历史最为悠久者之一。端砚在唐代就受到世人青睐,李贺曾写诗“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其美,李咸用也感叹“寻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宋代端砚成为贡砚,皇帝常常用来赏赐官员,使得端砚名重一时,惹得当地官员热衷贪占资源,逼得著名学者周敦颐到任时颁布了硬性规定,凡当地官员买砚不能超过两枚,这才遏制了滥采砚石。元及明初,由于宋坑崩塌封闭,端砚开采才稍有沉寂。明永乐、万历年间均有开采,不过规模不大。清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康乾时达到全盛,精品不断涌现,但到咸丰以后因资源枯竭等因素,停止了开采。端砚能够长盛不衰,是因其砚材丰富。唐代开采的地方为龙岩;宋代则分为上中下三岩,以近水的下岩为最佳;明代以来则以水岩为最佳,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和东洞,其中以大西洞所产为上品。

端石石质细腻、致密、坚实,色彩丰富,纹理多姿。清代陈龄总结其有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端砚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可遇不可求的瑰宝。以色彩论,则以青紫为贵,绿端、白端较为少见。以纹理论,最惹人瞩目的是“石眼”,这些“眼”好似动物的眼睛,最好的是眼中有瞳孔,外围晕成青绿黄三色相重,在深紫色砚石衬托之下,晶莹剔透。历代记载的石眼中有鸲鹆眼、了哥眼、珊瑚鸟眼、雀眼、猫眼、凤眼等;神态又分为瞎眼、死眼、活眼、怒眼、泪眼等;位置有高眼、低眼、底眼等。除去石眼,端砚还具有几大特色,一是砚面上有青蓝色斑点,谓之青花,只有泡入水中才能看見,如浮萍一般;一是蕉叶白,如蕉叶初展,鲜脆娇嫩,色白略带青黄,又如凝脂,浑然一片;一是砚面如经火烙烧焦了一般的“火捺”,紫红中微带黑色,因其形状不同,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火捺等。此外还有鱼脑冻、天青、冰纹、虫蛀、鹧鸪斑等特色。

端石云龙九九砚明 长14.2cm 宽8.2cm 高4.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歙砚

产于江西婺源县,因唐时属于歙州,故名歙砚。又因其主要产于婺源龙尾山下溪涧,又名龙尾砚。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当地猎户叶氏追猎野兽的时候,发现了山里莹洁可爱的石头,回家粗略打磨做成砚台,发现其石性温润,比端砚还好。后来叶氏后人将之送与县令,县令让匠人精雕细琢,使歙砚流传开来。五代十国时,南唐以歙砚为贡品,专设砚官管理生产,其时龙尾砚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是最名贵的文房用品。宋代,歙砚开采规模扩大。董庭坚《砚山行》云:“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砻形为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虽然从事制砚的人多,但优中选优,100块里只能挑出三四个来,可见其珍贵。宋末元初,歙砚萎缩停产,直至清乾隆年前才又开坑取石,这也影响了歙砚在历史上的扬名。

歙石纹理紧密,温润细腻,其纹如绉纱般细美,其声如振玉,其色如苍碧。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因所含矿物质不同而形成不同花纹,有酷似人眉的眉子,有如丝罗般柔美的罗纹,有如粟米谷粒般大小熠熠生辉的金星,有似云雾条纹状具有金黄色晕的金纹。每类中又可细分出多少不等的品种,如对眼眉子、金星眉子、刷丝罗纹、角浪罗纹等;每类都有专属的矿坑,且开采年代不同,如眉子坑于唐开元中期在罗纹山开采,罗纹坑是南唐时在眉子坑东面发掘等,矿坑成为鉴别砚石的重要标准。

歙石蕉叶砚清代 长15.3cm 宽9.8cm 高1.95cm 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修禊图石砚清乾隆 长29.5cm 宽20cm 高8.5cm砚为洮河石,砚面浅雕兰亭集会图 故宫博物院藏

澄泥仿古石渠砚 清乾隆 长7.9cm 宽8cm 高4.8cm 故宫博物院藏澄泥蟠螭纹长方砚 明代 长11cm 宽6.8cm 厚4.3cm 故宫博物院藏

洮砚

因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古临洮县)洮河沿岸而得名。由拥护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开拓西北版图,设立熙州(今临洮县)之后,将石材运入中原,成为著名砚石。洮砚以碧绿色为主,其上品色绿微蓝,称“绿漪石”,其中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肌理缜润,发墨生光,呵之成珠,贮墨经月,不变不涸。另有“赤紫石”,呈玫瑰红色,细密晶莹,砚纹似波浪翻滚,似卷云连绵不断,深得时人喜爱。黄庭坚有诗赞曰:“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在他的笔下,洮砚如鸭头之上的绿色羽毛一般瑰丽。洮砚石材产自大河深水之底,开采十分艰难,得之为无价之宝,所以历史上流传不多。

澄泥砚

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得名源自所用原料澄泥,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古代,绛县人直接将两层绢袋放置在汾河中一年,河中细泥经过第一层绢袋过滤,留在第二层绢袋中的便是澄泥砚的原料,其制作方法与前述铜雀台瓦制作方法类似。澄泥砚唐代已有制作,在冀南、豫北和晋南一代都有生产。由于泥沙原料成分及烧制火候不同,澄泥砚也有多种颜色,“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填为水纹”,还有蟹壳青、虾头红、鱼肚白等各色,色彩及品质毫不逊色于石砚,因此李之彦在《砚谱·诸州砚》中说:“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

松花石蟠螭六足砚清乾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红丝砚

红丝砚开采于唐僖宗时期,产地为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崮,因砚石有“红纹”“丝红”而得名。红丝砚石质细腻,容易发墨,尤以紫红地灰黄丝纹为珍贵,不仅坑脉夹层较薄,非常难得,而且色泽华美,发墨泛油,唐宋时期受到柳公权、欧阳修等名人推崇。此外还有猪肝色地灰黄丝纹、紫红地红丝纹、黄地红丝纹、紫红地黄丝纹等颜色,有冰纹、旋纹、条带、斑痕等纹理。不过因宋代以后停采,红丝砚流传不多。

除四大名砚之外,产于河南济源天坛山的天坛砚,产于吉林白山的松花石砚,产于台湾彰化的螺溪砚,产于山东的墨角砚、紫金砚、淄州黄金砚、青州石末砚等,也都是各具特色的著名砚石,它们与四大名砚一起写就了砚台的发展史。

上圖:顾二娘款凤纹砚清代 长12.9cm 宽9.5cm下图: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下图: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盒清道光 长22.6cm 宽15cm 高5.7cm 故宫博物院藏

砚之作:辛劳与匠心的结合

小小一方砚台,从书写工具发展为艺术珍品,既凝结了采石工人的辛劳,也凝结了制砚者的匠心,两者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砚文化。

以端砚为例,其制作的第一步是开坑采石,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步。坑洞口极为狭窄,只容许一个人裸体匍匐进入,进去后洞高不够,工人站不起来。他们每人带一个运水小瓷坛和一个装石头的竹箕,每隔三尺坐一个人,依次延伸,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然后日夜不停劳作。先用小瓷坛把水运出去,排完水看清矿脉之后,选择颜色鲜润的下凿采石。由于洞中黑暗,所以每人带一盏灯,灯散发的烟气排不出去,把人都熏黑了。等他们从矿坑里出来,每个人都是下身沾满黄泥,上身熏得黢黑,看上去和鬼无异。在宋代品质最好的下岩坑洞很深,一年里只有在冬天水少时才能开采,而开采前仅排水就需要两个月,如果这时遭遇春汛,便没有办法再采。由此可见采石的艰难。

采石之后便是选料,先将瑕疵、裂痕及石皮、顶板、底板等剔除,保留“石肉”。再根据石料分出等级,并根据石料的花纹进行设计,如将“冻”“眼”等安排合适的位置,并根据其天然形状制成“砚璞”。接下来便是雕刻,先根据砚石的形状特点进行设计,然后凿出大坯,再运用高低浮雕、细刻、线刻等技法进行雕刻。雕刻完成之后,精选名贵木材,做成砚盒,一般以紫檀、乌木、豆瓣楠及雕红退光漆者为佳。有了砚盒,便对雕刻好的砚台进行磨光处理,先以油石加河沙粗磨,再用滑石打磨,然后再经过浸墨、褪墨等工序处理,最终成为精美的砚石。

一方砚石耗费体力心神颇多,但由于古代砚工地位低下,因此能够留名的不多。苏州顾二娘是较为传奇的一位,本来她的丈夫顾德麟是琢砚名匠,死后将技艺传给了儿子,但他的儿子不久也去世了,顾二娘便延续了这项技艺。她效法明代制造宣德炉的技艺,追求砚台的镂刻技艺,且坚持求精不求多的原则,不是端溪老坑的上好材料绝不动刀,终生琢砚不超过一百方。她还有一项绝活,就是只需要用脚尖掂量一下就能分辨出砚材的好坏。她还因给酷爱收藏砚台的著名书画家、自号“十砚老人”的黄莘田琢砚而成就了一段交往佳话。

陳端友制蘑菇澄泥砚 民国长13.4cm 宽10.1cm 厚2.8cm上海博物馆藏

与顾二娘有往来的还有扬州人卢栋,字葵生,曾为顾二娘制作砚匣。他生于漆器世家,也是一位琢砚高手,擅长仿制宋宣和年间的漆砂砚,形质与澄泥砚类似,嵌以松石、螺钿、云母、彩石、象牙等材料,饰以花草鱼虫图案,精致美观,但又十分轻便,入水不沉,成为砚台世界里较为独特的一种。

近代以来,最为杰出的制砚大师则非陈端友莫属,他也是海派砚雕的开山祖师。陈端友制砚的最大特点就是“肖形”,大致为两类,一类是圆雕肖形砚,如蘑菇、笋、瓜、螺丝等,能够达到与实物形肖神似的效果;一类是浮雕肖形砚,雕以神兽、芦雁、猿猴等,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制砚整体格局动静和谐,疏密结合,平衡得当,且擅于把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精益求精,因此制砚时间较长,终生制砚百余方,而精品仅50余方。最典型的是“九龟荷叶形端砚”,这方砚他从29岁时设计制作,前后历时30余年才雕琢完成,而直至去世,这方龟砚的砚盒仍未完工。或许正是这样的苛刻,才成就了制砚大师的威名。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清。”随着电脑的普及,如今的人们早已懒于动笔,更不用说功用以欣赏为主的毛笔了。这便使得人们对砚台更加陌生,对于其中蕴含的文化更是知之甚少。了解砚台的来龙去脉,不仅要了解其曾经辉煌的历史,更要从中体会砚之美、琢砚之难,从而能够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端砚砚台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如何鉴别砚台
端砚,肇庆人的“石饭碗”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
砚缘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
话说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