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美的法式风情蒙特利尔

2019-04-17Cherrie

旅游 2019年4期
关键词:蒙特利尔法式摩天轮

Cherrie

 圣母教堂外观。

 圣劳伦斯河旁的摩天轮。

 从世博岛上远望蒙特利尔天际线。

欧式古城:老港 

17世纪初,49位法国人在蒙特利尔老港的一角登陆,这一角就是今天的Pointe-à-Callière所在地。1992年,Pointe-à-Callière为庆祝蒙特利尔建城350周年时建了一座历史、考古学博物馆,在里面可以看到当地第一座天主教墓地的遗址、出土的文物,还可以穿梭在当时所建的下水道中。博物馆内售票处旁边的放映厅内会播放追溯蒙特利尔历史的短片,这大概是可以最直观了解这座城市的途径了。

老港的圣保罗街(Rue saint-Paul)是这里最古老的街道,走在这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街上会有种置身欧洲的感觉。然而,即便是保留着17世纪建筑的区域,老港的街道也难免被大规模商业化,街道边是一个挨一个的纪念品商店,有旅游打卡地的特质。

不得不说老港的景色仍然是很能慰藉人心的。我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中,喧嚣且马不停蹄。来到蒙特利尔,尤其是淡季的老港,街上的人屈指可数,没有摩天大楼,没有利用走路时间打电话的上班族,更没有没完没了的吆喝声,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宁静安逸。夜晚在鹅卵石小道上散散步,被暖黄色的街灯微醺醺地照着,绝对是独处的好选择。当然,要穿得足够暖。若想俯瞰老港夜景,可以去乘坐圣劳伦斯河旁的摩天轮。上去一次可以转5圈,所以会有充足的时间全方位欣赏老港的景色。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老港的市政厅外和附近的街道旁都挂着“蒙特利尔为其原住民而自豪”的旗帜。同时,为了庆祝建城375周年,当地的艺术家将“壁画”用投影仪的方式投在了建筑的墙壁上,无论是这种独特的“壁画”还是博物馆内的展览都能体现出科技与历史的结合。

冰封世博岛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举办地已经变成了一个娱乐设施丰富的小岛,Parc Jean-Drapeau。岛上最引人瞩目的是自然生态博物馆,这是一座网状的穹顶建筑,是当年世博会的美國馆。暖和的时候,老港、这座岛上都会举办夏日音乐节。不过非夏天去的话,大概就会和我们一样踏上一个仿佛没有人烟的荒芜小岛,除了雪还是雪。游泳池和跳台这些水上运动设施也完全是一副在状况外的模样,和白雪、薄冰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从摩天轮上俯瞰老港夜景。

 投放在老港建筑上的“壁画”。

 自然生态博物馆。

 蒙特利尔地铁内部,不少站台都很有艺术气息。

 圣约瑟夫大教堂外观。

通往圣劳伦斯河边的路上,彻彻底底被白茫茫的雪所覆盖。完全没有营业的停车场收费站甚至给了我一种作品的感觉,不得不说那蓝、粉、黄搭配在一起本身也很有视觉效果。我们那天在河边一共只看到了三个人,剩下的人气儿全在雪中脚印上体现。偶尔看到硕大的脚印还不禁会一哆嗦,如果是单独行动,即便是在光天化日下也很容易胆战心惊。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想,这座岛成了散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安静地眺望河对岸不会有第二个人的打搅,河对岸的摩天轮、著名的Molson酿酒厂,以及鳞次栉比的天际线都尽收眼底。

天主教堂之美

蒙特利尔最早的居民是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信徒们,他们在这里宣扬其宗教,修建了以圣母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éal)为代表的一些天主教堂。圣母教堂无疑是老港乃至整个蒙特利尔城的标志。和众多教堂不同的是,这个内部富丽堂皇、雕工极精的哥特式建筑在保有其庄严肃穆感的同时,竟也给了我一种梦幻的感觉。大概是那与众不同的蓝色和紫色为其增添了遥远的神秘感吧,镶在蔚蓝色天花板上的金片更是宛如星空。可能这里是转完老港后最浪漫的歇脚处了。

在皇家山旁的圣约瑟夫大教堂(St.Josephs Oratory)是北美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前的大片空地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在远处静静凝望的空间,并且,这座教堂伫立在一座小山上,更是增加了其恢弘的气势。连接入口和真正的教堂门口是一条长而笔直、没有任何点缀的路,以及数十级的台阶,自然有种朝圣之路的艰辛感。完全没想到的是,这座教堂内部装饰十分现代,相较于圣母教堂来说实在朴实太多。拱门式的架构有层次感地牵引着人们的视线至那极高的穹顶,头顶上平行的线条和穹顶下部四周醒目的红色垂线赋予了这座教堂大胆的几何美,还有那木质、树枝般的布道台围栏可能更是独一无二的设计了。这很有可能跟这座教堂在上世纪40-50年代经历的内部翻修有关,毕竟,那时的现代主義理念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

另一个蒙特利尔自始至终受天主教影响的原因,是英国人攻下蒙特利尔后,有大量的爱尔兰人涌入蒙特利尔。按照我的爱尔兰裔朋友的话来说,你完全可以假定每一个爱尔兰人都至少和天主教有那么点关系。

法国文化的影响

由于魁北克省被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统治过,这里的官方用语是法语和英语,但大部分人都会主要使用法语。一位Uber司机告诉我们,要想在蒙特利尔生活得顺利,讲法语是必须的。对这里的大部分中年及以上的人来说,即便他们会讲英文,也都是操着浓重的法语口音,恍惚间,以为自己真的来到了欧洲。记得一位法语老师曾说,讲法语的人一般是看不上讲其他语言的人,也就不愿意去用其他语言进行交流。所以,哪怕他们会讲英语也宁愿只说法语,加上花里胡哨的手势来试图让别人明白自己。或许法语确实有一种高贵感吧。

我一直觉得在外旅游,“偷听”街上的人聊天是很能了解当地文化的一种途径。不过,目前法语水平还在入门阶段的我,走在街上试图想听听别人在聊些什么也只能听得一头雾水,每每听出几个词来就会兴奋一把。哪怕别的什么也没学到,去了一趟蒙特利尔能让自己更有动力学好法语也是个莫大的成就啊。

作为法语区,蒙特利尔不仅在语言上与众多北美城市区分开来,法国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法餐厅和法式点心店散落在街头小巷,可以体验按道上菜、一吃吃几个小时的法式美食。位于老港的Le Club Chasse et Pêche是一家拥有自己品牌的法餐厅,只有晚上才营业。走进这家餐厅有种进入酒窖的昏暗、神秘感,它应该算是一家较为高档的餐厅,满以为说话都要轻声细语,用餐区实则一片嘈杂,你一言我一语、难以辨听的法语混在一起,颇有种家庭聚餐的氛围。这一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反倒让这家餐厅给我留下更多的好感。一家好餐厅最重要的当然是菜肴精美可口、环境宜人,人们大多都会利用吃饭时间互相交流,轻松的环境聊天也会更畅快,何必像众多高档餐厅一样把气氛搞得那么拘谨呢,这很符合法国人的随性吧。那天我如愿吃到了鹅肝,服务员把鹅肝一小块一小块地切好,再配上解腻的梅子酱。虽然一道菜中鹅肝本身只有可怜的那一点,但吃完却也有种意外的满足感。猛然想起几年前在一家法餐厅里第一次吃到鹅肝,硕大的一块摆在面前,也不知道这只是“量足”的饮食风格,还是的确有“水分”掺杂其中,只是记得那次吃完后油腻感陡升,看来一道菜好不好还要看它是怎么将不同原材料进行搭配的啊。

 圣母教堂内部。

Maison Christian Faure是一家离Pointe-à-Callière很近的法式点心店,与众不同的是,它没有菜单,服务员会将盛有每一种甜点的托盘端到每一桌,然后进行一番介绍后让顾客挑选。也许这是最直观的点餐方式,但当服务员个个操着法语口音的英语讲一连串的食物名字时,菜单的价值便显露出来了,因为菜单上的英文似乎更好懂。这里的一层是店铺,楼上则是厨师学校,大概尝过这里甜品的人都想自己学会怎样做这些满是卡路里、吃进胃里却心满意足的点心吧。

冰球,蒙特利尔人热捧 

 蒙特利尔老城的Maison Christian Faure法式慕斯。

 当代美术馆外。

贝尔中心外的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队标和简介。

 蒙特利尔美术馆拿破仑展中的拿破仑服饰。

 贝尔中心。

猜你喜欢

蒙特利尔法式摩天轮
多元文化中的蒙特利尔味道
摩天轮
摩天轮
《刀背藏身》获蒙特利尔电影节艺术贡献奖
时髦进阶版法式美甲
坐摩天轮
不造作的法式风情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蒙特利尔植物园
法式轻奢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