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时代的节令生活

2019-04-17张立峰

读者欣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夫诗经

张立峰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这些诗歌意象纷呈,众美备至,为后世中国文学艺术开启了无数法门。

在我国艺术史中,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仅数量多,且成就颇高,《诗经》大概是最常被引用为创作题材的经典之一。《诗经》入画的时代很早。据《太平广记》记载:“唐太和中,文宗好古重道,以晋明帝朝卫协画《毛诗图》,草木鸟兽贤士忠臣之象,不得其真。遂召修己图之。”由此可见,早在西晋时期的卫协就开始创作诗经题材的绘画作品。而后,唐文宗又命程修己重新绘制,“皆据经定名,任意采掇,由是冠冕之制,生植之姿,远无不详,幽无不显矣”。

豳风图之七月 绢本设色 25.7×557.5cm 南宋 马和之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以《诗经》为题材的画作大量涌现,其中,南宋画家马和之的《毛诗图》最为著名。

马和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文人画家,活跃于南宋高宗、孝宗时期,《武林旧事》将马和之列入御前画院十家之首,“高、孝两朝,深重其画”。《画继补遗》记载:宋高宗、宋孝宗“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和之写图”,一首诗配一幅画,描绘诗意。这里所说的《毛诗》是西汉时期毛亨和毛苌注释的《诗经》,今本《诗经》由此流传而来,故称《毛诗》。马和之的《毛诗图》不仅“颇合上意”,艺术成就也很高,元代黄公望称赞其画作“笔法清润,景致幽深,较之平时画卷,更出一头地矣”。王蒙也说:“脱去铅华艳冶之习,而专为清雅圆融,向来画院一派至是而为之一洗矣。”

马和之的《毛诗图》作品数量大、传世多,后人临摹之作则更多。清代乾隆年间,清宫内府陆续收得马和之的《毛诗图》若干卷,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与《石渠宝笈续编》,乾隆皇帝选择了14卷,收藏在“学诗堂”。这些《毛诗图》中,风、雅、颂三类诗歌作品皆有,特别是带有地方色彩、反映风土人情的“国风”,最具代表性。通过这些画作,我们既可以看到《诗经》时代的社会状况和风俗习惯,还能看到各色的人物、建筑和器物,让人在阅读《诗经》时不仅更加直观生动,且具有更佳的艺术体验感。

《豳风图》之“七月”图景

《国风·豳风·七月》是《豳风》七篇中最杰出的一首长诗。《豳风》是记载豳地(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的诗歌,属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七月》是我国最早涉及时令变化和农事活动的诗歌,被称为“二十四节气之滥觞”。它记载了先人们以时令、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事活动的情景,描摹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面貌,展现出古人循天时、重人伦的农耕智慧。

豳风图之鸱鸮、东山、破斧、伐柯绢本设色 25.7×557.5cm 南宋 马和之 故宫博物院藏

展开马和之的《豳风图》,让我们重回《诗经》时代,感受一番那时的节令生活吧。

《豳风图》画卷共分7段,依次为《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左图右文、一图一文,卷首就是《七月》图景。

图右侧的天空白云升腾、星辰罗列;下方的河岸边,有二人正仰首天空、观察天象。《七月》开篇云:“七月流火。”这句诗表明,当时的人们在黄昏看到醒目的大火星(即“心宿二”),从正南方最高位置向西滑落,便知道已进入夏历七月,暑气即将消退。“七月流火”的意象颇具文学性,后世受其影响的文艺作品很多,如李白《太原早秋》诗云:“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相傳,上古尧帝时期就设有“火正”一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和运行变化。人们观察到夏历三月黄昏,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六月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且位置最高,九月黄昏沉入西方地平线,十二月清晨出现于正南方,根据大火星全年运行的规律就形成了所谓的“火历”。先人们正是通过观测天象变化,察知阴阳四时的更迭,来安排一年四季的农事劳作与日常生活。

越过画中的云层,4位女子正在枝叶茂盛的桑树下采桑,印证了《七月》中所述的“春日载阳……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即妇女们春日里采摘桑叶、用以养蚕的情景。再向左,5位农夫正在官田—“南亩”中扶犁耕地,迎面而来的是家中的妇孺送饭食到田间地头;旁边还有3位农官—“田畯”正站在田边巡视农耕生产,这描绘的是“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的耕作情景。

在画面最左侧的公堂中,诸位王公大人正聚坐宴饮,屋檐下有农夫们进献的美酒羔羊,院落里人们正载歌载舞,庆祝秋季的收获,这是关于“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描绘。堂下的庆祝热闹欢快,堂上的宴饮却显得安静有序,人们或端坐不动,或拱手而立,桌面上纤尘不染,杯盘排列整齐。这正符合《诗经·大雅·常武》中所说的“既敬既戒”,也暗合宋代儒学所推崇的“诚敬”。

这幅画撷取诗中要义,以男耕女织、欢庆收获的场景来代表《七月》诗里对于一年中农耕生活的描写,借此表现出人民的安居乐业,尺幅之间表达的尽是王道乐土的纯朴诗意。整段画面情趣古拙,线条柔美、潇洒,树石、服饰皆以圆转细致又活泼生动的笔法描绘,称为“蚂蟥描”或“兰叶描”,为马和之首创。

《豳风七月图》之节令生活

《诗经》时期的历法还不健全,人们还要根据一年之中物候时令的变化,来安排日常生产生活。《豳风·七月》全诗8章,分别描述豳地百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采桑、田猎、习武、御寒、筑场、藏冰等事,是十分写实的作品。

另一卷传为马和之所绘的《豳风七月图》采用系列绘画的表现形式,分别展现了不同月份或季节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画侧题有《七月》中与画面情景相对应的诗句。这些画面并非按照一年四季的基本顺序铺陈,时间次序有所颠倒,有些月份重复表现,有些月份则没有出现。与前文《豳风图》相比,这卷《豳风七月图》中的人物、建筑、器具等更加具体细微,为我们呈现了更多的生活细节。

春季耕种为“食之始”,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往往也被视作新一年的开始。《豳风七月图》中描绘的第一幅画面就是春耕劳作的场景。画侧题:“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三之日”为夏历的正月,“四之日”为二月,这是一种古朴的记月方法,大体相当于现在农历的正月、二月。“耜”为上古农具之一。正月里,农夫们需要及时修整农具,以备春耕之用。到了二月,农夫们抬腿下到官田中开始耕作忙碌。这时候他们的妻儿老小也送饭到官田即“南亩”,前来巡视的农官—“田畯”见到忙碌有序的春耕景象很是高兴。

“田畯”一般认为是古时管理田地的官员。朱熹《诗集传》所云“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最早就出自于《豳风·七月》。宋代刘履中曾绘有一幅《田畯醉归图》,描绘的是农官“田畯”接受乡民敬酒后,骑牛醉归的情景。在图中,脚穿草鞋、须发皆白的“田畯”颇受乡民爱戴,接受敬酒、骑牛醉归和家人搀扶3个场景融入同一幅画中。这幅画一方面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乡村的淳朴生活,同时也隐含着官民和谐无间的理想状态。

春季里农夫们下田耕种劳作,妇女们也不得空闲。她们除了要操持家务之外,还要采桑养蚕,到了夏秋季节又要忙着纺织布帛,是为“衣之始”。画侧题写:“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鵙”为伯劳鸟,盛夏七月里啼鸣不已。进入八月,妇女们纺线织帛十分忙碌,织好的布帛还要及时染色,或黑或黄或红,都要齐备、艳丽,因为要用这些漂亮的布帛为王公们缝制衣裳。

豳风图之九罭 绢本设色 25.7×557.5cm 南宋 马和之 故宫博物院藏

豳风图之狼跋 绢本设色 25.7×557.5cm 南宋 马和之 故宫博物院藏

田畯醉归图 绢本设色 21.7×75.8cm 宋 刘履中 故宫博物院藏

整个夏秋季节,乡野间草虫活跃,是儿童们最爱的玩耍时间。“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五月里蝈蝈两股相切发出鸣声,六月里促织振翅飞翔,七月里蟋蟀在野外鸣叫,八月里躲进屋檐下,九月里进到室内,十月里钻到床底下避寒。画中的儿童从院中到床下,似在一直追寻着蟋蟀的踪迹,显得天真可爱、稚拙淳朴。

其实,《七月》一诗对一年中的植物生长、动物活动、气象变化和星象规律等20余种物候现象,都做了较为翔实的记录。如春季温暖,黄鹂等候鸟从南方飞回开始鸣叫;四月狗尾草抽穗;五月蝉鸣;六月郁李和山葡萄都成熟;七月蔬菜葵和豆类菽成熟,伯劳鸟鸣叫,天上的大火星西斜;八月枣、芦苇成熟;九月青麻、苦菜成熟,臭椿树落叶,停止生长;十月水稻成熟,酸枣落叶等。这些描述形象地表明了季节时令的变迁与物候变化的对应关系。

十月过后,农家就要整修屋舍,准备应对寒风呼啸的隆冬。画侧题有:“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全家上下忙着清空屋舍,用烟把老鼠熏走,封堵北窗、墁门缝儿,做好房屋保暖,准备入冬。忙碌的农夫还不忘告诉妻子儿女,等到过年时就可以在修整好的房屋里歇上一歇。

除了修整自家屋舍,王公的宫室修整也需要农夫们出劳役。“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农夫们白天收割茅草,夜晚搓作绳索,赶快苫房屋、修宫室、服劳役。

幽风七月图之春耕 28.8×436.2cm 南宋 马和之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修完宫室,也不得歇息。“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一之日”“二之日”仍是一种古老的记月方法,即夏历十一月、十二月。夏历十一月,农夫们还要上山去打猎,猎获了狐狸,剥取狐狸皮好为公子作裘衣。十二月大家又齐聚,打猎习武不得停歇,猎获的小猪可以自己留下,那些大猪就得献给王公。

北风已经开始呼啸,冬天来了。“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十一月大风呼啦啦地吹,十二月严寒刺肌肤,猎获的狐狸为公子作了裘衣,可是自己的毛布衣裳还无着落,让人心中焦急,该如何过冬呢?

天寒刺骨,农夫们还要忙着凿冰藏冰,以备来年暑夏之用。“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納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豳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夏历十二月里寒风凛冽、气温很低,此时的冰块最为坚硬,不易融化。农夫们选择水质洁净的河湖冰面取冰,“冲冲”的凿冰声远远地回荡着。“凌阴”是古代藏冰的冰室,一般都建在阴凉的地下。豳地百姓到了正月就把取来的冰块运到冰室,再覆盖茅草等隔温材料后,就将冰室入口密封起来。仲春二月初,还需要奉上羊羔和韭菜等祭品,以祭祀“司寒之神”。

其实,修理农具、下田耕作、采桑养蚕、织布染色、修房盖房、冬季行猎和凿冰藏冰等劳动片段,仅是《七月》诗中的一部分。当时的人们要根据时令变化,进行多达30多种日常生产活动。例如,在三月里,他们还要修整桑树;四月收割结子的药材远志;六月采摘郁李和野葡萄;七月煮葵菜、烧豆汤、摘瓜;八月收获庄稼、打枣、摘葫芦、割芦苇;九月修筑场园、打收粮食、收青麻、采苦菜、砍柴;十月割稻、交公粮、收藏粮食、清扫场园、酿造春酒等。

可以说,《七月》全面描绘了30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生活图景,《七月》又以时间的变换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在表现耕织劳作的同时,将田野风光、星日霜露、昆虫草木、衣食起居、上古风俗融于其中。正如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中说:“读《七月》如入桃花源中,衣冠古朴,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而观览《豳风七月图》卷,也让人有“若生于周而处于豳”的感觉。

在读诗赏画之余,我们也当思先人开创不易,常念物力维艰。

猜你喜欢

农夫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躺在树下的农夫
农夫和蛇
遗失的斧头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母鸡的假期
巧用《诗经》解难题
农夫卖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