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武威塔儿湾遗址出土西夏瓷器初探

2019-04-15文/王

文物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白釉底径武威市

文/王 琦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党项族拓跋氏首领李元昊建立的政权(1038-1227),建都兴庆州(今银川市),国号大夏,前后约190年。辖境约为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占当时北宋国土的三分之一左右,先后与宋、辽、金呈鼎立之势。上世纪后半叶,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陆续发现了多处西夏遗址和瓷窑址,如宁夏银川西夏陵遗址、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回民巷瓷窑址、贺兰山插旗口瓷窑址,内蒙古前梁遗址、城川城址、红旗城障遗址、三岔河城址、西山嘴遗址,甘肃武威古城遗址、塔儿湾遗址和瓷窑址、亥母洞遗址、古浪县寺屲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瓷器。从遗址、瓷窑址出土瓷器情况判断,西夏的陶瓷业已具相当规模。瓷器以白釉瓷和黑釉剔刻花瓷为特色,胎质相对精致,纹饰丰富。有些器形、花纹、装饰手法、装烧方法,一方面表现出其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深受宋代中原磁州窑、定窑和耀州窑的影响;另一方面,其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如扁壶、单耳壶、多系瓶、帐钩等则为北宋窑口所不见,体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传统特点,带有浓郁的游牧草原气息,尽管缺乏中原地区官窑瓷器的细腻、柔和、艳丽的特性,但显示了西北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格。由此可见,西夏的制瓷工匠在学习模仿北宋名窑产品的同时,也注意将制瓷工艺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生活习俗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器形。不同产地的西夏瓷器在胎质、造型、装饰风格和烧制技术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

图一 深腹罐1 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 198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3 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上世纪后半叶,甘肃武威塔儿湾村陆续有西夏瓷器出土。1990年至1992年上半年,武威市博物馆在塔儿湾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一批西夏瓷器。1992年下半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调查,发现了西夏遗址和瓷窑址,又出土了一大批西夏瓷器,其中不乏珍品。本文试将武威塔儿湾遗址考古发掘调查、采集及征集所获西夏瓷器的种类及特征特点做一归纳分析,以便今后在甘肃西夏瓷窑同宁夏西夏瓷窑的相互关系及瓷器质地、种类、器形、釉色、纹饰、制作工艺上的区别等方面,做进一步比较研究。

塔儿湾出土的西夏瓷器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生活用器、生产用具及雕塑艺术品。生活用具如瓶、罐、碟、碗、高足碗、圆壶、扁壶、尊和桃形挂饰、帐钩等;生产用具如属酿器的大型带流孔壶、罐、缸和窑具匣钵、支架及人物瓷范、纺轮等;雕塑艺术品有人物俑、人头像,包括马、狗等动物形象。

图二 圆腹、鼓腹、垂腹罐(自左至右)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一、器物种类

(一)罐

罐是塔儿湾遗址出土最多的器物,根据器形可分为深腹罐、圆腹罐、单耳罐、双耳罐和四系罐。

深腹罐(图一):19件,其中18件发掘品,1件征集品,其中2件有残缺。高30-50厘米不等。直口,平沿,短颈,溜肩,鼓腹,下腹渐收,圈足,器底有旋凸。有的短直颈,有的颈部饰粗凸弦纹。胎质较细,呈灰白色。装饰手法有单色釉、黑(褐)釉剔刻纹和白釉褐彩绘花。单色釉分黑、褐、黄、白、绿釉等,内外施釉,内壁釉面只及颈部,口沿刮釉,腹部以下露胎,一般采取多次蘸釉,交界处釉面略厚,有流釉现象,有的釉色不匀;黑(褐)釉多剔刻缠枝牡丹纹;白釉褐彩纹饰有卷草纹、莲花纹、缠枝牡丹纹等。卷草纹多在肩部饰一周,腹部绘牡丹纹或缠枝莲纹。通体轮修痕迹明显。有的在下腹近足处有一流孔,孔径约1厘米,应为酿器。

圆腹罐(图二:1):1件,发掘品。高21.5、口径11.5、最大腹围62、底径13.5厘米。直口,圆唇,短直颈,溜肩,圆腹,下腹微收,暗圈足,足底有旋凸。胎色微微发红。口沿施黄釉,釉面极薄,器身无釉露胎。通体轮修痕迹明显。

鼓腹罐(图二:2):1件,发掘品。高8、口径6、最大腹围32.5、底径7厘米,侈口,圆唇,口沿略有变形,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渐收,暗圈足。胎呈灰白色。内外施黄釉,釉面较厚,上釉不匀,特别是下腹部流釉、堆釉现象严重,底部无釉。

垂 腹 罐(图 二:3):1件, 发掘品。高6.7、口径3.8、最大腹围23、底径4厘米。直口,圆唇,斜溜肩,鼓腹下垂,暗圈足。胎呈灰白色。内外施褐釉,釉面较厚,外壁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

图三 单耳罐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单耳罐(图三):6件,发掘品。高13、口径6、最大腹围25、底径6厘米不等。侈口,束颈,溜肩,长圆腹,暗圈足,足底有旋凸。口沿有流槽,外凸,流槽相对一侧颈肩处有一桥形宽扁耳,耳背面有一道凹槽。夹砂胎,胎呈灰白色。内外施绿釉、黑釉或褐釉,口沿及腹部以下露胎。轮修痕迹明显。

图四 双耳罐1 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 甘肃省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采集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五 四系罐1 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2 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双耳罐:分为二式。Ⅰ式(图四:1)10件,其中8件发掘品,1件采集品,1件征集品。高23.6、口径14、最大腹围63、底径5.5厘米不等。敛口,斜沿,直颈,溜肩,微鼓腹,下腹内收,圈足,足底有一旋凸。肩部附对称双耳,上有3道凹槽。胎色发白。内外施褐釉,外壁腹部以下及口沿内壁无釉露胎。通体轮修痕迹明显。Ⅱ式(图四:2)1件,采集品。口径10.5厘米。直口,圆唇,直颈,下腹内收。颈肩处附对称双系,系上有3道凹槽。胎呈灰白色,内外施黄釉。轮修痕迹明显,下半部残缺。

四系罐(图五):2件,发掘品。高46、口径22、腹围117、底径15厘米不等。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圈足,足底有旋凸。肩部环4个宽扁耳形系,系上有2道凹槽。胎呈灰白色。内外施黑釉或白釉,下腹部无釉露胎,口沿内壁无釉。肩部绘或剔刻带状波浪纹、卷草纹,腹部剔刻折枝牡丹纹两组或绘褐彩缠枝花卉纹一周,衬以花叶,纹饰上下之间以弦纹相隔。通体轮修痕迹明显。其中一件罐下腹近足处有圆形一小流孔,孔径约1厘米,应为酿器。

(二)瓶

根据形制分为A、B、C三型。

A型分为二式。Ⅰ式(图六:1)3件,发掘品。高22.5、口径4.3、最大腹围47、底径9厘米不等。小口,圆唇,短束颈,溜肩,橄榄形腹,暗圈足。肩腹交界处有一凸棱。胎呈灰白色。有的施素釉,有的内外施黄釉或褐釉剔花。釉面匀净,外壁胫部以下及底无釉露胎。腹上下剔刻复线弦纹各一周,上下弦纹之间剔刻带状波浪纹一圈。通体轮修痕迹明显。Ⅱ式(图六:2)2件,发掘品。高20、口径3.5、最大腹围27、底径8.5厘米不等。小口,圆唇外翻,短束颈,平肩下折,桶状腹,暗圈足,圈足微微外撇。肩腹交界处有一棱。胎呈灰白色。内外施黄釉或褐釉,上釉不匀。腹部上下刻划双弦纹,弦纹之间剔刻复线波折纹一圈。

B型(图六:3)1件,发掘品。高8、口径3.5、最大腹围26、底径7.3厘米。小口,尖唇下翻,短束颈,折肩,直腹修长,下部微微内收,平底。胎呈灰白色。内外施酱釉,外壁釉不及底,肩部一圈刮釉。通体轮修痕迹明显。

C型(图六:4)1件,发掘品。高24、口径6.5、最大腹围38、底径7.5厘米。敞口,长颈,鼓腹,圈足。胎呈灰白色。内外施白釉,外壁釉不及底,轮修痕迹明显。

(三)壶

根据器形分为双耳壶、四系壶、六系壶、扁壶和执壶几种。

双耳壶(图七):1件,发掘品。高26、口径5、最大腹围60、底径8.8厘米。小口翻沿,束颈,溜肩,鼓腹似球状,下腹内收,圈足。肩颈处有宽扁状双耳,上有2道凹槽。胎色略微发白。内外施褐色釉,有流釉现象。口沿刮釉,肩部有涩圈。下腹部以下露胎。通体轮修痕迹明显。腹部有粘胎痕迹。

图六 各式瓶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七 双耳壶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八 四系壶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四系壶(图八):9件,发掘品。高49-62、口径15、最大腹围114、底径16厘米不等。侈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暗圈足。肩部饰4宽扁耳形系,上有3道凹槽,肩颈处有一圈绳索状附加堆纹。胎呈灰白色。施釉方式有单色黑釉、褐釉、绿釉、黑(褐)釉剔花及白釉褐彩等几种,均内外施釉,底无釉,肩部有涩圈,口沿内壁刮釉一圈。黑、褐釉壶腹部或剔刻缠枝牡丹纹一周,或剔刻两组菱形开光,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各一株,两组开光之间刻划花卉纹。白釉用褐彩绘缠枝牡丹纹。通体轮修痕迹明。有的壶近底处有一小流孔,孔径约1.7厘米。应为酿器。

六系壶(图九):3件,发掘品。高55-61、口径17、腹围126、底径17厘米不等。侈口,翻唇沿,束颈,圆肩,下腹内收,暗圈足。肩部均匀环置6个宽扁耳形系,系上有3道凹槽。胎呈灰白色。有单色釉和白釉褐彩,肩部有一周涩圈。口、颈处无釉露胎。白釉壶内壁施褐釉,肩部以下褐彩绘牡丹纹,仅存6朵,上下各辅以一道弦纹;腹部绘天鹅10只,向同一方向展翅飞翔,周围辅以祥云。通体轮修痕迹明显。有的下腹近底处有一流孔,径约1厘米,当为酿器。

图九 六系壶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十 扁壶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扁壶(图十):2件,其中1件发掘品,1件征集品。高25、口径6、最大腹围59、腹侧足径8.9、底径8厘米。小圆口,翻唇沿,束颈。肩部有2宽扁耳形系,系上有2道凹槽。扁圆形腹,腹前后两侧及底部均有圈足。胎呈灰白色。内外壁均施豆绿釉,腹足一面有釉,一面无釉。通体轮修痕迹明显。

执壶(图十一):1件,发掘品。高9、口径5、最大腹围26.5、底径5.5厘米。敞口,溜肩,鼓腹,圈足。器壁一侧由口及肩有一宽扁系,略有变形,上有2道凸棱,腹部一侧有一锥形短流。白色胎微微发红。内外施黑釉,施釉较厚,釉色光亮,外壁釉不及底。

(四)碗

根据器形尺寸,分为大碗、小碗、高足碗三种。

外褐内白釉大碗(图十二):2件,发掘品。高14、口径31.5、底径10.5厘米不等。敞口,卷唇沿,深腹,下内收,圈足,足底挖足较深,呈现出挖足过肩的特征。胎呈灰白色。内外釉色不同,外施褐釉,内施乳白釉至唇沿,唇沿下一圈及足底露胎。外壁轮修痕迹明显。碗心及足端有叠烧痕迹。

黑釉大碗(图十三):8件,发掘品。高12.2、口径31、底径12厘米不等。敞口,平折沿,深腹,下内收,圈足,挖足较深,呈现出“挖足过肩”的特征。胎呈灰白色。内外施黑釉或褐色釉,釉面细腻光亮,外壁腹部以下露胎,足底有釉。口沿处有一处积釉。碗心有涩圈,通体布满轮修痕迹。

图十一 执壶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十二 褐白釉碗1986年武威市建国街复兴巷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十三 黑釉大碗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十四 白釉小碗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十五 高足碗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白釉小碗(图十四):5件,发掘品。高4.1、口径12、底径3.8厘米不等。敞口,卷沿,深腹,圈足,挖足较深,呈现出挖足过肩的特征,足底有旋凸。胎呈灰白色。内外施白釉,釉色略微发青,外壁施釉只及口沿。碗心有叠烧痕迹。

高足碗(图十五):3件,发掘品。高6、口径12、底径4、足高1.5厘米不等。敞口,深腹,下腹内收,高圈足。胎呈灰白色。内外施白釉,外壁釉面不及底,圈足露胎。外壁轮修痕迹明显。碗心有叠烧痕迹。

图十六 高足盏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十七 碟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五)高足盏(图十六)

7件,其中6件发掘品,1件征集品。高4.5、口径9.7、底径3.5厘米不等。敞口,斜壁,高圈足呈台座状。胎呈灰白色。内外施白釉,外壁釉不及底,施釉不均,有流釉、积釉现象,圈足露胎。胎体较厚,盏心留有叠烧痕迹。

(六)碟(图十七)

7件,发掘品。高2.5、口径10.6、底径4厘米不等。折沿,浅腹,圈足,挖足较深,呈现出挖足过肩的特征,足底有旋凸。胎呈灰白色。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只及口沿,有流釉现象。外壁轮修痕迹明显。盘心有叠烧痕迹。

(七)缸(图十八)

1件,采集品。高30、口径17、底径13.2厘米。广口,平沿,短颈,深腹内收,暗圈足外撇。胎呈灰白色。内外壁施绿釉,外壁釉只及腹部,口沿、下腹及圈足无釉露胎。腹部有脱釉现象。通体轮修痕迹明显。下腹近足部有一流孔,径约1厘米,当为酿器。

图十八 缸2008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采集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十九 尊1993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二十 手制白釉人物像、人头像1、2 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3 1993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八)尊(图十九)

1件,发掘品。高18.6、口径17、底径10厘米。花口,呈六瓣,口沿宽大翻卷波折,似荷叶外卷,短颈,折肩,直腹,中间微微内收,圈足,足底有旋凸。胎质较粗,胎色微微发红。内外施深褐色釉。下腹部近足处露胎,腹部有粘胎痕迹。颈部饰凹弦纹1道,腹部饰凹弦纹3道。通体轮修痕迹明显。

(九)雕塑品

1.人物俑、人头像

白釉点褐彩人物俑(图二十:1):1件,发掘品。貌似一老妇人。高6、宽4厘米。手制,灰白胎,圆脸,盘卷发髻,雕出眼、鼻、嘴。褐釉染发,褐彩描眉,黑釉点睛,目光前视。身着白釉点褐彩长袍。呈单腿跪坐姿,双手前置似握槌交替击鼓,双腿间有一圆形鼓状物,着靴。

白釉人头像(图二十:2-3):2件,发掘品。一件残高约4、宽3、厚2.5厘米。圆脸,头似戴瓜棱帽,雕出眼、鼻、嘴。褐釉染帽,黑釉点睛。另一件残高约4.4、宽2.2、厚2.5。圆脸,似盘攒发,雕出眼、鼻、嘴。褐釉染发,面部施白釉。

2.动物俑

残白釉褐彩纹马首(图二十一):1件,采集品。残高约8厘米。手制。灰白胎,胎体上雕出马首、眼、鼻息、嘴、马耳、马鬃。通体施白釉,黑釉点睛,马颈黑釉点彩,表情生动传神。马身残。

白釉立犬(图二十二):1件,发掘品。残高约4.5、长8.5、宽2.2厘米。灰白胎。立姿,头前伸,竖耳,卷尾下垂。四足残。上体施白釉,下腹及腿无釉露胎。犬耳、尾巴捏制成型,雕出眼、鼻、嘴,黑釉点睛,极具动感。

(十)人物瓷范(图二十三)

1件,发掘品。长7、宽5厘米。正面为阴模,纹饰部分内凹,背面略呈弧形,光背无纹饰。胎呈灰白色。瓷范一侧施有少许青釉,其余部位无釉露胎。底残。用于模制人物像。

(十一)挂钩(图二十四)

2件,发掘品。高3.3、宽3.7、底径2厘米不等。弯钩形,底有一穿,穿径0.4厘米。胎呈灰白色。施褐色釉,釉不及底。挂钩尖端有一处脱釉。

(十二)桃形挂饰(图二十五)

1件,发掘品。高4.6、径4厘米。呈尖桃形,平底。底部及侧面靠下部位各有一孔,孔径0.8厘米,两孔相通,用于系物。胎色发灰。通体施褐釉,底无釉。根据器形推断,应为挂饰。

(十三)纺轮(图二十六)

3件,发掘品。高1.5、直径3.7厘米不等。表面呈瓜楞状,上有8道凹槽,平底,自上而下贯有一孔,孔径0.8厘米。胎色发灰。通体施褐釉、黑釉或白釉,底无釉。

图二十一 白釉褐彩马首2008年武威市塔儿湾遗址采集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二十二 白釉立犬俑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十四)窑具匣钵(图二十七)

1件,发掘品。高10、口径11.5、底径6厘米。敞口,平沿,斜壁,小平底,底心有一圆孔。通体无釉,胎呈灰白色,轮修痕迹明显。

图二十三 人物瓷范1993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十五)窑具支垫(图二十八)

6件,发掘品。高4.5、口径4厘米不等。上下两底均为圆饼状,中间以一圆柱体相连接,整体呈“工”字形。胎呈灰白色,通体施褐釉。

二、造型

甘肃武威塔儿湾瓷窑址生产的西夏瓷器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地区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显示出强烈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器物造型除中原地区常见的瓶、罐、碟、碗、高足碗、圆壶等器形以外,许多造型很特殊。如绿釉双耳扁壶,在扁壶腹部两侧中央各有一圈足,装上液体如酒或水,既可在坚实的双耳上套上绳索,挂在帐篷里,或可在行进中的马背上使用,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平放在桌上、炕上使用。又如酱釉小双耳罐,壶的口沿做成一朵圆菇状,颈部较短,斜肩,腹部宽实肥厚,颈肩的双耳小而结实,容量很大,这也是游牧民族喜用的器物。褐釉大瓷碗突显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性格。口沿前端有流槽的单耳罐,非常适合盛煮牛奶、羊奶,器形似元代以后流行的僧帽壶的前身。党项族地处西北沙漠地带,气候干燥、少雨而缺水,贮存水就成了其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四系或六系的大罐、壶出土量较多,就是他们最好的生活写照。

三、成型和装烧方法

这批瓷器的成型方法一般有三种,即轮制、模制和手制。轮制瓷器均为圆形器,如碗、盘、盆、钵及瓶、罐等。模制主要指人物、纺轮、帳钩或个别器物上的小部件。手制一方面是指制作陶瓷雕塑品,如人物、动物等;另一方面是指将轮制、模制或手制好的部件粘接起来,如瓶颈、器耳、器嘴和器柄等。

这批瓷器的装烧工艺系宋代北方诸窑普遍采用的一种装烧方法。使用匣钵可保护坯体,同时,匣钵可以摞烧,提高装烧量。匣钵内的坯体主要是顶碗覆烧,碗、盘施釉后在内底刮掉一圈釉,然后倒扣在顶碗上,依次倒扣数件乃至十几件,再装入匣钵内烧制。或在碗内底撒一层砂粒,形成砂圈,同样依次倒扣于顶碗上,装入匣钵内烧制。有的碗、碟、钵等小型器,在施釉后将口沿部的一圈釉层刮掉,然后口对口装入匣钵内,形成芒口瓷。也有一大一小搭配烧制的,如碗、碟等。还有直接入窑烧制法,主要烧制大型器,如罐、壶、缸等,装烧时不用匣钵,为了避免瓷器间相互粘连,在物件之间放上支钉。在个别出土瓷器上发现有瓷胎粘连现象。

图二十四 挂钩1993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二十五 桃形挂饰1993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四、胎质及釉色

塔儿湾出土西夏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胎体比较粗,制胎时多少都会掺加一定的细砂,细砂在胎体中起到强煅作用,所以胎体坚硬结实。胎质有粗细之分。粗瓷即胎土未经洗练,胎土中含较多量的砂,胎色泛红,器壁较厚。主要器形有四系罐、多系壶、缸等大型器物。细瓷胎土经洗练,含砂较少,胎质细密,胎色浅黄或灰白,器壁略薄。主要器形为碗、碟、罐、壶、瓶、钩、纺轮等生活用具。瓷器胎色都不够纯,有的发黄,有的泛红,有的泛灰。釉色从出土的瓷器来看,主要有黑、白、绿、黄、褐釉瓷,以黑、白瓷数量最多。黑瓷以黑釉粗瓷最多,也最好。白瓷质量普遍较高,有两种:一种比较细腻,釉色白度较高,胎体比较薄,生产数量少;另一种比较粗糙,釉面不够光润,发涩,釉色白中发灰。有的是同一种釉,由于火焰烧成气氛的不同,釉面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图二十七 匣钵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五、装饰技法

装饰技法主要有单色釉、剔刻釉及白釉褐彩等。其中单色釉数量居多,剔刻釉、白釉褐彩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剔刻釉多用于黑(褐)色釉器,以剔刻花部分露出胎色与釉色间的色差起到装饰作用。方法是在粗胎上施釉,然后根据创意划好花纹,剔掉花纹以外的地,露出胎的本色。这些瓷器没有剔除的釉层部分很明亮,而露出的胎体却很粗糙,刀锋非常犀利,以简洁有力的线条表现出深邃的意境,如婀娜多姿的牡丹花、含有宗教意味的莲花纹等,显示出其民族的生活韵味和信仰。开光装饰技法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也是西夏瓷器最突出的特征,塔儿湾的西夏瓷器中在壶、罐等腹部主题纹饰上常见。开光全部采用剔刻技法,即开光内剔掉花纹以外的地,露出浅色的胎,而且开光形式不拘一格,有菱花形、连弧形等,开光外划满斜道纹或水波纹,利用胎釉间的强烈反差突显花纹立体效果,开光内花纹有浅浮雕之感,艺术效果极佳,突显党项民族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图二十九)。

图二十八 窑具支垫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六、纹饰

纹饰题材有植物纹、动物纹和图案纹饰等。牡丹花纹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体现了西夏人民对牡丹花情有独钟,这也可能与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幸福美满有关。塔儿湾窑址出土的瓷器大多采用剔刻和彩绘各种牡丹纹饰,多用于壶、瓶和罐上。以剔刻技法为多见。其中折枝牡丹以一朵花为多,也有两朵或三朵的,枝叶舒展,花姿各异;缠枝则无界限,布满整个画面。莲花纹也有出现。我国人民自古即喜爱莲花,同时,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西夏民族信奉佛教,所以,莲花也是西夏瓷器常见的纹饰。

除上述几种主要纹饰外,还有不少作为边饰,如卷草纹、几何纹、水波纹、卷云纹等。卷草纹是在一条横向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主茎上,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其他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的装饰带。卷云纹像一朵朵翻卷的白云,多饰于瓶腹部下边。几何纹有Z字形、山形和波浪形等,连续不断,呈一带状,在器物的口部和瓶腹下边常有此边饰。

动物纹饰发现不多。塔儿湾遗址出土的白釉褐彩花鸟纹六系壶,肩部以褐彩绘牡丹纹,腹部绘天鹅10只,向同一方向展翅飞翔,周围辅以祥云,构图生动别致。列队飞翔的大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北地区天高云淡的原野风情,颇具游牧民族的生活韵味,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图三十)。

七、铭文(图三十一)

塔儿湾西夏瓷窑出土的不少瓷器或瓷片上刻写或毛笔书写有西夏文字或汉字,有纪年、姓氏、名字、编号和报废原因等。从铭文内容上可以看出塔尔湾不但有瓷窑,而且瓷窑的生产、管理机构比较健全,瓷器烧制成功后,要进行登记检验,验看是否合格。如武威塔儿湾遗址出土部分瓷器里,一件褐釉残瓷下腹露胎处墨书“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汉字,为公元1214年西夏神宗李遵顼时的制品。一件褐釉剔花残瓷罐,腹中部素胎上墨书约19个西夏文字,译为“斜毁,发酵有伤,下速斜,小”,意思是此物为废品;一件白釉褐花牡丹纹瓷瓮,腹下部无釉处西夏文写有“第五号瓷瓮”,当为瓷器编号;一件白釉绘缠枝莲纹罐露胎处墨横书西夏文草书2个,译为“芦五”;还有墨书“卢吕三”等汉字及个别的西夏字,应为工匠或器主名。还有一些瓷器底部或露胎处写有“一”、“+”等符号。值得注意的是塔儿湾出土的两件瓷罐的肩部刮釉处分别写有字体相同的“郭属”两字,当为同一工匠制作或同一器主名。

图二十九 黑釉开光剔刻牡丹纹199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三十 白釉褐彩鸟纹1991年武威市古城塔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图三十一 瓷器铭文1 1991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2 1982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武威市博物馆藏

3、4、5 1993年武威市古城乡塔儿湾遗址出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八、结语

甘肃武威塔儿湾遗址出土的这批西夏瓷器,90%以上为考古发掘品,可称为武威西夏瓷器的标准器。它们特征鲜明,手法粗犷,形态各异,釉色分明,纹饰简洁,别具一格,显示出武威作为西夏王朝的陪都,在手工业和制瓷工艺方面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甘肃武威在西夏王朝时称西凉府,为西夏的陪都。上世纪后半叶,这里出土了大批西夏瓷器,说明武威当时曾有发达的制瓷业。从这批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上可以看出,武威塔儿湾瓷器一方面保持了宁夏西夏瓷器的风格,一方面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制作出粗犷质朴、富有地方特点的瓷器。这批瓷器与宁夏出土的西夏瓷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着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器物种类相对较少,最具特色的多系壶、大罐、缸、黑釉大瓷碗、单耳罐、扁壶等,反映了武威当地半农半牧的民族生活习俗。其中的黑釉大瓷碗,口径超过30厘米,在全国西夏瓷器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瓷器胎质大多数较为粗糙,含砂量较高。装饰单色釉数量居多,釉色品种丰富,以白釉、黑釉、褐釉、绿釉、黑(褐)釉剔花和白釉褐彩绘花为主。剔花釉装饰工艺做工略粗,瓷胎表面上几乎不使用化妆土,大都在胎上施釉,然后直接剔刻出花纹,釉色跟底色互相衬托,呈现出一种粗犷奔放、美丽大方的花纹,这点与宁夏出土西夏瓷胎上多施白色化妆土,然后精雕细刻的手法有明显差别。宁夏瓷器印花纹饰较多,而塔儿湾瓷器中目前还没见到印花纹饰。纹饰内容上,宁夏西夏瓷器主题花卉纹饰、动物纹饰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而塔尔湾的纹饰相对简单,主题花卉纹饰主要是牡丹花,少见莲花,动物纹目前仅见大雁纹。

二、大型瓷器作为一种贮存水或粮食的生活用具,在宁夏灵武窑、回民巷窑址也多有出土,但最高一般不超过50厘米,而塔儿湾出土的瓷壶高度达到60多厘米,其中一些大罐、壶或缸,在腹部或近底沿处有一小流孔,这种瓷器应该是酿制酒或食醋等用途的专用器皿。这些大量出土的多系带流壶、四系带流罐、带流缸等酿酒器,显示出当地酿造业已经相当发达,而且已经熟练掌握了酿制烧酒的蒸馏工艺。党项人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出征、狩猎、赏罚、盟誓、复仇都要饮酒,酒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西夏攻占凉州后,开始大力发展农牧业,酿酒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这些酿酒器具的大量发现,可以证明西夏酿酒业真正的繁荣,是从当时的西凉府开始的。

三、人物俑和动物造型独特别致,特别是人物俑,宁夏西夏瓷人物俑多秃发,而这里的人物俑均用褐彩施出各种发髻,改变了过去对党项人多秃发的认识。

四、这里首次发现了人物瓷范,表明当时大量制作人物俑,已能批量生产。

五、武威西夏瓷器大量出土和瓷窑址的发现以及瓷器上的铭文内容,说明武威塔儿湾瓷窑应该是西夏瓷器的官窑。

综上所述,甘肃武威塔儿湾遗址出土的这批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夏民族经济文化、西夏瓷窑的分布情况、地域特点、生产工艺、烧造技术、装饰手法以及西夏甘肃瓷窑同宁夏瓷窑和宋代中原瓷窑相互间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

[1]史金波:《西夏文物·甘肃编》,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2]韩小忙、孙昌盛、陈悦新:《西夏美术史》,文物出版社,2001年。

[3]党寿山:《武威文物考述》,武威市新闻出版局,2001年。

[4]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5]于文荣:《西夏瓷器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2005年。

猜你喜欢

白釉底径武威市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