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有价值的语文课堂

2019-04-14高学成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葫芦价值目标

高学成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于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而忽略或轻视了这些教学行为背后真正能够为学生带来什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能真正从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教师展示才华、炫耀学识和技法,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标。简而言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是课堂教学行为价值的根本体现。

那么,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价值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呢?

一、革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价值

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持有的基本态度、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教学理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者有什么样的学科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科教学行为。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节课还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注重言语细节、教学流程的完成,心目中全然没有学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展示得再完美,如果学生没有发展、没有收获,那么这节课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在反思或评价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如何、参与情况如何,以及最后的完成度如何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着眼点才算是落在了正确的地方,才有可能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

我们不妨看一个教学案例——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导入环节。教师出示葫芦的实物,问学生想不想摸一摸。学生纷纷要求上讲台摸。教师陆续请了六七个学生上去。讲台上的学生推推搡搡、叽叽喳喳;讲台下的学生伸长了脖子、伸直了手,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来!我来!”。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四五分钟后,教师让讲台上的学生都回到座位上,对全体学生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要的是葫芦》。”然后齐读课题,课中再也没有用到“摸葫芦”的资源。议课时,执教老师认为导入环节是成功之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点也得到了部分议课教师的认同。

但笔者认为,这显然是一个低价值或无价值的教学行为。这个导入环节看似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细想一下,这不是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对摸葫芦的兴趣。这种兴趣又没有很好地迁移到课文的学习中来,这个导入环节与本课的学习也没有什么关联。更何况,学生在这一环节也没有得到任何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的提升。摸了葫芦之后,如果要求学生说说葫芦的样子以及摸后的感受和心情,进而说说对葫芦的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了解,将活动与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及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行为就有了价值。

二、完善教学设计,创造教学价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剧本”,是预设。它决定着教学行为该走向何处、该怎么走。这也就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教学的结果会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来创造教学价值。

首先,要解读好教材。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就是能够正确地解读一篇课文。既要解读这篇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又要解读这篇课文承载的学习任务;既要解读课文本身,如内容、结构、写法等,又要清楚地知道哪些点可以成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新的增长点。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课文《桥》,有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言文字,说说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找出描写环境的句段,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很容易读懂的,再这样反复地理解教材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体会该篇微型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特点,重点体会微型小说的结尾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摩尔根掉井里去了》《窗》《雪夜》等微型小说,从而获得对这一体裁的文章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其次,要确定好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义務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对于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之间又是相伴相生、密不可分的,如果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机械地从三个维度思考的话,可能会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目标太多,什么都抓,无法顾及。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一课一得”,每一节课瞄准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扎实,做出效果来,做出层次来。至于其他目标,如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随着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实现。那么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其一,教师心中一定要按照学段构建起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明确在什么年级学习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不缺位,也不越位。

其二,在体系中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避免造成重复低效。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建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好取舍,做好选择,尽可能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要重点训练学生围绕总起句构段的能力,教学《渔夫的故事》要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再比如,阅读教学中涉及比喻句,低年级学生应是初步接触这种修辞,知道“像……一样”这类句子是打比方,也叫比喻;中年级应是认识这种修辞,了解比喻句的三个组成部分,会说“把什么比作什么”或“用什么比喻什么”;高年级则是充分了解这种修辞的各种样态及作用,如有的比喻句没有本体,有的用“是”作为比喻词等。

其三,要突破教材的限制。阅读教学要从“1”走向“1+X”,也就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走向一篇带多篇文章的学习。这些文章或主题相同,或结构相似,或写法有差异等,利用多篇阅读进行强化巩固、能力迁移或是比较赏析等,增加阅读或写作的量,将阅读、写作能力进行迁移或巩固,提升课堂教学价值。

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撰写教学设计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二是要采取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非以教师的讲授、牵引为主;三是要设计大问题、围绕大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有自主或合作学习的空间。

三、改进教學行为,提升教学价值

理念的转变、设计的完善都是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价值的先决条件。真正不折不扣地将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中,才能实现这个价值。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行为尽可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是在亲身实践中得以增长的。课文要让学生静静地读,反复地读;生字要让学生一笔一画地写,慢慢地写;问题要让学生仔细地思,认真地想;交流要让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充分地说……教师适时点拨,切不可越俎代庖。其次,要尽可能地调整教学行为,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获取知识、得到锻炼。比如,整体感知课文环节,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思考,然后教师让两三名学生回答,稍作评价、总结就结束了。如果改变一下教学行为:让所有的学生自主思考以后,相互说一说(可以跟同桌说,也可以在小组内说),再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分享,这样的教学行为带来的效益也会大大提升,因为在短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进入了思考与表达的状态,都得到了锻炼。最后,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应该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发展。比如,结合课文训练,让学生用“关心”一词造句。一个学生说:“妈妈非常关心我。”紧接着,另一个学生说:“爸爸非常关心我。”第三个学生说:“老师非常关心我。”……这样的训练没有关注学生更多的发展,而是简单重复,没有收到语言训练应有的效果。如果当第二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和第一个孩子造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句子来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造不一样的句子呢?如将句子变长、运用修辞手法等。如此进行下去,学生的造句水平就会不断提升,语言训练就会有层次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行为,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才应该是课堂教学行为价值的真正追求。

猜你喜欢

葫芦价值目标
葫芦瓜
一粒米的价值
宝葫芦
“给”的价值
画葫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