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老城滨水区更新策略初探
——以绍兴市环城河及其周边地块概念规划为例

2019-04-14李青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双修环城

李青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0

1 项目背景

2015年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首个试点城市,开启了国内城市“双修”活动,至2017年住建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完成一批有成效、有影响的“双修”示范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在降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城市水系在城市格局、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方式的改变及产业升级的需求,老城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活力丧失,逐渐边缘化。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核心的“城市双修”理念,对这类老城滨水区的有机更新极具指导意义。

(1)以水系生态修复为突破口,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重塑滨水区景观风貌;

(2)用更新织补的方式,拆除违章建筑、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3)维护城水格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文脉,塑造城市魅力;

(4)对滨水区存量土地和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和再利用,激发空间活力,完善城市功能,实现新区和老区的协调发展。

2 基地概况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建城2500多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也是著名的水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境内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河道密布,湖泊众多。

绍兴环城河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鉴湖修筑,宋代基本形成稳定的水城格局,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城内共有河道33条,总长约60千米。府河主要以防洪、排水、生活为主要功能,局部河段承担交通运输功能。时至今日,环城河全长约12.5千米,城内水域面积大幅减少,以环城河为基,仍可将兰亭景区、鉴湖、会稽山等景区连为一体,但由于堰、坝等水利设施的修建,难以实现全域通航。

3 现状问题诊断

本案通过现场调研及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现状环城河及其周边地区存在五大问题。

(1)水系连通问题:环城河与内河水系存在高差,目前完全信靠泵站从环城河向城内提水,每12小时完成一次人工水循环;

(2)水质维持问题:环城河经过治理,主要河道水质良好,但内河水系常年通过泵站换水,水动力不足,内河至环城河出水口附近水质相对恶劣;

(3)交通封闭问题:环城河周边多为居住用地且设有围墙,与古城缺少联系;另外沿环城河慢行系统存在多处堵点,难形成连续的步行、骑行网络;

(4)文化传承问题: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绍兴,有多处文化资源点分布于环城河及内河水系周边,但由于内外水系有高差且为闸所隔,游船航线不能贯通,没有一个连贯的体验载体;

(5)业态更新问题:内城呈现老年化趋势,对新兴产业、劳动力吸引力严重不足;另外从土地利用及权属情况看,具有更新可行性的区域仅占16%。

4 目标定位

基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将绍兴市环城河及其周边地块定位为城市双修示范带,打造为集生态体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滨水慢游、商旅服务、高尚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

5.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六大规划策略

5.1 生态修复策略

(1)自净能力恢复:采用水下森林技术,构建水下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使环城河水质全年基本维持在地表水三类水标准。由于闸口附近水质恶化比较明显,规划近期将出水闸前后河段、(不少于1公里)作为水质净化和河道自净功能提升示范段;远期将该经验推广至整个环城河,乃至整个内河系统。

(2)健康河网修复:清淤去闸、打通河道,重现“一河两街、内外相通”的河网格局。规划近期将环城河东西侧的内外河分割闸、东郭节制闸两个闸口改造为可供乌蓬船通行的船闸,实现内外水系局部通航;远期针对内河系统河道固化、桥下净空不够、体验感差等问题,通过河道清淤,局部下挖,河底生态化修复,使内河水位整体下降30-50厘米,消解内河水系与环城河的水位高差,实现内外水系连通,能够长期开放或取消闸口,使水体恢复自然流动。

(3)海绵功能提升:海绵功能植入,逐步提高城市蓄水能力。规划近期对环城河周边绿地公园、滨水街区、城市道路进行改造,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远期根据《浙江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要求,实现全市年径流总流控制率不低于75%的目标。

5.2 城市修补策略

(1)滨河界面激活——敞空间,注活力。主要通过“拆、增、改”三大措施对滨河封闭界面进行改造,“拆”即拆除滨河围墙,将现状封闭空间打开,把古城人气引导至环城河,将环城河景观渗透到周边地块当中,保持景观通廊;“增”即在腹地足够的滨河区域,结合休憩节点增设可移动商业设施;“改”即对局部居住社区的一层进行开放式改造,复合商业功能,提升滨水界面活力。

(2)慢行网络更新——强流动,重体验。滨水慢行系统重点强化环城河流线流动性,打造由“三环一带”构成,水陆一体化的“大水城”慢行网络。“三环”主要指滨水慢行系统,通过增设浮桥、改造桥下步道等措施疏通堵点,形成连续的环城河步行内环、骑行内环和步行外环;“一带”主要指环城河水上观光游憩带,通过节制闸的改造,将环城河航线与内部已有的乌蓬船游线连通,实现内外连通,大小游船相互补充,完善水上游憩网络。

(3)功能业态升级——年轻化,传文脉。以环城河为线索对滨水区域进行评估,植入年轻有生命力的业态,打造环城河“六大节点、两大主题游线”,让环城河成为吸引新生力量进入老城的纽带。

图1 概念方案生成示意图

6 结论

本文针对绍兴市环城市河及其周边地块现存的问题,在“城市双修”理念提导下,提出了“自净能力恢复、健康河网修复、海绵功能提升、滨河界面激活、慢行网络更新、功能业态升级”六大规划策略,为老城滨水区有机更新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借鉴。中央倡导的“城市双修”不仅包括对城市物质空间等硬件设施的修复修补,也包括对社会文化、公共服务等软件设施的修补;不仅需要对项目的合理甄选、计划周密,也需要法规制度的完善优化。由于项目内容及篇幅的限制,在重修社会治理、重铸文化认同等方面有待下一步思考和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双修环城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