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尽人生眼界宽

2019-04-13奚雪群

速读·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荀子文言文言文

奚雪群

《庄子》的《逍遥游》和《荀子》的《劝学》都是高中文言必读篇目,读《庄子》的《逍遥游》,纵横捭阖,让我拜服于庄子不羁、飘逸、洒脱的文风;而读《荀子》的《劝学》,字里行间,让我触摸到荀子从容、质朴、厚实的气质。

一样的大开大合,《逍遥游》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劝学》拣撷生活,娓娓道来。一样的令人叹为观止,《逍遥游》令我产生一种高不可及的肃然,《劝学》却让我感受到春风拂面的亲切,从而滋长出品啧的冲动。

《劝学》是以“性恶”论为前提的一篇集中阐述荀子教育观的说理性散文,面对这样一个关乎人性修养和文化传承的重大议题,荀子没有搬起一副尊者的面孔,来一番当头棒喝,让芸芸纵生幡然醒悟,也没有装出智者先师的样子,编一套空谷梵音,让凡夫俗子顿开茅塞。

荀子就如一位邻家大哥,引领着我们回归日常生活,关注质朴生活,反思生活哲理,感悟生活真谛。他以丰富的生活现象作类比,深入浅出,层次清晰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方法,让说理植根生活,很接地气。以生活为纽带,也就容易引发读者认知共鸣,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自然成了不言而喻的共识,这样的说理自然会事半功倍。

第一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从“蓼蓝”到“靛青”,它们的“青”的基本属性没有变化;从“水”到“冰”,它们的“寒”的基本属性也没有变化。但经过“取”“为”的环节,“蓼蓝”“青”的属性,“水”“寒”的属性,都得到提升。这是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以此类比,读者自然意会学习可以发展个人特长,可谓不言而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由“直木”到“曲轮”,经过“輮”的环节,既丰富了木的用途,更让木的属性随心所欲。由此,读者感悟学习可以使自己获得“君子”的天赋本性,达到“知明儿行无过”的境界,学习可以改造自我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段,荀子先直白指出学习要摆正“学”“思”位置,再以“博见”,一味靠“跂而望”,终因身量所限,难能如愿,唯有“登高”,方能得偿所愿作类比,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正如俗语说的一样:一个人可以矮一些,如果站在山顶上,就会高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个人再高,如果站在深渊里,也矮得不如侏儒。学习也是如此,与其好高骛远,虚度光影,不如只争朝夕,学在当下。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荀子又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种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举动作类比,辅以能够有效强化语气的否定转折句,引领读者通过反思人类如何借助“登高”、“顺风”、“舆马”、“舟楫”等外部条件,克服因身量不足、风向干扰、脚力不济、江河阻隔等因素制约而造成的人类活动局限,让人豁然开朗,学习的作用原来就是这么简单:认识普通人只要不断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就能缩小与君子的差距,甚至成为君子。或者说,君子并不神秘,只要学会借助外物,人人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文章前两段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两个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正契合了荀子一贯坚持的“性恶论”。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接下去讨论“怎样学习”,就成了行文的必然逻辑。

第三段,荀子运用了“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驽马”、“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蚓之心一”、“蟹之心躁”等十个比喻,辅以正反对照,反复点击“积”、“舍”、“心”三个关键词,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论述了“学不可以已”。而这些都炼狱于寥寥118字里,着实令人叹服。

所以,在笔者看来,荀子的这篇仅有287字的说理性散文,之所以有着百读不厌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悲悯芸芸众生,劝勉人们通过学习,弃“恶”向“善”的厚重情怀,更在于它于大开大合之间,能植根生活,举重若轻,点铁成金的通俗化说理意识。

有人说失去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返回到崇敬,是恢复智慧的前提。《劝学》就如生活万花筒,荀子让我们看到大师接地气的一面:面对繁杂得让人近乎麻木的生活琐事,荀子不是摆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而是脚踏实地,心怀敬畏,把生活视为人类智慧的“海洋”,处处留心生活,洞察生活哲理,做虔诚的生活信徒,用心体悟生活魅力。所以,我们诵读荀子的《劝学》,感受其有如泉涌的不竭才思,崇敬他的睿智时,不但不会让人对他陌生之感,相反会让人觉得他很亲切。这就是荀子《劝学》说理通俗而透辟之关键所在,也是荀子这篇说理性散文的最大魅力所在:哲理植根生活,理据来之生活,阅尽生活眼界宽,看透人生脑洞开。我们后学师生,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点,并要以此作为学习荀子《劝学》的“教”、“学”切入口,吃透文本哲学思想,感悟文本艺术魅力,透射说理性散文的本来面目,打消学生对说理性散文的恐懼心理,以读促写,实现阅读教学从读到写的飞越。

有了这样的定位,我们的“教”、“学”思路便会清晰而灵动起来。

第一,文言文教学,我们永远无法绕开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字词往往是文言阅读卡壳之所在,重点字词的障碍一经扫除,全文的阅读也就八九不离十。虚词尤其是高考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的运用,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的掌握,120个常用实词的积累等。可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较为自主地透彻理解这些字词,而不是简单地先由老师讲述,后由学生去死记硬背。虽说,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记的现象司空见怪,但却万万要不得。因为这样,只会导致文言教学效率低效,天长日久,还会让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滋生畏难厌学情绪,给文言文教学留下无穷贻害。都说欲速则不达,对于《劝学》这样的植根生活,难解字词又不多,并且大多为动词的说理性散文,我们不妨让学生先回忆并描述生活现象,梳理生活原理,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推演文中关键字词含意,必会心有所悟,记忆深刻。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水”的物理形态由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叫“凝结”,所以,“为”是动词,读wéi,意思是“凝结”;“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结合我们对竹制家具中曲形边框的制作回忆,我们就会比较容易想到,“輮”通“煣”,意思是“以火烘木,使其弯曲”。无需逐一枚举,相信大家都能感悟,根据本文特点,以此种方法学习重点字词,学生在透彻掌握所教字词的同时,还能学会依据语境(生活)推演词汇的方法,同时,又以这个词的理解作为触发点,强化了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为文本的学习夯实了基础,可以说,一时的费时正是为了长久的省时。

第二,文言文教学,不能有“言”无“文”,强化对“文”的鉴赏,方能传承中华悠久文化。荀子《劝学》以生活现象类比说理,举重若轻,但并非漫不经心,他把对生活现象精准概括体现到了极致。荀子以最精炼的笔墨动态描述生活现象,揭示变化过程,强调变化结果,往往都是寥寥数字,却能引发读者透过生活表象看清生活深层哲理,思考生活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学《劝学》这篇文言短文,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概括出作者荀子分别从哪些角度,运用了那些生活现象类比,更要引导学生弄清生活现象与所述之理间的类比点,理解作者论证逻辑,感受荀子文章植根生活,思维奔放,大雅大俗,气势沛然的艺术魅力。在荀子的《劝学》中,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及透露的崇高情怀,与说理的质朴生活素材及表情达意之朴实简明词汇,显得如此浑然天成,它让我们一改成见,真切感受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非那么泾渭分明。如果说读庄子的《逍遥游》,让人感叹之余产生望而却步的敬畏,那么,读荀子的《劝学》,就会让人陡然生出余味无穷,欲罢不能的纠结,可以这么说,雅俗共赏,百读不厌才是《劝学》最大的艺术魅力。荀子的《劝学》没有太多的古汉语词汇需要我们老师讲解,没有太过深刻的哲理需要我们阐析,也没有原创艺术密码需要我们破译。老师教习《劝学》,应秉承放手态度,以“读”代“教”,让学生去反复诵读文本,联想生活,以此获取阅读灵感,疏通文句,感悟特色,而教师只需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共享阅读成果的时候,适时抛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方向,调控学生探究深度。

第三,文言文教学,我們还需关注其以“读”促“写”的文本价值。有关读的作用。古人早有定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各方面肯定了读的作用。读的方式有多样:自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我认为都离不开音读、义读、情读。所谓音读就是读准读音、停顿、语气等。所谓义读就是学生对句意、段意,文章主旨和思路,语言风格,文章结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性的阅读。所谓情读就是让学生获得更深切的情感体验,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最直接的收获还是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快乐。《劝学》的教学也一样,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诵读。

荀子的《劝学》,文脉清晰,素材通俗,语言平易,说理透辟,是学生学写说理性散文极好的例文。所以,对于《劝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后,可以设置一个生活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确立观点,并以生活现象作类比,阐析观点,如以“成功”为议题。这样的拓展,既可以激励学生更深入、细致解读文本,使学生受到“活”学文本的熏陶,又可以通过片段习作训练,强化学生关注生活意识,培养学生表现生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第四,文言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文中读出精神绵延。文化传承是文言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贯穿雅集清谈、思维方式、人生哲思、生活习俗、学习方法等内容,在丰富的文言中,让学生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网络,浸淫其中,接受文化的渐染,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荀子的《劝学》所指的“学习”是广义的,不仅是学习本身,还包括做人。荀子的“学不可以已”,通过君子之口说出来,他抓住关键,解决了根本问题。荀子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认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这就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严北溟)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正是这样一种以人文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启蒙教育,维系了中华文化于不坠。而承载这种教育内容的语言形式便是文言文。”中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达成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之目标,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荀子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