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4-12王冬灵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3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策略

王冬灵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产物,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仍面临教师教学缺乏有效性、学校忽视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及专业化师资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促进教师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开发和专业化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策略,力图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关键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实践性、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满足国家对于培育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因此,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但课程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定位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基本目标,注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维、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计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专题,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经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手工制作、亲身劳动和服务充分发挥其实施能力、设计和服务能力。多种多样课程活动的开展,注重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丰富,涵盖的知识比较广阔。不同年龄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选用不同主题。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体验生活,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的探索,发现新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营造相对开放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丰富自身创新思维,敢于挑战困难,在实践中挖掘学生潜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且满足对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需要。

二、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困境分析

中小学校担负着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但其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面临以下困境亟待解决:

(一)教师教学缺乏有效性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灵活的课程设计理念,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是较大的挑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难免会发生教学偏差,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和具体内容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受学校领导以追求提高升学率为目标和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教师经常会忽视课程存在的意义,以追求促进学生分数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传授书本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主体的专业力量不强,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程的具体内涵、实施目的和价值,导致教学活动效率低下。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

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应各具特色即具有新颖性、独创性,以此来吸引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为主要课程开展形式,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明显的差异,其课程开展所需的条件和资源丰富多样。一方面,不少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为课外的活动,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内涵。学校缺乏校本资源及校外资源的挖掘,更缺乏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层面的建设和开发。由于缺乏校外资源开发会造成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教室的瓶颈。据调查显示,有 58%的教师很少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现场去开展研究,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学生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因此,课程管理者或课程开发者对于课程活动的设置、教学的形式和活动预期效果等,需要精准把握,课程管理人员的缺乏导致了课程建设的随意性,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三)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一方面,一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匮乏,主要表现为专门课程教师短缺,有的是由其他任课教师轮流上课。由于一些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会使课程出现学科化知识传授的偏向。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为弥补教师队伍问题,采用聘用兼职教师。据调查,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中,兼职教师占84.9%,他们都没有接受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学习,也缺乏课程开发经验。并且,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学校也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监管,忽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导致当前综合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举步维艰。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探究

(一)促进教师教学有效性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指导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创新性地开展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应通过不斷学习,转变观念。通过自学或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实际教学状况出发,不断总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培训、研讨活动及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应准确认识和定位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意识。教师应不断深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对课程目标的研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其不同于对学科课程的定位,要遵从学生生活、好奇心,以活动为载体开展。

(二)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体现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围绕学校情况、周边资源和学生情况,提供给学校充足资金用于课程资源的筹备,场地及物料的收集。其次,设立相关管理部门。各个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根据课程要求提供服务,如购买所需物品,寻找适合场地等。此外,重视教师教学的反馈和评价,通过收集师生的教学建议,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加强全方位监督与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最后,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学校应编制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条款,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及具体要求,建立课程资源监控小组指导和统筹,并建立相关的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保障其落到实处。加强学校课程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为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多元化

理想状态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评价观,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等多维度,通过多视角观察、诊断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遵循学生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特点,在动态发展中观察学生。教师应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要求教师设置若干的情境或任务,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某项任务时,其具体的表现情况可作为评价其能力和水平的依据。这种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以帮助教师检测出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多样的评价方法,促使学生关注、反思自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探索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其重点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但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其主要困境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专业的教师短缺、課程资源开发、教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问题。未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过程,需要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作用,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课程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并不断加强对课程专业教师的培养、不断完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立意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2).

[2]刘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重视主题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3]陈文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4).

[4]孙梦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D].沈阳大学,2017.

[5]谢传银,易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