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毒止嗽方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临床观察

2019-04-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支气管炎气管急性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1],常常呈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全身症状可消失,但咳嗽一般会持续2~3周,严重的咳嗽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西医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止咳、祛痰等。研究证据表明[2],若有明确的病原体感染证据才需要使用抗菌或抗病毒治疗。但单纯的止咳化痰药物疗效不尽如人意,现阶段没有高质量的证据证实中草药对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针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中草药研究有所欠缺。我院朱启勇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呼吸病临床工作40余年,在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把辨证与辨病结合、中药复方和现代药理学相结合,总结出以抗毒止嗽为主,治疗风热犯肺证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方法,临床上疗效颇佳。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病例全部来自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呼吸科门诊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的患者,共85例,其中脱落5例,对剩下的80例患者进行相关分析后,按照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2岁,平均(43±11.8)岁;病程平均(38.98±15.61)h;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0~62岁,平均(40±11.0)岁;病程平均(38.64±14.87)h。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1]标准制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咳嗽可逐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伴细菌感染者常咳黄脓痰;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X射线胸片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可确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4]主症舌脉: 咳嗽,痰黄,咽干甚则咽痛,发热,恶风,舌尖红,舌苔黄,脉浮或浮数。次症: 痰黏稠,咯痰不爽,鼻塞,流浊涕,鼻窍干热,咽痒,口渴,舌苔薄。中医诊断: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脉浮数。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项。

1.3 入组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风热犯肺辨证标准;②病程在72 h以内;③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④体温<38℃;⑤年龄18~62岁,男女不限;⑥患者自愿参加该临床观察并充分知情诊疗方案。

1.4 排除及脱落标准 ①白细胞>11×109/L或白细胞<3×109/L;②精神或法律上残疾的患者;③24 h内或临床观察时间内使用抗病毒、抗菌、镇咳、祛痰、解热类药物或止咳化痰类中药治疗者;④有过敏体质或对观察药物过敏者;⑤具有严重全身脏器功能病变或影响其生存的疾病;⑥妊娠、哺乳期及备孕妇女;⑦因某种原因未能完成临床观察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急支糖浆(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生产,规格:300 mL,批号国药准字Z50020615)治疗,每日3次,每次30 mL;观察组:口服抗毒止嗽方(板蓝根30 g,白芷12 g,贯众15 g,野菊花6 g,防风10 g,杏仁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蝉蜕6 g,炙甘草3 g)治疗。中药汤剂每天1剂,常规水煎煮2次,混合药液至 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第6天复诊,疗程均为连续治疗6 d。

1.6 观察指标

1.6.1 咳嗽症状积分 咳嗽症状评分表于治疗前后进行咳嗽症状评分[1](见表1),患者得分为日间和夜间咳嗽症状得分总和。

表1 咳嗽症状积分表

1.6.2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对咳嗽、咳痰、发热、鼻塞流涕、咽干咽痛按无、轻、中、重记0、1、2、3分。临床疗效分为四级。控制:临床症状消失,无明显阳性体征,证候积分改善率≥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证候积分改善率在60%~90%之间;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征稍有改善,证候积分改善率在30%~6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积分改善率﹤30%。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6.3 咳嗽VAS评分[1]患者根据自己的咳嗽程度,在10 cm的标尺直线上标记,1 cm刻度为1分,总分为10分,分早、中、晚,取平均值。

2 结果

2.1 两组咳嗽症状积分 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咳嗽症状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能缓解咳嗽症状,抗毒止嗽方观察组止咳效果方面优于急支糖浆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积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患者在治疗期间耐受性较好,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对照组13.3%(4/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胃胀,大便偏稀(约2~3次/d),可能与清热寒凉药有关,患者可自行缓解;对照组不良反应有口咽干、轻度头晕,可能与急支糖浆中麻黄含量有关,程度较轻,无特殊处理。

3 讨论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大多数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少部分也可由细菌引起,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因为会使患者耐药,不良反应增多,现代医学的对症处理普遍效果一般,若患者症状未得到控制,有可能发展成为迁延性支气管炎。本病属于中医外感咳嗽,为外邪侵袭肺系,壅遏肺气不得宣降,痰邪内生,肺气上逆而发病。风寒可入里可化热或风热袭肺而成痰热内蕴,正气不足会使病程过长[4]。本证多属风热犯肺证。

急支糖浆具有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功效,目前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在中医指南中被列为本病风热犯肺证的首选中成药[4],对本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药抗生素[7]。抗毒止嗽方中,板蓝根味苦、性寒,清热解毒,白芷祛风燥湿,两者共为君药,相辅相成,既能祛风又能清热。贯众清热解毒凉血,野菊花疏风解毒,杏仁宣肺止咳,蝉蜕疏散风热,息风止痉,四者共为臣药,以奏祛风止咳之效,同时增强君药疏风解毒之力。紫菀润而不燥,善于化痰,款冬花味甘微温,长于止咳,两药为佐药,相须为用,共奏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之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同时润肺止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8],白芷、贯众具有抗病毒、抗细菌的作用[9-10],野菊花有抗微生物、抗细菌、抗氧化的作用[11],防风有抗微生物和抗炎解热作用[12],杏仁、款冬花、紫菀、蝉蜕共有镇咳平喘抗炎的作用,其中紫菀有化痰作用,蝉蜕解痉作用明显[13]。

通过观察,抗毒止嗽方能较快较好地控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患者的症状,有效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上可避免选用抗病原体的西药,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支气管炎气管急性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冬病夏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包炎1例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