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临床观察

2019-04-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汤加减芍药灌肠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消化科,河南 焦作 454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直肠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临床以结肠黏膜及其下层糜烂性病变及溃疡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腹痛、腹泻、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累计回肠末端及全结肠,严重者可引发消化道出血、肠穿孔、小肠炎等多种并发症,甚至有癌变倾向,因此其治疗受到临床高度关注[1]。目前临床西医多采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及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艾迪莎等水杨酸制剂对其进行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以上药物虽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一旦停药又容易反复,因此中医治疗UC受到临床关注[2]。本研究将中医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与艾灸联合应用于UC患者,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60例UC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6.92±10.8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5.26±1.12)年。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7.04±11.02)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44±1.5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肛肠病学》[3]诊断标准;且经钡灌肠、X线及结肠镜检查确认;中医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4]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发精神系统疾病、脊髓病变疾病、周围神经疾病者;存在芍药汤保留灌肠禁忌症者;合并阿米巴痢疾、克隆病、菌痢、结肠癌、肠结核等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 g/片)治疗,1 g/次,4次/d,当症状缓解后减量至0.5 g/次,3次/d,持续用药8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①芍药汤组方:赤芍15 g,黄芩10 g,当归10 g,黄连10 g、苦参,15 g,槟榔10 g,槐花10 g,肉桂5 g,木香10 g、大黄6 g,甘草10 g;腹胀严重者可加入当归10 g、牡丹皮10 g;脓血严重者可加紫草根15 g;腹泻严重者可加入诃子9 g;腹痛严重者可加入罂粟壳3 g;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至150 mL,1剂/d,保留灌肠,每晚1次。保留灌肠前0.5 h嘱患者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用一次性导尿管插入肛门10~15 cm,注入药液,抬高臀部,保留30 min。每周持续治疗5 d,休息2 d,持续用药8周。②艾灸:采用纯艾条悬灸中脘、肾俞(双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神阙、关元等穴位。具体如下:取俯卧位,点燃艾条,在距离身体25~30 mm处悬灸肾俞穴,随时调整艾灸距离,使患者感到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随后取仰卧位,按照上述方法艾灸天枢(双侧)、中脘、足三里(双侧)、神阙、关元等穴位,每穴5~10 min,1次/d,7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 d,共艾灸8个疗程。

1.3.3 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留取上层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

1.4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1~2次/d,无脓血便,结肠镜下溃疡病灶消失,肠黏膜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脓血便较少,大便次数≤3次/d,结肠镜下溃疡病灶消失,肠黏膜存在轻微炎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脓血便及大便次数有所减少,结肠镜下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似;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检查结果均无变化。痊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率[5]。

1.5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疗效;②检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变化。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较对照组(66.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IL-10、IL-4水平升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IL-1β、IL-10、IL-4、TNF-α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UC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认为与免疫功能异常、基因易感性、遗传、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受饮食习惯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影响,U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其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在其反复发作过程中可造成肠道狭窄及纤维化,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

美沙拉嗪肠溶片通过肠道溶解后,可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合成,促使肠壁炎症消失,临床虽有一定效果,但只能对症或针对某一病理机制环节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有限[7]。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UC中已初步显现出一定成效,且具有毒副反应低,复发风险小等优势。UC在中医中属“痢疾”、“泄泻”、“肠澼”等范畴,多由饮食无度,外感时邪,素体脾胃不足,情志内伤等因素引起,并认为血气失调,湿热蕴肠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应以调理气血、清热利湿、解毒止泻为要。芍药汤由赤芍、黄连、当归、黄芩、苦参、槟榔、槐花、肉桂、木香、大黄、甘草等组成。其中赤芍可柔肝理脾,调和气血;大黄、黄连、黄芩可清热祛湿解毒;当归养血和血;槟榔、木香可行气导滞;槐花可凉血止血;肉桂可助当归、赤芍行血合营;全方配伍得当,共同发挥清热利湿、调和气血、解毒止泻之功效。此外通过保留灌肠途径用药,药物直达病灶,可提高局部血药浓度,促使炎症吸收、消散,溃疡病灶愈合。同时中医艾灸可推动人体气血经脉运行,具有驱寒散湿、通经活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艾灸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机能[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提示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UC,临床疗效显著。

此外,免疫反应在UC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IL-1β、TNF-α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重要促炎因子,IL-1β含量增加,可直接参与UC初期炎症反应,TNF-α可活化上皮细胞,促使多种炎症因子、趋炎因子向结肠黏膜炎症区域聚集,加重胃肠黏膜损伤。而IL-10、IL-4是主要的抗炎因子,两者分泌减少,可使抗炎、促炎失去平衡,造成局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功能失调,加重炎症反应,促使疾病形成及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IL-10、IL-4水平升高,提示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UC,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并提高抗炎因子水平。

综上,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UC,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高抗炎因子水平,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汤加减芍药灌肠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陆抑非《芍药》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灌肠缓解便秘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