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拉萨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分析

2019-04-10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拉萨市耦合度拉萨

李 蕴

(成都大学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4)

一、引 言

城镇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要求,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想加速城镇化进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需要营造适宜的居住氛围和健全的配套设施,而在适宜的聚居条件中,生态环境首屈一指。西藏因其特征独特、地理位置突出、生态系统多样和生物资源富有层次,被誉为“地球第三季”。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西藏制定出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站网管理办法(暂行)》,并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科学指导委员会,将生态安全推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同时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集成中心,藏传佛教的圣地。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推进城镇化进程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拉萨的城镇化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效果甚微。城镇的发展壮大在推动西藏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因此日渐凸显。因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地区,在喜马拉雅山的北侧,平均海拔3700米。作为典型的高原城市,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且拉萨本就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一旦生态失衡想要弥补则代价巨大。本文以西藏拉萨市为研究对象,在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二者耦合度的模型定量分析了拉萨市2011-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和演变趋势,对拉萨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并对拉萨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内涵

耦合原本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因此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变化和影响的现象可以看做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逐步集中和转变的过程。在此层面上看,城镇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这一步骤必然包括了社会结构的改变、经济要素的迁移、文化交融和产业流动;其次是景观的改变,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生产生活空间的扩张和资源的多元使用等。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中包括了人口的迁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产方式变化和生活质量提升等目标和愿景。生态环境则是和人类密切相关的、会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产生影响的各种自然物质、自然能量和作用的总和。[1]生态环境中也包含了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比如空气、水、土地等,还包括了影响人类生产方式的社会因素,如能源和资源。可以发现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在影响因素上存在着交叉部分,故二者的耦合关系就是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构建生态西藏和小康西藏,离不开大力提高西藏的城镇化水平,但西藏特别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决定了西藏城镇化的建设模式,绝不能照搬内地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两山”生态理念为指引,充分重视西藏生态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坚持绿色经济和共享经济,传承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伦理,走有西藏特色的生态城镇化道路。

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体系

(一)研究区概况

拉萨市地处我国青藏高原的中部偏东南方位、喜马拉雅山脉北侧,辖区面积31662平方公里,处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带,高原山地气候。至2015年,拉萨市辖2个市辖区,分别是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6个县,分别是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达孜县和墨竹工卡县;全市共有64个乡(镇、办事处),269个村委会。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涵义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思路,同时结合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性、可操作性、可引导性、科学性、实用性、重要性等原则,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因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体系由城镇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城镇化子系统下细分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构建一级指标,生态环境子系统下根据环境质量评价学科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子系统常用评价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细分为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的一级指标。参考历史文献结合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其中城镇化子系统包括17项指标,生态环境包括9项指标,共26个单项指标。

表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体系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耦合系统指标层的权重确定都由菲尔德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但是考虑到衡量权重的各方法优缺点及可操作性差异,因此本文运用SPSS19.0软件,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取权重,最终获取的各指标权重见表1最后一列。

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取与标准化

本研究中所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2016年《西藏统计年鉴》《拉萨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拉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根据年鉴及公报中原始数据整理所得。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体系中,由于选取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单位存在不一致情况,且部分指标为正项指标,部分为负项指标。为了方便计算与比较,避免指标体系纲量对结果产生影响,在此之前先对原始数据极值标准化无纲量处理,其中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指标的标准值,xj是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表示的是对原始指标取最大值和最小值。当指标值作用为正向时,指标值越大越好;指标值作用为负向时,指标值越小越好。经过处理,所有指标标准化后值均处于[0,1]。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模型

1、功效函数

设U1为城镇化子系统序参量,U2为生态环境子系统序参量,uxj(i=1,2;j=1,2,…,m)为城镇化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的基础观测指标,定义为众多观测指标组成的两个子系统的外在发展功效,其中λij为各指标的权重,有

2、耦合度函数

根据n维系统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

经过降维处理后可以得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二维耦合度函数:

式中,C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其值介于0和1之间。当C趋向于0时,认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所组成的耦合系统处于耦合失调状态,系统趋向于无序发展;当C趋向于1时,认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所组成的耦合系统处于有效耦合状态,系统趋于有序发展。

表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阶段性特征[2]

3、耦合协调度函数

上述所建立的耦合度函数是一个能够有效反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两个系统所组成的耦合系统的耦合程度,它在判别二者耦合强烈与否以及在固定时序期内预警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趋势之间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光凭耦合度函数并不能完全说明区域内城镇化程度和生态环境优良间的协同效应是否合理,因为地域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发展系统内都蕴含着繁复性、交错性和不平衡性,单纯的耦合度函数预计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误导。故而,构建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达到合理研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有效匹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所组成的耦合系统实际经济特征的目标。建立的耦合协调度函数为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T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匹配调和指数,它反映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匹配效应或协同贡献;k、a、b为待定系数,按照一般情况,k值取值0.5。另外,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考虑拉萨目前注重城镇化水平及建设生态环境的迫切程度等,认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地位同等重要,因此a、b人为赋值均为0.5。

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所组成的耦合系统按照耦合协调度的高低程度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和六个次要类别,然后再按照U1和U2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三大类型:城镇化滞后型、同步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具体如表3。

表3:耦合系统协调度分类体系与判别标准

五、结果分析

通过综合计算,得到西藏拉萨市2011-2015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及其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的对比关系,如表4所示。

表4:拉萨2011-2015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度评价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拉萨近年来城镇化水平相较之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2014-2015年小幅度的回落,说明了近年来对拉萨城镇化的推行力度较大,到达了一定层次;其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起伏波动的状态,并未维持在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下,说明近几年拉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比较严峻,在城镇化进程中只注重经济和城镇化进步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使得二者之间耦合关系处于较低水平。结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方面可以看出,拉萨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间的耦合程度在持续增长中,耦合匹配类型也经历了从濒临耦合失协、临界耦合匹配直到基本耦合匹配。拉萨在2012年以前表现为城镇化滞后状态,在2012年以后则表现为生态环境受损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拉萨可能主要是依赖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使得其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不稳定。所以,拉萨应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综上所述,目前拉萨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尚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六、结 论

根据以上统计资料分析,拉萨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程度虽然持续走向协调匹配状态,但从系统对比关系来看,城镇化的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环境却被推向了严重受损状态。究其原因如下:一是随着西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镇集聚,加重了城镇水、电、燃气等自然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了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对居住环境造成了威胁;二是清洁能源普及力度不足,因为拉萨地理位置和特殊条件限制,使得拉萨对于清洁能源设施安装不够完善,液化气和牛粪炉仍然是拉萨市大部门居民主要能耗来源;三是乡镇产业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趋势加重,目前拉萨的三次产业比例仍然严重失衡,大力发展二次产业依旧是目前拉萨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超出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对城镇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也就成为制约拉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对待生态环境保护,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缺乏足量的配套垃圾、污水净化设备,缺乏相关基础知识,也不能全面贯彻环保理念。

近年来,生态污染不仅仅产生于城市,也开始向乡镇蔓延。因此,要保证城镇化快捷发展的势头,同时将西藏的生态环境容量保持在承载限度内,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必不可少:

(一)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和废水废气净化率

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则应该从污染根源上对症下药。对于拉萨市居民的能源消耗应该转变为以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能耗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和普及宣传方式,让居民有条件使用水电、太阳能、天然气、沼气和地热能等多样化复合式的能源消耗方式。拉萨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3%左右,因为多种原因限制,拉萨目前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再利用等效率较为底下,废弃物处理方式粗放,长此以往则难以为继。在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的基础上仍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废气物净化处理的设施和场所,为拉萨生态环境的保持减少负担。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常态化,严格监督管理。

(二)优先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产业

拉萨依托水质、土壤、空气和人文环境“四不污染”的高原优势,对其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产业。近年来,西藏各部门大力推崇的净土健康产业也是其中之一。要注意挖掘和推进能够和高原特色相结合的低碳产业,如天然饮用水、高原奶制品、高原肉制品、藏草药材产业、高原特色文化产业和高原特色旅游产业等。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加大监控力度,征收环保税,督促该产业进行污染物处理,严格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进行排出。始终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倡导生态和经济相生共长的经济发展理念,拒绝走上先破坏再治理这样的弯路。力求走出一条经济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人与环境和谐共进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共提速。

(三)持续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在农业发展方式上,仍需持续推进农业种养循环工作,争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排出过多废料残渣,建立起循环农业、牧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种植方面,提倡以有机环保肥料代替化学肥料;改进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以达到节约用水、节约农药的目的;采取多种实现方式,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种植方式,减少过多排放。在建立起新型生态循环农业的同时,应注意监测农业污染比较集中的地区,以先进的技术和效益改变惯于传统农业的农民种植理念,对已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进行及时的治理。

(四)提倡全民节能减排行动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居民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力度推进国土绿化工程,鼓励多植树多种草,提高居民和游客对蓝天、白云、鸟兽、山川、河湖存续的重视程度。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正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生活水平。并且,加强舆论监督,使全社会了解生态环境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和建设自己生态家园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拉萨市耦合度拉萨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拉萨市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研究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拉萨姑娘美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