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 读写迁移

2019-04-09汤木旺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表达文本作文

汤木旺

【摘要】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关键词】文本 读写迁移 作文 表达

【课题】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借助随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JCJYC17021812;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借助随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JCJYC1702181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89-01

一、结合单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

现行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但同一个主题,每篇文章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围绕单元学习主题,结合每篇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为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生动地描写了骆驼队给林海音的童年带来的快乐,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无限怀念。学文后,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结尾抒发对童年留恋的语言,然后问学生:“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深刻的记忆,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物给你带来挥之不去的记忆? 围绕这一事物你想到了哪些让你难忘的生活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说记忆中难忘的事物,并讲清楚这些事物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片段,再给学生提供抒发对童年不舍的佳句,积累仿创,让学生在自己文章的结尾结合自己所写之事,运用、创用这些积累或本课结尾段的积累表达对童年的不舍。

二、仿写迁移,带动读写结合

1.仿写表达方法

例如: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用叙事和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学文后引导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我问学生:“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让你感到不舍的人、事、物,或者 是某段生活经历? ”经启发,学生思路打开:童年、布娃娃、奶奶家门前的小河……我接着问:“你们之间曾有过哪些难忘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难忘的回忆说具体,最后引导学生抒发不舍之情。

2.仿写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写事件、写活动的重要写作方法。五年级上册课文《开国大典》有不少精彩的场面描写,有面有点,点面结合,让我们读出了庆典的隆重,人们的激动和场面的热闹。通过学习归纳出场面描写的规律:场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活动(面:群体描写+点:个体描写),这都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有了这样的训练,相信孩子们再写起拔河比赛、游览参观、六一联欢会等内容就不在话下了。

3.仿写人物动作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几篇文章的人物外貌描写,具有示范性。《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这样写父亲外貌的:“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慈母情深》三写母亲的外貌:“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些人物外貌描写揭示了人物外貌描写的一般规律:一是写出人物特点,特点就是特别的、独有的,与其他的人不同的地方;二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思想感情的变化会反映在外貌的变化上来;三是外貌描写要反映作者的褒贬爱憎。从阅读中得出的规律,通过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运用。

三、巧补“留白”,变式练写带动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课文都出现了故意的“留白”,有的是刻意不写文章某些内容,有的则是将文章内容写得相对简单和含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文后,脑子里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以此延伸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给课文续写;可以对教学突破点、主题深化点、情节高潮点、文中简略处、动情处、省略号进行补白;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扩写、改写,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

四、宣泄情感,写读后感带动读写结合

通过潜心阅读与个性化的思考,将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轉化为文字,从而与他人交流,这是读后感所承载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生经常写读后感,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自主思考,锤炼思维,发表真知灼见,从而提高写作的基本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小刚.小学语文要注重读写结合[J].学周刊,2018(28):146-147.

猜你喜欢

表达文本作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