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

2019-04-09秦放鸣

关键词:入境排放量系数

马 继,秦放鸣,谢 霞

(1.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是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是加剧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旅游活动也不例外。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研究所报告指出,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增长,2025年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比例将增长到10%左右。入境旅游是中国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2017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9 亿人次,其中外国人入境市场同比增长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1 234.17亿美元,同比增长2.90%。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第591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度明显上升,亚洲成为我国主要的客源国市场。随着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向好发展,其所带来的碳排放与环境问题也日益显著。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业碳排放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Gössling(2000)首次提出了系统测度旅游业碳排放的方法[1]。以Gössling和Becken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从国家层面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作了较多研究,新西兰、澳大利亚成为主要研究区[2-7]。石培华等(2011)率先利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我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进行了初步估算[8]。钟永德(2014)以生命周期理论和投入产出法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旅游卫星账户、环境经济综合账户等经济与环境计量技术,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并实证计量了200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9]

在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面,Tapio(2005)提出了Tapio 脱钩弹性模型,分析了欧洲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10]137Dogana(2017)等探讨了碳排放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及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11-12]。Tang(2014)等通过对中国1990—2012年旅游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研究,得出旅游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旅游碳排放速度。[13]杨莎莎(2014)等分别对桂林、中国沿海区域及新疆的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脱钩分析,在研究中均采用了自下而上的估算方式。[14-16]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当前国内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主要借鉴国外自下而上估算方法,直接采用国外研究成果中的核算系数,难免与我国国情出现偏差。此外,该方法的数据获取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导致研究未能涉及旅游产业所有部门,这种漏损不利于对旅游产业各细分产业碳排放进行对比分析。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尤其关于入境旅游碳排放的研究鲜有成果。

因此,本文聚焦入境旅游产业,利用自上而下法对入境旅游各产业部门碳排放进行测度,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以期对调整入境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推动入境旅游低碳减排和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有所启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入境旅游碳排放测度方法

测度入境旅游碳排放量,首先要确定入境旅游能源消费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未将入境旅游能源消费量单独列出,因此研究首先应确定入境旅游碳排放占旅游相关产业碳排放的比例,本文用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来代替。鉴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年鉴的统计类目中,均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和餐饮、住宿及批发零售两个类目,而以上两个类目正是入境旅游收入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组成,为了统一统计口径,本文将入境旅游碳排放测度的产业部门确定为交通运输、邮政、餐饮、住宿和商业(批发和零售)、游览和娱乐,其中游览和娱乐部门对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其他产业部分。

1.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

李江帆(1999)提出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的概念,他指出“把含游客消费的服务行业提供的增加值中旅游者消费部分所占的比重称为该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17]。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得出,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是入境旅游产业增加值与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值,通过运算实际得出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等于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相关产业总产值的比值,用公式表达如下:

其中,r表示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a表示入境旅游收入,b 表示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A 表示旅游相关产业总产值,b/A表示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率。

2.入境旅游碳排放量计算模型

本文根据《IPCC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所列“参考方法”,对全国2001—2015年入境旅游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C 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总量,Ci表示入境旅游i部门的碳排放量;Eij表示旅游相关产业能源消费总量,fj与kj分别表示j 类能源的标准煤转化系数和单位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r表示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及碳排放参考系数见表1。

表1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及碳排放参考系数表①参见谢园方等《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地理研究》,2012年第3期,第432页。

(二)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

脱钩(Decoupling)一词源于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表示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弱化或消失。Tapio 等学者将脱钩模型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Tapio碳排放脱钩指标[10]139(见图1)。

图1 Tapio碳排放脱钩指标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上较多地运用了Tapio脱钩模型,但用此方法研究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章鲜见,且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对碳排放的测度选用了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期间难免出现碳排放量的“漏损”。本文基于自上而下的方法测得入境旅游碳排放量,并参照Tapio脱钩模型计算其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 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本文用入境旅游收入表示旅游经济状况,%ΔC与%ΔGDP分别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率,C0与Ct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基期与报告期数据,GDPo与GDPt表示旅游收入基期与报告期数据,ΔC与ΔGDP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的增加值。

结合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对图1 中的脱钩形态进行解释:(1)扩张性负脱钩: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收入均增加,但前者增长速度大于后者,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大量的碳排放。(2)强负脱钩: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量增加,入境旅游收入减少,入境旅游经济呈现衰退趋势。(3)弱负脱钩: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收入均下降,但前者下降速度小于后者。(4)弱脱钩: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收入均增加,前者增速低于后者。(5)强脱钩: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减少,入境旅游收入增加,是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关系的理想预期。(6)衰退脱钩: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入境旅游收入均下降,且前者下降速度大于后者。(7)增长连接: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入境旅游收入同幅增长,两者处于未脱钩形态。(8)衰退连接:表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入境旅游收入同幅减少,两者处于未脱钩形态。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指标有: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旅游相关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入境旅游收入;能源折标系数。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

三、实证分析

(一)入境旅游碳排放测度分析

1.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测算

本文用入境旅游各部门的收入与对应的第三产业中旅游相关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其他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作为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通过计算共获得2001—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消费按部门剥离系数120个(见表2)。

表2 全国2001—2015年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

2.入境旅游碳排放年度总量分析

根据公式(2)(3)和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我国2001—2015年入境旅游业碳排放总量,见(图2)。

图2 入境旅游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收入折线图(2001—2015年)

如图2所示,我国入境旅游碳排放总量与入境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在2001—2015年基本吻合,入境旅游碳排放量总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性变化。

(1)2001—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碳排放总体呈波动型增长趋势,2007年达到千禧年以来的第一个峰值,期间2003、2006 与2008年小幅下降。2003年入境旅游碳排放小幅下降,这符合由于受“非典”影响而引起的入境游客下降的实际。2004年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后,入境旅游碳排放又回归增长势头。2006年受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影响,虽然入境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但入境旅游碳排放下降459.77万吨,实现经济增长同时碳排放减少的良好局面。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入境旅游收入下降3%,入境旅游碳排放从2007年的5 317.51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4 903.53万吨,降幅7.79%。

(2)2009—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碳排放总体呈稳中缓增趋势,西方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下缓慢复苏,一方面入境旅游者手中可用来支配的旅游消费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缩水;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带给更多人理性思考,重新规划长途旅行成为现实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此期间,入境旅游者所带来的入境旅游收入缓慢增长,入境旅游碳排放也随之稳中微增,此阶段碳排放总量仅增长985万吨,近乎于2007年一年的增长量。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碳排放突破亿吨,增长率高达107%,主要是受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企稳回升的影响,2015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1 136.5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2015年我国新增哈尔滨、天津、武汉、长沙、南京、厦门、青岛等7个实施外国人过境72小时免签政策的城市,广东还推进“144 小时便利签证措施”管理系统建设,促进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成为入境旅游收入急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入境旅游碳排放的高增长。

3.入境旅游产业分部门碳排放量分析

根据公式(2)(3)算得2001—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产业分部门碳排放量(见表3)。

如表3 所示,2001—2015年入境旅游碳排放量部门变化趋势与总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入境旅游各产业部门平均碳排放量贡献率表现为:长途交通>住宿>市内交通>邮电通信>餐饮>商品销售>娱乐>游览。其中,长途交通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近70%。而我国入境旅游产业部门平均收入贡献率表现为:长途交通>商品销售>住宿>餐饮>娱乐>游览>市内交通>邮电通信。

长途交通对于入境旅游收入和碳排放的贡献均位居首位,一方面,作为入境旅游长途交通的主要方式国际民航票价往往高于国内航班价格,航空交通价格又高于其他交通方式的价格,这部分属于入境旅游消费中的刚性消费。另一方面,民用航空所带来的碳排放远高于铁路与公路交通工具。[18]商品销售部门收入贡献率位居第二,但碳排放位居第六,说明商品销售部门相对属于高收入低排放产业部门。住宿、餐饮、娱乐与游览部门的收入与碳排放贡献排名差别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市内交通和邮电通信部门,市内交通收入贡献率位列第七,但碳排放量位列第三,属于低收入高排放产业部门,同属高排放产业部门,市内交通的收入贡献远低于长途交通,再次说明航空出行的高价格与高碳排放性。邮电通信与市内交通相似,收入贡献率位列第八,但碳排放量位列第四,也属于低收入高排放产业部门。

表3 2001—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分部门碳排放量 单位/万吨

(二)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分析

根据Tapio 脱钩模型,结合相关统计资料,算得我国2002—2015年间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脱钩关系,汇总见表4。

我国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仅在2006年表现出强脱钩效应,实现了入境旅游收入增加而碳排放减少的期望效果。

表4 2002—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脱钩指标分析

2002、2010、2011、2013、2014年表现为弱脱钩关系,这期间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碳排放量均在增加,但前者增速高于后者,说明入境旅游收入增长以碳排放量增加为代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碳排放量均在下降,后者降幅大于前者,两者表现为衰退脱钩效应。2004、2005、2007、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碳排放量基本属于同幅增长,脱钩系数接近于1,表现为增长连接状态,此阶段可视为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出现耦合现象。2003年,入境旅游收入与旅游碳排放量均下降,前者降幅略大于后者,虽然入境旅游碳排放量在减少,但入境旅游发展下行,呈衰退连接结果。2012年入境旅游收入增幅小于旅游碳排放增幅,入境旅游收入的增长带来的是碳排放的大幅增长,呈扩张性负脱钩效应。

通过对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碳排放量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汇总见表5。

表5 2002—2015年中国入境旅游各产业部门碳排放与旅游经济脱钩分析

如表5所示,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碳排放量与旅游经济均表现为增长连接关系,除此之外,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碳排放量与旅游经济的脱钩关系各有差异。弱脱钩情况在整个脱钩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扩张性负脱钩在庚哥脱钩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

长途交通部门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与增长连接无规律交错出现,说明长途交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收入均在增加,但两者增幅未见明显规律。游览与娱乐部门主要呈现出弱脱钩向强脱钩过度的趋势,说明此两部门碳排放增长率低于部门收入增长率,甚至出现随着收入的增长,碳排放下降的向好趋势。住宿与商品销售部门情况类似,表现为弱脱钩、增长连接和衰退脱钩,说明此两部门碳排放变化受收入变化影响大,当收入增长时,碳排放量增长,收入增幅大于碳排放量增幅,当收入减少时,碳排放量随之减少,但碳排放量减幅大于收入减幅。餐饮部门则集中体现在强、弱脱钩和增长连接上,从时间轴来看并未表现出明显规律。邮电通讯与市内交通部门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与衰退脱钩,说明此两个部门碳排放量与部门收入同增同减,碳排放增幅小于收入增幅,减幅大于收入减幅。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引用入境旅游消费剥离系数结合自上而下法测度我国入境旅游产业整体及各产业部门碳排放量,并结合脱钩模型分析其与旅游经济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入境旅游碳排放总量稳中缓增,入境旅游碳排放变化整体受旅游经济影响较大。2001—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年碳排放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下降情况,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增长率高达107%。

第二,入境旅游产业碳排放部门差异明显。长途交通年均碳排放超过整个入境旅游产业碳排放的70%,游览部门以0.83%年均碳排放占比排名最后,长途交通与住宿属于高收入高碳排放部门,商品销售属于高收入低碳排放部门,而市内交通与邮电通信属于低收入高碳排放部门,餐饮、娱乐与游览的收入排名与碳排放排名差别不大。

第三,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趋势由增长连接向弱脱钩过渡。2002—2015年,我国入境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关系中增长连接占28.57%,弱脱钩占35.71%,在“非典”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年出现三次衰退现象,说明重大事件对我国旅游经济与入境旅游碳排放同时产生影响。入境旅游碳排放最多的长途交通部门主要表现为弱脱钩,理想中的强脱钩效应只在旅游餐饮部门与娱乐部门出现过,表明碳排放量在此两个产业部门受经济影响较小。

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本文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我国入境旅游产业要大力发展旅游商品销售部门,发挥其低排放高收入的优势,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商品销售部门支持,旅游企业应积极开发创新具有中国元素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提高商品质量、丰富商品种类、灵活销售渠道等手段提高商品销售部门的整体收入。政府与旅游企业应借发展商品销售部门的机会,调整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对低收入高排放的邮电通讯、市内交通部门及时整改,调整产业结构向好发展,发挥入境旅游整体的产业结构优势。

针对入境旅游长途交通部门高碳排放问题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干预,其一,通过适当增加航空业企业碳税、鼓励技术创新等方法实施环境规制,以减少航空业的碳排放。其二,寻找长途交通的替代出行方式。亚洲作为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空间上具有通过陆路、水路入中国境的可能性,政府层面要大力发展边境口岸旅游,通过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边境口岸通关入境便利性来吸引周边亚洲国家入境游客选择水陆交通的绿色环保出行方式。

除此以外,积极推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国内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率先进行低碳旅游产品的研发工作,如打造精品低碳旅游路线、挖掘低碳餐饮美食、探索低碳环保旅游住宿模式、强化旅游服务全过程的节能减排意识。让绿色出行、环保出行成为每个旅游参与者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猜你喜欢

入境排放量系数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过年啦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