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阳县人物风俗传说分析

2019-04-08郭怡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舞阳县舞阳樊哙

郭怡妮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一、引言

舞阳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属漯河市。因地处中原,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末梢年皆是大反大乱,生灵涂炭。故舞阳地区的人物传说与风俗传说以忠义,追求清平盛世为主题。主要包括樊哙封侯、闯王进城以及六月六吃焦馍的诞生等民间传说。

二、传说概述

(一)遗墓美名

樊哙因玉带之选被迫封于舞阳,气愤难平,妄图追杀刘邦。然刘邦为真命天子,岂是凡人可杀?樊哙有一神箭,自射向刘邦后,于城北打个趔趄,此地后命名为“齐礼头”(“趔趄头”);箭又向前射去,落在沙河北,此地便被命名为“落岗街”。樊哙骑马追箭至郭庄村口北一古井旁,问一纺花老妪,得箭已落于古井。哙探头视之,又落乌纱帽于水上,哙悟此乃天意,命该绝于此,于是投井自杀。哙死之当晚,大风造冢,此为樊哙墓。至清康熙二十八年,舞阳县令祖良屏曾题诗云:“汉家皇业回千秋,汉马谁居最上流,只有美名终不灭,至今遗墓说樊侯。”

(二)六月六吃焦馍

焦馍是揉进芝麻的烙馍,再用文火烤干,吃起来焦香可口,据说此为女儿孝顺母亲的例证。从前母女二人,生活贫苦,女儿帮厨和面时,将手上粘上厚厚的面嘎渣,回来后洗下来烧饭给娘喝。然老天爷不察,误以为此为不孝女,给娘喝洗手水,下令六月六雷劈不孝女。娘听后在六月六给女儿烤了一个焦馍,揉碎撒在身上,吸引蚂蚁把女儿围个严严实实,保护女儿在这一天隐身以保全性命。

三、传说的特征分析

(一)可信性

刘守华等人说:“民间传说所讲述的事件或人物活动的背景或景物一般是客观存在或历史上出现过的, 并且总是与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有关联,不仅使它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而可信,而且在共同的民俗心理作用下,广大民众也不自觉地加人传承的行列中间来。”分析舞阳县的人物及风俗传说可知,以上传说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与某种风俗或者社会风气相关联。

分析“遗墓美名”的人物传说的可信性:首先,该则传说记载的是历史上确凿可信,客观存在过的人物——樊哙。而且《史记卷九十五·樊郦媵灌列传》记载:“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证明樊哙封于舞阳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历史情节,而非流传过程中肆意添加的内容。其次,樊哙墓为现存依旧亲眼可见人文景观,“齐礼头”、“落岗街”的地名现在仍存,是人们可以亲眼所见与亲身感受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间传说中的情节与现实客观事物相呼应,增加了人们对传说的亲身体验,使人们在接触与樊哙有关舞阳民间传说时,更具有真实感,更具有可信性。

(二)传奇性

刘守华等人说:“传奇性是民间传说生命力之所在。”以舞阳县的樊哙人物传说和六月六吃焦馍的风物传说为例分析舞阳县民间传说的传奇性。樊哙追杀刘邦之时,神箭威力自动消失,不仅如此,反而将主人引至其坟墓之旁。在樊哙跳井之后,自行刮起大风,以神助力形成樊哙之墓。在樊哙即将脱离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正统之时,传说利用奇幻的手法完成了樊哙分封于舞阳之后由生到死的全过程,以其自我对偶然现象的突然顿悟结束其反叛,重新回到国之栋梁,为国尽忠之路,完成自我人格的自我修复,采用天人感应的理念,成全樊哙忠君的形象。而且在其跳井自杀之后,以离奇的自然现象对樊哙自杀这一行为做注脚,进一步巩固忠君的传统封建思想主题。

“六月六吃焦馍”中,借助民众的民间信仰,借助自然的力量,以离奇的手法完成对即将受到惩罚的女儿的解救。女儿本是极尽孝道,然而天神不知误判,在孝道难以成全之际,母亲以己之力,吸引蚂蚁保护女儿,使尽忠于父母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得以成全。当人之力无法与天神之力相抗衡时,通过传奇情节的设置,以倒叙的手法解释蚂蚁所起的保护作用,既能够增加情节的曲折,增加传说的生动性,同时也能够使故事叙述得以完整,所传达的主题得以肯定和升华。

猜你喜欢

舞阳县舞阳樊哙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月光下的舞阳河
舞阳县审计局机关党支部 荣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舞阳县
代表助力脱贫攻坚的舞阳“四重”
猛人樊哙
舞阳县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樱桃橘子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