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

2019-04-07赵应红

神州·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应红

摘要:本文主要对澜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简介,进而对其面临失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而后根据此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应建立电子化数据库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也日渐提升。与此同时,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形式,这给其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基于此种情况,国家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与推广,进而传承发扬此文化。

一、澜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阶段情况

牡帕密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澜沧地区拉祜族自古传唱的长篇诗体创世史诗,通篇使用拉祜语演唱,在民间流传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对创世初期情况的描述,一般格式是七言句,通常采用的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资料的传授。

牡帕密帕等主要在拉祜族居住区传唱,当族中发生各项事情时,大到恋爱结婚、重大节日、宗教祭祀,小到农闲时间、茶余饭后都会听到人们对其演唱的声音。拉祜族对牡帕密帕的传唱主要依靠的是“嘎木科”和“摩八”。二者不但承担着对牡帕密帕的演唱而且要负责对下一代的传承教育,以确保牡帕密帕能世代相传。作为我国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牡帕密帕不但对拉祜族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传统的拉祜族居住地相对较封闭,族人与外界的接触有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扶持与帮助力度,拉祜族的封闭状态也有了质的改变。这一方面为拉祜族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对本族的文化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年轻一代的拉祜族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服装甚至节日民俗活动等越来越汉化,本民族的特色传承越来越少。这其中口口传唱的神话故事牡帕密帕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年轻一代不但会唱的族人越来越少甚至还有部分人从来没听过,而老一辈演唱者却越来越少,此项文化的传承已陷入困局。

二、澜沧牡帕密帕文化面临失传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的原因

澜沧地处云南边境,于此处居住的少数民族通常发展较落后,所以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方向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而对其文化的发展关注则相对较少。政府引导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引入汉族的文化,这对其当地的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政府对当地文化的忽视就导致当地文化陷入面临失传的危机。

(二)传承方式的原因

澜沧牡帕密帕等文化的传承方式过于单一,且主要依靠的是接班人自行学习,老师傅很少对其进行经验方面的传授。这种文化发展方式不但不利于牡帕密帕的推广扩大,而且也给其传承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容易造成一些精华的失传。

(三)群众基础的原因

传统的澜沧人生活闭锁,文化活动形式较馈乏,牡帕密帕的演唱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所以其发展状况良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逐渐进入少数民族的村寨中,电脑、电视等媒体的接入不但改变了居民的价值观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被彻底颠覆,这对传统的民间文化牡帕密帕的发展传承也是一种毁灭性的影响。年轻一代对其的传唱兴趣缺乏,更热衷于学习流行音乐,这导致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演唱人员正在逐步减少,传承人更是越来越少。

三、对澜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法

(一)发展与澜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项目

澜沧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牡帕密帕是以念、唱的表演方式表现拉祜族人类诞生,造天造地造万物的创世史诗,且其故事性很强,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所以政府或企业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此地开展民俗节日庆祝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项目,加之此地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更是有利于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可以组织当地人生产一些与地方特色有关的纪念品,帮助提升游客对此地的印象,进而加大对此地的宣传推广。

(二)在相关村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主要应从澜沧当地入手,政府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非遗文化所在的村落、拉祜族聚居区及周边进行宣传与走访,将此类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所在传达给有关人员,从源头上加强人们对此类文化的重视程度。这在一方面可以提升人们对此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将非遗文化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

四、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相关制度的建设

(一)政府為主的保护机制

政府的有关部门要将保护非遗文化的事项作为文化工作的主要方向,在有关的地方政策上重点制定与之相关的保护机制。澜沧地区在此方面不但出台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非遗保护有法律保障,而且将此项工作与政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并建设有专门的文化馆来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并负责向上申报及内容保护传承的工作。

(二)完善管理制度

对国家下发的专项保护经费,政府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但要将其用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宣传,而且要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作为保护机制的主体,要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开展与牡帕密帕有关的活动,同时在相关的村寨设置文化宣传基地,加强对其的教学活动。

(三)发动群众共同保护

政府部门要积极发动村寨中的群众共同保护非遗文化,要充分发挥当代传承人的教育作用,不断发挥牡帕密帕“嘎木科”和“摩八”的传承作用,壮大教唱和学唱队伍,使广大群众自愿成为其中的演唱及传播人员,保证其能顺利传承。

五、对澜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方法

(一)对传承人分级申报

政府要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不同乡镇的传承人进行逐一走访调查,并对有关资料和信息统一收集整理,而后向上级统一申报,确定传承人的合法地位。同时对不同的传承人进行非遗文化资料的采集,如拍摄牡帕密帕和芦笙舞的视频图片等相关资料并进行保存。

(二)通过传承人来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

要推广非遗文化必须从传承人开始,只有传承人从心理上认识到其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宣传其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加大对其的保护程度。传承人要大力开展对牡帕密帕等的表演活动,除去特定节日要保证其正常演唱外,还要加大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机会,并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并主动将表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普通民众,以达到对此文化的推广作用。

(三)定期组织学习班,增加表演人数

总体来说现阶段牡帕密帕等非遗文化从传承人到表演者人数都是很少的,所以政府要定期组织学习班,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增加表演人数、扩大表演队伍的同时扩展传承人的人数。

(四)将非遗文化引进学校活动

要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将其引进当地的学校教育中,提升中小学生对此项文化的认识程度,加强学生对其的热爱。同时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增加非遗文化的内容,并将有关的视频图片资料加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达到了推广非遗文化的目的。

(五)成立专门的非遗文化展示中心

牡帕密帕等非遗文化在日常的演出通常没有固定的地方,人们若想学习此项文化技艺多有不便。政府部门应合理规划组织建非遗文化展示中心和剧场,将演出固定在同一地点,这样不但方便群众的观看,而且也有利于相关人员对其的学习与经验交流,可极大的促进此项事业的发展。

(六)在定期开展的文艺骨干学习中增加非遗文化的内容

政府要将牡帕密帕等文化内容加入到基层的文艺培训中,在定期开展的骨干学习中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相关的文化知识,这不但能加强多民族的友好合作,而且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相关人员在学习非遗文化后还可以再将其运用到推广的活动中,从而达到对其的保护与宣传。

六、建立电子化非遗文化数据库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子化信息资料越来越普及,其不但信息保存功能强大且能确保高质量长时期的保存,而且存储也非常便捷,所以加强对非遗数据库的建立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对电视、电脑等多种媒体的利用,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新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不但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存,而且电子化的视频图片更加方便对牡帕密帕等文化的展示与表演。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各方面投入,不但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要着专人对相关的资料信息收集整理存档,对各类的非遗文化分类保存、科学管理,确保每一项非遗文化都能具备专门的存储空间,保持其原本的特色不变。电子化非遗文化数据库不但能快速对各类非遗文化进行查询观看,而且方便对相似文化之间的对比与融合。相关文化部门还可通过联合专业人员对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研讨,也有利于非遗文化的发展进步。

七、结语

非遗文化牡帕密帕等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相关部门不但要加强对其保护,而且要加强对其的宣传与推广,确保其可以正常传承。这不但有利于少数民族的长久稳定发展,而且对国家文化的多方向发展也非常重要,所以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永利.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 (5):179-180.

[2]章文豪.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郧西七夕"为例[J].长江丛刊,2017 (1):103-104.

[3]杨道珍.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和谐价值[J].读书文摘,2017 (2).

[4]王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途径[J].新丝路旬刊,2016 (4):125-125.

猜你喜欢

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