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排课节奏的思考

2019-04-06陈海玲

求知导刊 2019年1期

陈海玲

摘 要:文章以广告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教学反馈的信息为依据,深入剖析不同的排课节奏对教学和学习质量的影响,目的是探索更为合理的课程排课结构形式。文章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实际教学排课工作经验,将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排课结构尝试调整后,总结了关于学期课与阶段课的分配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策,通过对现有课程排课安排改变的观察,找出不同排课结构下学生学习反馈的真实状况。希望通过优化排课结构的方式对广告专业整体架构重装,来实现更高效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文章作者认为,尊重学习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在目前的学制规范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文章为艺术类专业课程排课贡献一点思路。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学期课;阶段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1-0104-02

艺术类专业院系排课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期课,就是某专业课程按照学期的长度,平均分配到整个学期,每周都有该课程,但每周课时较少;另一种是阶段课,就是按照学期的长度,将学期分成几段,每段集中性上一门课程,上完一门接一门,直到学期结束。本科类主要是学期课为主,高职类一般都是阶段课占主导地位,百分之九十的课程都是阶段课。很多学校为了排课的方便,往往会一种方式贯彻到底。实际上,这个一种方式贯彻到底的排课方式是建立在方便管理者的角度去构建的课程排列模式,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不见得好。

又或者,有些学校的排课以方便教师在校授课的时间安排为第一原则,一味将课程压缩在短期内完成,致使出现某些专业课程在两周内就上完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全没办法深入的情况。广告专业过往曾经安排比较紧凑的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反馈意见都是觉得课程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刚产生兴趣就要开始另外一门科目的学习,专业学习的阶段深化需求被一次次的打断,这样明显影响了人才质量的提升;同样,教师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课程时间短,班级人数众多,平时的交流再多也缺乏相互消化的過程,学生都还没认清,课程就结束了,谈不上因材施教,更谈不上课程作业的质量。另外,也会出现教师课程刚结束马上要面临另外一门课程教学的情况,对上一门课程的教学心得梳理也容易被打断,不利于积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都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半路截停,效果甚微。除此之外,太短的教学周,对课程标准的执行增加了难度,会导致学生有重复学习和知识点片面的情况。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性学习理论,并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实验证明,运用掌握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就是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加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程度,而学习能力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但他们都能获得通常意义上的A等或B等。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固然好,但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制共3年时间,其中大部分院校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分别是2.5+0.5,从总体课时安排上看,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科目的时间为1500 学时左右,涉及的课程大概有30门课程。课程有纯理论型的、理论加实训型的、纯实践型的;不同的课程课时有多有少,课程要满足教学周内的安排,课程的排列顺序,如横向结构、纵向结构的合理穿插,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时间是学习程度的关键,那么根据课程性质,缺少科学的时间安排关系到学习成果的效率问题。所以,在课程体系架构设计之初,研究课程排课结构的合理分配非常关键。

单一的学期课或阶段课的方式都不是理想的排课模式,合理的课程安排形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消化学习内容,对专业的学习掌握更为深入;更大限度体现专业教师的能力,在合理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的问题和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建设的今天,为专业打造更优质的职业型人才要考虑更为科学有效的结构方式,在现有的学制中探索一种节奏灵活的结构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对广告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剖析,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收集课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逐类课程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哪些课程适合调整为学期课的课程,哪些课程适合保留作为阶段课程。并将阶段课程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分配为复合式阶段课和集中式阶段课程。在具体排课的时候,按照三种不同的节奏,灵活安排课程穿插,犹如泥水混合,互相补位,效果夯实。

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为例,该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类是基础通识类课程(专业软件课、各类素质拓展课等);第二类是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编排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第三类是专业核心课(广告设计、宣传品设计、品牌设计、市场营销、提案策划等),三类课程从下至上基本呈现金字塔方式进阶。学习的不同层次对应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都有逐步提升的要求。

第一类课程。例如,基础通识类课程中的软件课程,从认知领域的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角度来看,软件新工具的学习在内容上不宜过多。而动作技能领域方面就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才能熟悉掌握运用。通过对广告专业课程体系的观察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发现,目前,学生在软件课程学习中面临最多的问题是对知识的吸收问题。从知道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是需要时间反复操练来获得技能的熟悉,课程内容需要时间吸收,课堂授课时间可以减少,课后练习时间可以增加,此类课程比较适合排成学期课程。所谓学期课,就是某专业课程按照学期的长度,平均分配到整个学期上,每周都有该课程,但每周课时较少,此类课程适宜每周2~4节。

第二类课程是专业课程,是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素养基础上学习的课程,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绘画、软件等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开始要求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和研究,对课题中涉及主题和人、技术与环境等方面的思考较多。随着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上的能力提升,此时比较集中的长时间段的学习,为学生思维开拓训练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交流和探讨。

所以,此类课程比较适合排成阶段课程,所谓阶段课,就是按照学期的长度,将学期分成几段,每段集中性上一门课程,上完一门接一门,直到学期结束。阶段课程可以分成复合式阶段课和集中式阶段课,复合式阶段课适合较为基础的专业课,可以每周同时开设两门,每门课程6节左右,两门课程同时并进。集中式阶段课,就是每周12节左右。作为专业课程,在几个教学周内单一排课。

第三类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此类课程在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方面的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学习的要求,需要外出调研、实验实训、查阅文献资料、团队分散作业等。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非常大,适宜让学生有相应的时间支配自由。此类课程适合排成实践类课程,中间不穿插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

通过对比观察与判断,基础通识类课程安排成学期课,学习时间跨度大,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知识和磨练技术,让基础学习更为扎实;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专业难度,适度地排成不同节奏的阶段课,这样学习时间集中,专业课程教学得以高效率完成教授任务,让学生专业学习更有效率。这三种模式排课框架,可以配合课程特性灵活套入课程,最大限度合理化课程排课架构。

目前,很多艺术设计院校以阶段课的方式统一了专业课程的排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师生反馈来看,确实存在问题。总之,单一的排课模式在实际课程体系中占据过大比例,无益于学生,也无益于教师专业发展。审时度势,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心方向,作为教育组织管理者要从科学的角度认真梳理框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让教学更人性化、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 理论与实践[M].姚梅林,陈勇杰,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杨秀玲,金朝俊.高职艺术类课程排课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497.

[3]徐言超.面向高职学院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及排课算法实现[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