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佛系”现象的辩证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2019-04-04谭萍

青年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佛系青年思想政治

谭萍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外来“佛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找到滋生和发展土壤,结合青年“佛系”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辩证看待“佛系”体系内涵,进一步提炼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引领策略:多平台多渠道助推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让青年有获得感;切实制定人生可行目标,帮助青年积极自我实现;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青年吸收精神营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青年完成角色转化。

关键词:青年;佛系;思想政治

“佛系”一词,突然间火爆当今网络。“佛系”源自日本,近年来却在国内风生水起,经商业文化和网络空间的推动传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佛系话语。“佛系”在青年群体颇有市场,甚至自诩“佛系青年”,这引起了主流意识形态和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专家曾指出,“佛系青年”和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垮掉的一代”有较多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因此,如何避免重蹈美国“垮掉的一代”覆辙,值得青年高度警惕。本文针对“佛系”现象,结合青年特点,进一步改善青年“佛系”学习、生活态度,增强思政教育引领效果。

一、“佛系”现象衍生的时代背景

“佛系”现象在我国出现和快速发展传播并不是偶然。衍生出来的“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购物”“佛系恋爱”“ 佛系饮食”等词语,描述了部分青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呈现出来的不动怒、不争不抢、随波逐流的意识形态。青年人群的痴迷,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层面的时代背景。从青年自身角度分析,譬如个人对社会压力的消极对抗,沉迷于物欲消费文化和新媒体时代的滥发性青年次文化等,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没有干劲,没有梦想,没有欲望”意识形态正符合了这部分青年的自我内心逃避思想。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当前中国整体还处于改革与变动的快速发展阶段,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进步强制力量和功利主义,人们的精神状态比较困顿、比较迷失、陷入虚无,从整体社会心态的客观角度来看,也需要一个迂缓和调整。

二、“佛系”现象的辩证逻辑

那“佛系”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难道一无是处吗?我们应怎样看得并加以引导。人民日报评论道: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1]。这里就有一个辩证的逻辑。“佛系青年” 的观念作为某种心情的调适有其积极意义,作为一种心理和生活中的修养也还是有价值的。追求心灵的某种感悟,更多地具有超越感,在心理层面上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反而可以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面对挫折和成功,放平心态,放下焦虑,这样反而可以坚韧些。

实际上,“佛系青年”往往并不是对发展进步无所谓的,而是用这个说法来平息自己的焦虑,来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是对向上竞争的一种厌倦疲惫。它既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又是一种自我认同。可以看作心理学上的短期的“认知失调”,这种观念其实很有意思,也投射了年轻人的某些精神侧面,不能简单将其标签化和给予一味地指责,要多关注青年的成长及面临的困境。当然,“佛系青年”的思想是需要引导的,其行为也应该被规范。我们要引导“佛系青年”把握“佛系”“断舍离”的本质,把握好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

三、结合青年“佛系”特征和学生群体特点,加强思政教育引领

(一)多平台多渠道助推学校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佛系”青年遇事沒主见,做事没原则,干事没胆略,是非没立场,一切安于现状、安于平庸、顺其自然,其根源是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健全,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熟悉,对革命文化也不了解,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关注,在本国文化的学习上,他们是不深入、不系统的。因此,要帮助学校学生自觉摒弃“佛系生活观”。学校要鼓励青年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公民三个方面向青年学生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对各类文化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从这一价值观出发,培养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辩证地取舍其他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底气从何而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

(二)提升学校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能力,让青年有获得感

“佛系青年”并非真正的佛学中的超脱修为,也并不会真正愿意放弃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只不过,他们迫于现实的社会压力和主观的无奈。可见,佛系青年有很大的引导空间。宏观层面上可对佛系青年进行心理和情感疏导,并采取措施,例如开展校企合作,为学校学生提供上升空间和自我发展空间,让青年感受到奋斗是有成果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在一个更公平的社会里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社会生活氛围,从客观上减轻青年学生的外在压力,从源头上消除“佛系人生”滋生和蔓延的社会温床。

(三)切实制定人生可行目标,帮助大学生积极自我实现

部分青年学生缺乏较为长远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引导青年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制定短期、中期和长远目标,明确思政教育多元主体中职责定位,抓住“佛系青年”思政教育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充分调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和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青年学生思政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远离佛系价值,帮助他们把握好人生的“总开关”,切实制定人生可行目标,并帮助他们积极找到自我价值完成自我实现,从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青年学生吸收精神营养

网络媒体不断制造焦虑感与紧迫感,加剧了青年群体“佛系”心态的蔓延。一些大学生养尊处优、人云亦云、真伪难辨、盲目追求“佛系生活”的真谛。高校要抢占网络高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发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和新媒体思政教育手段有效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理性对待“佛系文化”,这对贯彻党和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帮助青年学生完成角色转化

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不断渗透、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挑战,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以及青年自身主体性的弱化,部分青年在社会责任认知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否认,社会责任情感上陷入一定程度的被动,当代青年学生就业与发展面临挑战,倘若生存压力相对增加,他们便会跟随潮流,纷纷响应加入“佛系青年”群体,这表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多元需求,体现这类消极防卫的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学校应该做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归因分析,引导“佛系青年”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责任,培养民族观念和集体意识,认清自身应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体现担当,主动转变自身角色,承担起青年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邹诗鹏.作为亚文化以及社会情绪的“佛系”现象[J].探索与争鸣,2018(04).

[2]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中国青年研究,2018(03).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9 (1).

[4]袁国,徐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59-60.

猜你喜欢

佛系青年思想政治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佛系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