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产期护理方式研究

2019-04-04张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剖宫产

张红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凉山 616750)

过去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护理时,多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虽然对产妇的各项指标予以了有效的监测,但难以结合产妇的特点进行护理制度的制定,而围产期护理干预则是一种有效结合患者特点展开护理工作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在该文中就主要以2017年3月—2018年11月为时段,从该院选取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分析了围术期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起到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选取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研究,以随机均匀作为原则将选取的研究对象实施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剖宫产产妇。在对照组产妇中,其年龄介于 25~43岁、平均年龄为(34±2.1)岁,孕周介于 37~41 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1.9)年,身高介于 155~168 cm 之间、平均身高为(164±4.6)cm,体重介于 65~70 kg 之间、平均体重为(67±3.6)kg,经产妇和初产妇分别有26例、24例;在观察组产妇中,年龄介于 24~4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0)岁,孕周介于 36~40 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8±1.8)年,身高介于156~169 cm 之间、平均身高为(165±4.7)cm,体重介于64~69 kg 之间、平均体重为(66±3.8)kg,经产妇和初产妇分别有27例、2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升高、体重以及分娩次数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如:完善术前检查、注意事项告知、手术6 h后取去枕平卧位以及手术24 h后下床活动等。

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应用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其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入院护理。在产妇入院后,对与剖宫产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讲解剖宫产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预后效果,其中应对合并其他疾病的产妇进行重点讲解,促使产妇对疾病具备足够充分的认识,从而提升产妇的重视程度。此外,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当产妇存在负性情绪时及时采取疏导措施。(2)术前护理。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术之前,积极对产妇进行翻身,同时对下肢实施屈伸活动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活动指导,增加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3)术后下肢护理。实施剖宫之后,积极指导产妇进行床上活动,着重活动多个关节,如膝关节和踝关节,同时定时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更换。此外,还可定时对产妇的下肢肌肉进行按摩,加快血液循环。(4)着重观察产妇的下肢情况。积极鼓励产妇下床活动,若产妇伴有高危疾病,护理人员则应该着重观察产妇下肢的颜色和肿胀状况,同时认真倾听产妇的诉述,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2]。

1.3 观察和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剖宫产产妇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症状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症状评分的指标主要为肿胀、疼痛、皮色、皮温,评分介于0~3分之间,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症状越严重[3]。

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展开调查,调查问卷的总评分为100分,满意:评分超过90分;基本满意:评分介于75~90分;一般:评分介于60~75分;不满意:评分小于 60分[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总结分析该论文中患者的相关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 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予以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比较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观察组患者实施比较分析,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较高,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例(2.00%)、7 例(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

2.2 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症状评分在两组剖宫产产妇实施护理后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s),分]

组别 肿胀 疼痛 皮色 皮温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2.33±0.61 1.21±0.42 10.693<0.05 2.29±0.98 1.11±0.58 7.327<0.05 1.91±0.72 1.07±0.28 7.689<0.05 1.84±0.67 1.01±0.31 7.949<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剖宫产产妇与观察组剖宫产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72.00%、90.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予以比较分析

3 讨论

临床中,由于产妇长时间的处于卧床休息状态,不仅导致静脉血流缓慢,而且极易导致下肢静脉血管管壁受到损害,而当血液发生高龄结节现象时则被称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下肢肿胀、肌张力增高以及Homans征等现象,属于一种多发于剖宫产产妇中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该病症较为严重,若采取治疗不及时或采取的治疗措施有效性不高,则极易导致剖宫产产妇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比如:肺栓塞、出血以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同时对患者的家庭也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为此,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

过去,在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为常规护理干预,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难以结合产妇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6]。而围产期护理则是一种从入院护理、术前护理、术后下肢护理以及着重观察产妇的下肢情况等方面入手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措施有效加强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以及预防,而且增强了产妇和产妇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最终有效改善了产妇的不良状况。同时,在产妇通过按摩、运动以及合理安排饮食的情况下,对患者的血液凝集现象起到了改善作用,继而有效促进了下肢血液循环和提升了肌张力,最终有效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7]。而从该文的研究结果亦可看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观察组患者实施比较分析,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较高,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例(2.00%)、7例(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分析,对照组剖宫产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72.00%,观察组剖宫产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慧敏[8]通过研究得到了和该文类似的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00%、16.00%。

综上所述,将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到剖宫产产妇中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发挥的作用显著,不仅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而且在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剖宫产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