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心理干预配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对预防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19-04-04韩丽齐文娟赵晶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褥期下肢血栓

韩丽 ,齐文娟 ,赵晶

(1.日照市中心医院母婴保健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00)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可以说是产褥期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溃疡等,严重的会导致肺栓塞的形成,给产妇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其生命安全[1]。因此,为了预防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做好产褥期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鉴于此,该文对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该院进行生产的产妇102例纳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于该院进行生产的产妇102例纳入该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2例,产妇年龄范围为21~40岁,平均年龄为(34±3.2)岁,其中顺产 33例,剖宫产 19例;研究组 52例产妇年龄范围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36±3.3)岁,其中顺产30例,剖宫产2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均知情同意该次研究,并由该院伦理委员会进行监督完成。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心理干预配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具体如下。

第一,早期心理干预,主要是从产前和产后进行心理干预,其中产前心理干预是通过督促产妇定期做好产前各项产检,并向其介绍有关分娩知识,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并给予及时心理疏导,了解产妇产前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以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积极待产心态。对产妇分娩能力进行评估,并鼓励其尽量顺产,告知其顺产的好处,而对于不能顺产产妇,也要做好其心理工作,使其保持好的心态配合剖宫产[2]。 产后大部分产妇容易得产后抑郁症,因此,做好产后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护理人员产后要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状态,多与产妇进行交流,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询问产妇产后的情况,同时嘱咐家属要多关心产妇,特别是丈夫要多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予产妇更多的关爱,是产妇保持好的心态,以防止产后抑郁情况的发生。另外,护理人员要告知产妇及家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危害,主要是与产后产褥期没有得到活动,造成下肢血液流动受阻,同时指导产妇科学坐月子,并告知产妇进行适当运动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第二,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对于顺产产妇,应嘱咐其尽早下床活动,自行排尿等,同时告知其新生儿护理知识,并按照产后康复人员的指导进行产后康复按摩和运动;而对于剖宫产产妇,术后要协助其去枕平卧位6 min,并定期为其进行翻身,同时指导家属如何帮助产妇进行产后按摩方法,具体按摩方法为,按摩时间为5~10 min/次,且间隔 1 h左右,每2 h为其翻身一次,待产妇麻醉消失后,可以进行下肢屈伸活动,自下到上轻轻按摩产妇小腿,按摩时间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可以指导产妇进行床上深呼吸运动、做抬臀动作、膝胸动作、伸展运动等,所有动作可以连续做10次,3次/d,有助于产妇产后早日下床活动、自行排尿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同时对比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等。其中焦虑和抑郁情况的评估主要是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越轻。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该次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并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 t检验,并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焦虑和抑郁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所示。

表1 两组产妇焦虑和抑郁情况对比[(±s),分]

表1 两组产妇焦虑和抑郁情况对比[(±s),分]

组别SAS护理前 护理后SDS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52)研究组(n=52)t值P值58.66±5.04 59.02±4.80 0.373>0.05 39.70±4.55 31.65±4.32 9.252<0.05 64.40±10.05 63.78±10.33 0.310>0.05 48.22±8.52 40.15±7.91 5.006<0.05

2.2 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产褥期具有非常高的发生率,主要与产妇产后卧床时间长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通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受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做好产褥期的护理工作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常规护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产后症状,减少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明显,有关资料显示[3],通过早期心理干预和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非常理想。

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为了防止产妇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加强对产妇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同时配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的效果更为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产褥期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