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警世通言》中的发迹文人形象

2019-04-03魏泽筱

读天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冯梦龙

摘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作的《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的第二部,其中的篇章大多是由明代话本改编而来的。其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钝秀才一朝交泰》《老门生三世报恩》中的三个发迹书生俞良、马德称以及鲜于同,其性格、经历与结局方面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并且与冯梦龙自身的仕途经历与心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冯梦龙;《警世通言》;文人发迹;仕途经历

一、 冯梦龙与《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的編著者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明代长洲(现江苏苏州)人。冯梦龙虽在青年时期就高中秀才,但他一生仕途并不十分顺畅,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才考上贡生,后来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后秩满离任,归隐乡里。回原籍后,他继续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冯梦龙毕生都在收集、整理并创作民间文学,他编订的《桂枝儿》《山歌》等作品被称为“明代一绝”,并且增补改编了《平妖传》《新列国志》等多部长篇小说。当然,其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三言”。

《警世通言》是“三言”系列的第二部(此系列第一部为《喻世明言》,第二部为《警世通言》,第三部为《醒世恒言》),此书创作于明天启甲子四年(公元1624年),时冯梦龙50岁。天启甲子腊月,冯梦龙化名为“无碍居士”为本书作序。《警世通言》的序中说:“陇西君海内畸士,与余相遇于栖霞山房……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从臾其成。时天启甲子腊月豫章无碍居士题。”

《警世通言》中的作品大多都是由明代的话本改编整理而来的,当然也有自己创作的,但是现在已经难以精确区分改编的作品与自己创作的作品了,唯一能够确定的一篇属于冯梦龙自己创作的作品是收录在本书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

在《警世通言》中,不难发现有几篇关于发迹文人的篇章,如《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钝秀才一朝交泰》以及《老门生三世报恩》,这些篇章中的文人几乎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性格与结局,这也和作者的仕途经历与愿望有着密切的联系,下文将以这三篇文章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二、 发迹文人的形象

《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的落魄秀才俞仲举、《钝秀才一朝交泰》中的“钝秀才”马德称以及《老门生三世报恩》中的“老门生”鲜于同,虽然都各有各的性格与遭遇,但是经过分析不难发现,他们的性格与发迹经历等方面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相似点如下:

(一) 饱读诗书,做得好文章

这些篇章中的文人都不是单纯的凭借运气或者身份地位而加官晋爵的,而是本身就有着满腹文章。如写“锦里秀才”俞良时写道“这秀才日夜勤工诗史,满腹文章”,并且全文中出现了四首俞良所作的诗,尤其最后太上皇命俞良当场作诗时,他也能够“一挥而就”,他也正是凭借着他的诗作而博得太上皇的赏识,由此可见其才学之高。写“钝秀才”马德称的时候则写他“十二岁游庠,聪明饱学。说起他聪明,就如颜子渊闻一知十。论起他饱学,就如虞世南五车腹笥。真个文章盖世,名誉过人”,写“钝秀才”鲜于同则写他“八岁时曾举神童,十一岁游庠,超增补廪。论他的才学,便是董仲舒,司马相如也不看在眼里,真个是胸藏万卷,笔扫千军”。可见,三人都饱读诗书、满腹文章,后两位更是年少时就崭露头角。

(二) 有宏图大志,不甘困于场屋

这些文人屡试不第,但却不甘于现状,内心都抱有“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远大志向。比如俞良在面对孙婆讥讽他“诈钱撒泼”时,对孙婆说:“我有韩信之志,你无漂母之仁。”虽说可能是为了回应孙婆的讥讽情急之下所说,但是却也可以看出俞良并非蝼蚁之辈,而是有着远大的志向,他也渴望像韩信一样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而“钝秀才”马德称也在黄胜要把亲妹六媖许配给他时,虽然内心也是“不胜之喜”,但是却忘不了从小所立誓愿“若要洞房花烛夜,必须金榜题名时”。并且哪怕后来在遭受了一番磨难,幸得六媖出手相助,且写诗表示要与他共结连理时,他仍旧不忘自己当初所立的志向,表示“且待明年秋试得意之后,方敢与小姐相见”,由此可见马德称也是一个志向高远之人。在介绍“老门生”鲜于同时说他“论他的志气,便像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这是对他的远大志向最直接的描写。另外如他三十岁起便一直让贡,不肯就贡,只想着一朝登第,也是其志向远大的真实写照。

(三) 仕途坎坷,却不轻言放弃

这些发迹文人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非但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屡屡遇挫,但是却都没有就此放弃。这个品质,也是他们最终能够发迹的一个重要因素。俞良进京赶考的路上就因染病将钱物用光,迫不得已卖掉驴子,徒步赶考,草鞋还将双脚磨破。这还不算,更大的挫败却是经受了这些煎熬之后却“争奈时运未至,龙门点额,金榜无名”。然而便如此,俞良也不是就此作罢打算回家去,从他对孙婆说的“我俞某是个饱学秀才,少不得今科不中来科中”可见俞良并未生放弃的心,仍想要继续凭借科举考试一举成名。这三人中,经受磨难最多的还莫过于“钝秀才”马德称,从他父亲被陷害,“一口气得病数日身死”开始,到吕鸿胪对他“待以盛馔”,结果厨房起火,地方拿他做火头为止,总经历了十四种劫难之多。但他也是始终未放弃求取功名之心。而说到坚持,鲜于同则更有代表性。文中讲到他仕途不顺时说“何期才高而数奇,志大而命薄。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又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穷秀才,但是他却也是并未因年老而将就着勉强出贡,却是以汉时的平津侯公孙弘自比,“其志愈锐”。

(四) 有贵人相助

这三人虽有满腹文章,又能够坚持,但是却无奈时运不济,才华不能被发现。而使他们最终发迹变泰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或者说命运的转折点,就是贵人的相助。俞仲举的发迹具有一些神秘的色彩,来自太上皇所做的一个梦以及圆梦先生对于这一梦的阐释:“乃是有一贤人流落此地,游于西湖,口吐怨气冲天,故托梦于上皇,必主朝廷得一贤人。应在今日。”上皇寻找至梦中之地,因发现俞仲举墙上的题诗而断定“此人正是应梦贤士”。可以说,俞仲举的发迹,不只是人助,更有神助。“钝秀才”马德称的转运,则有赖于六媖的帮助。在马德称最困顿而且被传言覆舟已死的时候,六媖则“收拾辎重银两,带了丫鬟童仆,一径来到北京寻取丈夫”。最终不但在龙兴寺中找到了衣衫褴褛正在写经的马德称,而且还给他衣服银两,助他求取功名。“老门生”的贵人则是兴安县知县蒯遇时,虽说他不是有心帮助鲜于同,但是正是因为他三次误打误撞的帮助,才使得六十一岁的鲜于同最终进士及第。

(五) 最终金榜题名,一朝发迹

尽管这三人各自所经受的磨难与发迹原因各不相同,但最后却都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都实现了最终的理想抱负。俞良应太上皇的题目作《过龙门令》一词,博得龍颜大悦,赐他衣锦还乡。“钝秀才”中了第十名会魁,殿试二甲,考选了庶吉士。最终皇上准许他们“夫妻衣锦还乡”。鲜于同实现自己的功名愿望之后,不但报答了蒯遇时的知遇之恩,而且最终也是结局圆满,“历仕二十三年,腰金衣紫,锡恩三代”。

三、 从发迹文人事迹看冯梦龙的仕途经历与心理变化

将《警世通言》中的这几篇文章与冯梦龙的仕途经历结合来看,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冯梦龙二十几岁考中秀才,往后就屡试不第,直到五十七岁才选为贡生。同这三位文人的不幸遭遇有着相似之处,而屡败屡战的性格也是如此。他在文章中也多处运用韩信、苏秦以及姜子牙等落魄文人一举成名的例子,如《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中写“君不见:韩侯未遇,遭胯下受驱驰”“我有韩信之志,你无漂母之仁”,《钝秀才一朝交泰》中“列位看官们,内中倘有胯下忍辱的韩信,妻不下机的苏秦,听在下说这段评话,各人回去硬挺着头颈过日,以待时来,不要先坠了志气”,《老门生三世报恩》中“又如姜太公八十岁还在渭水钓鱼,遇了周文王……定了周家八百年基业”“看看五十齐头,苏秦还是旧苏秦”……以及在《俞仲举题诗遇上皇》的开篇所写的司马相如遂题桥之愿的事例和三篇用以结撰全文的诗篇等,都体现出冯梦龙对于功名的渴望与忍辱负重之心。而这些文人却又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贵人的帮助,这也是此时的冯梦龙所渴望的。

《警世通言》编著于明天启甲子四年(公元1624年),而他于崇祯三年(1630年)才考上贡生,在编著这本书时,他还只是个落魄秀才,像文中的文人一样有着满腹的才学,怎奈时运不济,因此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外界的因素,渴望通过别人的帮助来使得自己的才学被发现,从而得到重用,这也是他在这三篇中都写了文人得到贵人相助的一个原因。

然而,这种“贵人”,不管是太上皇的梦,还是蒯遇时三次的误打误撞,以及六媖的不离不弃与并赠之以衣物银两,在现实生活中又几乎是不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种寄托也就显得非常虚渺。与其说是愿望与寄托,倒不如说是冯梦龙此时已经对凭借科举成名开始感到失望。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三言·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高洪钧.冯梦龙生平拾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1):78-81.

[3]钊君,煜奎.冯梦龙生平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2(4):107-110.

[4]龚笃清.冯梦龙生平事迹考略[J].中国文学研究,1986(2):48-52.

[5]王凌.冯梦龙生平简编[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3):65-74.

作者简介:

魏泽筱,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高二(23)班。

猜你喜欢

冯梦龙
文学家冯梦龙的为官生涯
东周列国志
不见葱的葱味肉包子
东周列国志(4)重耳复国兴霸业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不见葱的葱味肉包子
冯梦龙的谜语
明代好老师,帮学生用心良苦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
智短汉